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在區域作用與機制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6 04:32:00
導語:地方高校在區域作用與機制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是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保證。區域創新體系的功能目標和活動定位,使得地方高校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進程中擔負著光榮而艱巨的使命。地方高校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著區域科技進步主力軍、人才主要培養者、知識創新主體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地方高校參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必須理順各主體之間互動關系、理順內部科研管理機制、建設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和校地合作的服務機制。
論文關鍵詞:地方高校;區域創新體系;作用;參與機制
我國作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建設國家創新體系”重大戰略抉擇,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是實現民族振興的必然選擇。《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進一步提出要建設“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RIS)是國家創新體系(NIS)的基礎,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子系統。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這是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增強區域競爭力、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保證。
區域創新體系的功能目標和活動定位,使得地方高校也可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發展中大有可為。地方高校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必然與其自身所在區域有著更緊密的聯系,是區域內科技創新、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與平臺,是人才培養、知識創造、積累與傳播的重要基地,是傳播科學精神、科學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的主要陣地,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進程中擔負著光榮而艱巨的使命。
一、區域創新體系的內涵、發展與存在的問題
1.區域創新體系的內涵
區域創新體系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通過在生產體系中引入新要素,或者實現要素的新組合而形成的促進資源有效配置的網絡體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涵:第一,區域創新體系包括主體性要素、資源性要素和環境性要素,這些要素或要素的組合必須進入本區域的生產體系。主體性要素是指地方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大學、中介機構等參與技術創新活動的行為主體,某些主體性要素可以缺失;資源性要素是指技術創新所需的資金、人力和知識資源;環境性要素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個方面。硬環境主要是指科技基礎設施,軟環境包括市場環境、社會歷史文化和制度環境。第二,區域創新體系的不同結構決定了其多樣性。由于主體性要素可以有缺失,因此,區域創新體系可以是網狀或鏈狀結構。網絡的不同結構和形態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制度安排、政策法規、基礎設施水平和創新文化氛圍共同決定了不同區域創新體系的多樣性。第三,該網絡的直接目的是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最終目標是提高區域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形成區域競爭優勢。
2.區域創新體系的發展
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決策實施以來,各地區紛紛結合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色和優勢,統籌規劃區域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建設,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發展計劃順利實施,基礎能力建設得到加強,科技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穩步向前推進。首先,科技投入增長較快。2007年研發經費支出保持較快增長,研發投入總量已進入了世界前列,總額達到3710億元,增速為23.5%,占GDP的比重達到1.49%。其次,科技計劃的順利實施提升了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以黑龍江省為例,2006年987家工業企業全年研發支出97.54億元,當年實現新產品銷售收人324.15億元。
3.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創新經費支出分布不均。在2007年3710億元的研發投人中,東部地區為2696億元,占全國的72.7%,中部和西部則分別只占15.4%和11.9%。其中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廣東6個地區研發投入合計2240億元,占當年全國研發投入的60.4%J。各地區經濟實力的差距直接導致研發投入的巨大差異,進而對各區域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造成影響,從長期來看必然會加劇地區發展的不均衡。
(2)產學研結合不緊密。工業企業創新調查表明,2007年黑龍江省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合作方式中,企業主要依靠自身獨立開發分別占74.8%和70.0%,選擇與其他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研發則分別僅占25.2%和21.4%。這說明黑龍江省地區產學研結合仍不夠緊密,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不利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3)創新人才匱乏。企業發展必須進行技術創新,要求有一批掌握先進科學技術高層次人才。黑龍江省所調查的987家工業企業中,具有本科學歷的技術人員僅占企業人數的9.1%,91.4%的企業家認為,缺乏高素質的技術人才是阻礙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的主要原因。
二、地方高校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方高校占全國普通高校總數超過78%,但相對于部委院校和教育部直屬院校而言,地方高校具有先天的劣勢。教學方面,生源質量低、辦學經費少、師資力量差,使之難以培育大量精英人才;科研方面,科研隊伍層次低、科研投入經費少、研究方向不固定,使其很難開展高水平研究和承擔國家級科技攻關任務。但是作為區域創新體系三大要素的重要組成,地方高校具有全國重點高校不可替代的優勢,應更加得到地方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和支持。地方高校與全國重點高校一樣,應主動參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發揮引領和支撐作用,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正確認識地方高校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作用,有助于地方高校的教學、科研與區域經濟緊密結合,走特色化發展道路,同時也為制定正確的區域發展和高教發展政策提供依據。
1.主體性要素中不可缺失的組成部分,區域科技進步的主力軍
地方高校是參與技術創新活動不可或缺的行為主體,是解決區域經濟重大科技問題,實現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主力軍。建設區域創新體系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區域社會經濟效益和提升地區競爭力。地方高校主要致力于提高解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科技問題、科技成果轉化水平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2007年全國研究與發展機構總數2萬多個,其中隸屬于地方高校的為1846個;全國各類高校研究與發展項目20萬項,其中地方高校承擔項目11.4萬項,占56.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總額49.7億元,地方高校為13.1億元,占26.4%;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255項,地方高校為29項,占11.4%;全國各類高校獲省級科技進步獎3388項,地方高校為2293項,占67.7%。在科技成果方面,地方高校占據了較大比重,其中出版專著、數量分別占當年高校總數的70.5%和55.4%。
地方高校通過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決策咨詢和科技服務,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層次和水平,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支持。2007年地方高校技術轉讓合同數達到3157項,合同金額3.9億元,實際收入達到5.1億元,分別占當年高校總數的45.9%、37.1%和40.7%。通過探索建立產學研聯盟的新機制,地方高校在不同程度上、通過不同方式與地方和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高校通過對外合作與交流的窗口,發揮其教學、科研及服務社會三大功能,充分利用咨詢、合作創新、技術與成果轉化以及高新技術催生四種平臺,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衍生新的高新技術企業,促使企業更好地發揮區域創新主體的作用。
2.資源性要素中人力資源主要培養者,知識創新的主體
科技創新是建設區域創新體系的根本,而地方高校則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主要承擔者。高校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互動是現代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高校既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又是知識創新的源頭,在知識創新的過程中產出優秀人才,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產出創新成果。高校多學科綜合交叉,知識生產和傳播相結合以及高校自由的學術氛圍,決定了高校是先進文化和創新知識產生與傳播的基地,能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優良的學術環境。
高校通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在探索真理、繁榮文化、促進學科交叉攻克重大科學技術和關鍵材料與設備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產生了大量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提供包括文化、技術、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是知識創新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各地區利用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推動地方高校通過開展引智工作,加強創新學科建設。通過資助學科創新引智基地、聘任長江學者、遴選支持高校優秀創新團隊和新世紀優秀人才,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創新團隊和拔尖創新人才在引領學科發展、完成重大科技任務等方面的作用,為解決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重大問題,提供技術手段和科學儲備。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培養了大量的學士、碩士、博士等不同層次的人才,這些人才不同程度地參與科學研究,并在科研工作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未來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后備力量。創新型人才隊伍的多層次為建設區域創新體系提供了長期的、可持續的人才保障。3.環境性要素中先進文化引領者,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地方高校不僅培養了大批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而且取得了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了多樣化的社會服務。高等學校的開放性及包容性,使其與社會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從國內到國外,在服務社會的同時成為先進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國際交流的橋梁。地方高校充分發揮其人才、學科和環境優勢,利用其智力集成、創新思維針對地方社會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提出對策,成為實施公共管理、制定地區發展政策的智囊團和思想庫。
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目益緊密的合作正為崛起的中國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并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區域創新體系的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地方高校參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主要機制
1.理順地方高校與其他主體之間的互動機制
傳統體制下的政府對創新體系各主體實行計劃配置,雖然有助于重大科技目標的實現,但很難發揮產、學、研、介等單個主體的積極性。隨著改革的深化,計劃機制的作用在減弱,但現有的創新中介機構和支撐服務體系較為薄弱,無法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同時,區域創新體系主體性要素所處外部環境不夠理想,如人才的流動受到社會保障體系和人才政策的束縛、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受到融資體制的限制、政府科技信息等公共產品供給的缺失,導致區域創新體系互動機制的缺位。
建設產學研戰略聯盟和合作創新平臺。加強高校與地方合作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徑就是建立地方高校與地區龍頭企業長期穩定、互惠共贏的產學研戰略聯盟,構筑合作創新平臺,將高校優勢科技資源系統地注入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中,實現產學研合作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單項合作向長期合作、緊密合作、系統合作的轉變。高校應瞄準地方科技創新需求,注重有組織、跨學科與省市共建科技創新平臺,積極承接省市委托的重大科技項目,推動區域自主創新體系的完善和產業結構的升級。
與地方共建大學科技園,引入更多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成果,重點圍繞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藥、光電、信息、軟件及集成電路等新興產業急需的項目成果進行培育,力求使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成果及應用研究項目實現產業化。
2.理順地方高校內部科研管理機制
地方高校應突破傳統的科技管理體制框架,建立適應服務地方需要的科技管理體制。在科研人員管理方面,對工作在第一線的科研主力設立相應的績效考核方式,不拘一格用人才,發揮科研骨干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解決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在科研項目管理方面,建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的評價體系,不以項目級別論英雄。對橫向課題和縱向課題實施相同考核標準,對應用性研究和基礎性研究給予相同地位,對從事應用研究人員和從事基礎研究人員給予相同待遇。突出應用研究和社會服務在大學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將專利和專有技術及其科技成果轉化效益作為評價應用研究的主要指標。在科研交流與合作方面,成立專門機構負責學校與地方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
3.建設立足市場服務地方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
地方高校應突破學科傳統布局,以支持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為目的進行學科布局的調整。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區域創新體系中應明確所承擔的育人責任,注重實用型人才的培養,依托地方經濟、產業和技術結構的特征和當地文化資源預測籌劃學科建設,合理設置專業,很好地為地方經濟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另一方面,加強高校與企業之間聯系,與地方龍頭企業或新興行業聯合設置課程,使課程設置滿足企業創新需要。培養人才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定向性,能培養地方上留得住、用得上的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實現復合型、應用型、創造型三者整合統一的人才培養目標。
4.建立校地合作雙向互動的服務機制
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地方高校相輔相成。立足地方,面向全國,以人才和科技創新力量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進步,樹立校地合作,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辦學理念。地方高校應加強科技服務,普及科學,推廣先進技術;應有意識地建立以自身為龍頭,職業教育、培訓網絡為依托的科技成果推廣體系;應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需求出發,切實解決當地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在地方科技創新體系中發揮重要骨干作用。同時,高等學校要承擔起幫助中小企業改造傳統技術、應用新技術、新工藝的職責,幫助中小企業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
四、結論
地方高校要科學定位,強化特色,面向地區,服務社會。發揮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主要基地、地區科技創新主力軍和解決社會經濟重大科技問題、實現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生力軍的作用。地方高校要積極參與到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理順主體性要素中各主體之間的互動機制和內部科研管理機制,建設能為地方發展服務的人才培養機制和校地合作雙向互動的服務機制,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 上一篇:高校后擴招期困惑之分析論文
- 下一篇:公司為員工所作工作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