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探究
時間:2022-04-29 03:22:24
導語: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步,地方高校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開始逐漸受到當今社會的關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成為熱點話題。本文簡單概述大學生就業能力,闡述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狀,進而從地方高校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方案入手,深度剖析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
現階段,我國經濟的發展進入新常態,地方高校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遇到了新的挑戰。高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難以適用于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崗位競爭的加劇,使大學生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高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地,如何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又能提高在學生就業能力,將成為目前地方高校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國內外研究綜述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大學畢業生人數越來越多,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就業難問題日益突出。就業能力的研究,將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時代在發展,就業能力的內涵也在不斷變化,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內涵。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就業能力都是公眾關注的焦點,作為當代的高校大學生更應了解現階段的就業形勢,深刻理解就業能力的內涵,全方面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為了適應就業市場的變化,一些學者提出了“大學生就業能力”一詞,我國學者鄭曉明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學生的綜合能力而不是某一種能力。他的這個概念體現出學生的各種能力的綜合。在內容方面,大學生就業能力包括思考學習、理論實踐、個人的適應快慢等。學習能力是指個體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知識的能力,是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必備條件;思考能力是指一個人的創新思維、情商、洞察力。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是理論應用于實際的能力,是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關鍵條件。適應能力是指一個人為了生存而在心理、生理上做出的改變,是大學生從學校過渡到社會的重要條件。王新俊和孫百才(2018)將大學生就業能力理解為“大學生就業能力不僅指大學生畢業后初次就業所需的能力和個人特質,是大學生建立良好的職業生涯、有意義地參與社會生活所需的個人特質和各項能力。”。
二、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狀
現如今很多學者從企業的視角界定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以崗位需求為基礎,將就業能力解讀為崗位的勝任能力。通過對遼寧省部分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的分析,以遼寧科技大學為例針對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進行以下總結:1.專業素質不夠突出。所謂的專業素質,就是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熟悉與掌握程度,專業知識的學習是就業能力的基礎,專業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就業選擇。對于地方高校的畢業生而言,專業素質參差不齊,近半成的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比較差,有的不重視專業課程的學習,有的不能很好地將所學知識與實際運用結合起來,沒有良好的理論知識作為基礎,將很難提升就業能力。2.自我認知不夠準確。地方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找工作時往往存在著對自己自我認知不夠準確的現象,一方面,某些大學生自我感覺良好,在找工作時眼高手低,針對一些薪酬待遇不夠理想的崗位采取果斷拒絕的態度,以至于在就業方面往往處于劣勢。另一方面,某些地方高校的畢業生過度自卑,認為自己的各項能力都不如別人,面對一些好的招聘崗位不敢爭取,在面對招聘單位面試官時也不敢大膽地表達自己缺乏,缺乏求職表達能力,不能與面試官進行良好的溝通,使得留給面試官的印象不加,無奈只能委身于與自己實際能力不相符的崗位。3.制定未來職業規劃不及時。越來越多的地方高校畢業生選擇進入大型企業或黨政機關單位任職,這就意味著在未來職業規劃方面,地方高校的畢業生應當提早完成自我規劃,然而地方高校畢業生普遍反映出不及時制定個人未來職業規劃的現象。一方面,就目前的調查分析來看,近半數的學生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或者職業規劃方向模糊,使得大學生畢業之后沒有明確的目標進行職業選擇。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畢業生的求職經驗往往相對匱乏,針對招聘面試時所遇到的緊急問題,往往沒有及時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導致在應聘崗位的各個環節中相對于普通碩士畢業生,地方高校畢業生總是處于劣勢。
三、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長期以來,地方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大多定位于培養學術型人才,逐漸導致了即使某些高校畢業生的理論知識相對扎實,但往往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面對這一問題一部分畢業會選擇繼續深造,更多的學生一畢業就進入了迷茫階段。這就意味著地方高校的培養目標定位過于死板和單一,很大程度上在于高校與本地企業或招聘企業在人才需求等問題上的信息交流不夠準確,缺乏更進一步的溝通,自2012年以來,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機制與當地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著極不匹配現象,致使地方高校難以培養適合本地企業發展的高精尖應用型綜合性人才。2.實驗課程單一化。通常地方高校在教學內容設置方面,普遍重視書本理論教學,實踐學時安排較少,由于學校教學經費等限制,也很難帶領學生去實踐。實踐是理論應用的最好檢驗,缺少了實踐,學生便不能將課堂知識較好的應用于實踐當中,出現了“死讀書”“讀死書”的現象。導致某些地方高校畢業生動手能力差,理論學習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呈雙低狀態。當今社會需要更多的應用型人才,如何將實驗課程充分的容納到教學中,是未來地方高校要解決的一大問題。3.教學內容與方法相對陳舊。目前,地方高校的課堂教學缺乏新穎性,多是書本上的案例分析,很少引用現實生活中新出現的、成功的案例進行研究。同時地方高校的教育模式又通常是兩年基礎知識教育,兩年專業知識教育,基礎知識主要是學生的基本能力,專業知識主要是學生的技能,但由于缺少實踐,基礎知識教育在實際工作中體現較少,專業知識教育相對老舊,無法適應時代的潮流,由此地方高校培養的專業人才往往不能很好地滿足某些大型企業的用人需求。
四、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提升策略
1.制定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基于目前畢業生人數越來越多,就業率不高的情況下,教育部提出了高校要向應用型轉型,因此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首先應該制定符合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企業進行深入調研,根據企業需求,研究該類人才所需的相關理論、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等,與課程的方案設計相融合。應用型人才既有專業的基礎又有技能的實踐,才是符合當下發展需要的社會人才。2.掌握更加全面的專業技能。在大學生的求職過程中,企業更加注重的是實際操作能力,對于大學生來說也就是專業能力,對于一些地方高校的學生,如果能在大學期間利用業余時間加強專業技能練習,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并參加相關培訓,很多企業都是十分看重專業能力,有時出眾的專業能力會超過學歷,更抓住企業的眼球。3.注重積累實踐經驗。很多公司在招聘都有一條“要求有幾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因為大多數的公司都希望可以有一個可以馬上勝任的,不希望花很多的時間再去培養一個新人。因此,在大學生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一定要把論述技能更多的應用到實踐中,更多地參加社會實踐。在參與社會實踐的同時,不要盲目去參加,只是為了完成社會實踐而去社會實踐,要圍繞自己的就業目標和就業目的,通過實踐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素質,這樣,在畢業以后就有更積極的有效措施來面對激烈的職場競爭。4.正確的擇業心態。曹月秋(2017)在《大學生擇業過程中健康的心理素質與擇業能力培養》一文中敘述了大學生面臨求職擇業,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過硬的專業文化知識,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的學生在擇業過程中能夠依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提高自己的抗壓能力,提高擇業能力來適應嚴峻的就業形勢。現階段大學生找工作,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大學生,不能“等”“靠”“要”,而是打破傳統觀念,實現多元化就業。很多人愿意選擇外企,或者合資企業薪酬較高的,其實如果沒有特別合適的機會,完全可以找一個待遇低一點的工作,只要能轉變觀念,面對現實,就不難找到發揮自己特長的工作。反之,盲目追求,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就業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最終導致得不償失。
五、結束語
本文從研究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出發,提出了關于提高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論題,并以此為根據概述了當今國內外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針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的分析與總結,逐漸發掘出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給予了一些相應對策。在研究方法與闡述論述等方面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我們看來,對于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主要還應將視線放在培養方案以及培養目標的定位上。充分的發展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不斷積累社會閱歷與求職經驗,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與價值觀,提高就業能力,希望本文能夠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等方面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參考文獻:
[1]王新俊,孫百才.近30年來國外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現狀及進展[J].教育與經濟,2018
[2]馬夢瑤,彭波.遼寧省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狀與培養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8
[3]曹月秋.大學生擇業過程中健康的心理素質與擇業能力培養[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7
作者:鄭思儂 王冰 單位:遼寧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 上一篇:大學生就業指導現狀與對策研究
- 下一篇: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瓶頸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