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史建構的新框架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6 03:10:00
導語:詩史建構的新框架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唐音宋調向為詩學研究中的兩個持久熱點,同時由于受傳統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學術背景和文化心態的影響,歷來的學術研究中逐漸形成了崇唐、宗宋的兩大支脈,由此形成了曠日持久的唐宋詩之爭。治唐詩者排斥宋調,治宋調者卻始終以唐詩作為參照和評價標準。在唐宋詩的研究中,幾乎形成了一種不言而喻的潛規則:以辨異作為立足點,致使唐詩、宋詩的研究各自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領域,表現出帶有敵對意識的隔膜,唐音宋調似乎永遠水火難容。從文學自身發展的遞擅規律看,并行不悖的研究格局顯然不符合文學史事實。如何打破研究的僵局是目前唐宋文學研究者所面臨的困惑。許總先生《唐采詩宏觀結構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2月版)打通了唐宋詩研究的僵局,為唐宋詩的深人研究開辟了新的坦途。
《唐宋詩宏觀結構論》由上下兩編構成,共分七章,既對中國古典詩歌從產生到唐詩宋詩的整個發展歷程進行了明晰又細致的考察與描述,又對這一時期重要詩人的詩學成就與詩史地位做出深人的考證與探討,并以此為基礎,進而對歷代唐音宋調的研究進行了學術史的初步勾勒與評述。這兩部分,分而言之,或宏觀評述,或微觀考證,或總論群體,或分梳個案,都側重于唐宋詩某一層面的深層挖掘與開拓;合而觀之,又前后輝映,具有內在的邏輯關聯。許著不僅為唐宋詩發展史的研究做出了新的探索與鋪墊,也為唐宋詩的學術史建構做出了成功嘗試。
宏闊的學術視野和史的發展觀是許著最引人注目的特色。體現于三個方面:
(1)作為“一代之文學”的唐音宋調之所以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座峰巔,唐宋兩朝的時代環境固然是其決定因素,但先唐的詩史卻是其不可中斷的源頭。許著對于這一點有深刻的體認,將唐宋詩置于中國詩學的整個發展進程中加以考察,不僅專辟一章(第一章)進行綜述,而且這種宏觀的意識貫穿全書,且精論疊見。他認為,唐前整個古典詩歌發展史,以詩騷范式的擅遞、轉型及南北文化因子的滲融、裂變為標志的演進,同時也表現為文人詩的最初萌芽過程,進而分析詩騷范式對后世詩史的規范首先表現于《詩經》的影響。許著認為,經戰國至秦漢,伴隨失落了文學本色的經典化的《詩經》對后世的全部文學史內涵與走向都產生了無可擬倫的支配與規范作用。《楚辭》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對《詩經》詩性精神的承傳和發揚。“自唐代開始,詩歌創作顯然進人以文人詩為主體的新階段”(《第一章規范:唐代前期》)的繁榮正是中國文人詩的繁榮,深有卓見,應該說,這是唐詩研究史的新見解。許著將學術置于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政治環境之中加以關照,從歷時態上,將唐音、宋調對比整合,堅持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持論公允而分析深刻。就其效果而言,對于唐宋詩的區別由模糊漸趨清晰,由零散機械漸趨系統辨證,反觀過去的研究,問題本身進一步深化了。
(2)對傳統進行解構,并重新建構新的理論框架。許著打破傳統文學史中唐分初盛中晚、宋分南北的研究格局,將唐宋詩史視為從未間斷的一個整體三個階段加以重新審視,認為唐代前期為文人詩的規范時期,由漢魏風骨與齊梁詞彩相融合構鑄文人詩普遍的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在多樣化風格的詩歌中表現出完全統一的理想化的藝術精神;唐代中期至北宋為文人詩的裂變時期,由于大一統朝政的紊亂,政治社會危機不斷出現,那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理想化的社會心理與時代精神隨之失落,文人的心理、行為走向多元,從而造成文人詩整體藝術精神由裂變而轉向。伴隨文學內質建構的演變,文人詩在功能、格調及審美趣味、藝術類型等方面也逐漸發生變化,在詩歌體格逐漸精密與分裂中孕育出與“唐音”完全不同的另一種范式—“宋調”;南宋為文人詩的重構時期,表現為“宋調”中的“唐音”回歸和重新定位。
(3)許著將唐宋詩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重新審視,發現唐音宋調在顯著的區別背后仍有其相通相融的特性。唐宋詩史演進的三個階段并非孤立前行,而是相互交織,貫穿唐、宋兩個朝代的始終。尚奇的詩學思潮,在唐宋詩史上形成了無數新奇的審美領域,努力貼近生活的寫實思潮,產生了許多詩史名作,唐宋詩始終向著“以文為詩”的方向發展,使傳統的詩歌功能與表現范圍得到進一步拓展,生逢亂世的詩人的心靈悲歌體現了讀書者的心路歷程。這四個方面的詩學思潮貫穿唐宋兩朝,同時將流變中的詩史整合為一體。許著在唐宋詩的動態遞擅中架構了唐宋詩歌的宏觀結構,揭示出一段經典文學史的整體進程。在這個整體的演進中,“唐音”、“宋調”的爭論得以消解。這樣的論述,層進層深,由詩歌的源流轉向詩學本質,問題的關鍵和要義也在層層轉化與深人中逐漸凸顯。
求新求真的科學方法,尊重歷史的學術態度,是許著又一顯著特色,也是許著始終遵循的學術規則。如考證“宋調”的形成,許著認為宋詩的興盛盡管與北宋的時代狀況及文化特質密切相關,但真正具有“宋調”的宋詩在宋初并未形成,因為“在北宋初期的六十年詩壇相繼出現的白體、晚唐體、西昆體三派詩人,即全然體現了唐代后期詩風的延續”獨具風貌的“宋調”則形成于北宋中期,而“宋調”的藝術高峰則出現于“北宋后期”。從而總結出宋調區別于唐音的本質特征在于“濃郁的生活氣息,密集的人文意象”。由此,把唐音宋調的本質區別揭示出來。作為宏觀的斷代文學史,許著在建構唐宋詩結構時,事實上是對唐音宋調作出重新解讀。從作者的著述目的看,旨在建構唐宋詩的宏觀框架,也必須處理“求新”與“求真”的關系問題。而從學風來看,乃是尊重學術規范與應用規范的問題。從全書論述結構看,求新正以求真為基礎,立足傳統,把握其精神,批評其得失,舊說新用,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由批評而分析,進而深化問題。
許著通過多角度的文化透視與觀照,既宏觀地挖掘了唐音宋調的發展脈絡,也揭示了其變化發展的深層動因。由此,許著不僅是對唐宋詩研究的總結,對中國詩史的研究也將產生極大的啟示意義。
- 上一篇:信息化對人類傳統認識方式的改變研究論文
- 下一篇:學習黨員領導干部廉政準則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