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體教學人文觀內涵探究論文
時間:2022-01-24 03:48:00
導語:高校公體教學人文觀內涵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人為本”的高校公體教學觀的提出,既有其理論依據,也有現實意義,它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從教學指導思想的確立到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從公體課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到多元化評價方式的應用,只有貫穿一條“以人為本”的主線,才能更好地達到公體課的教育目的,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有用人才。
在新世紀體育發展戰略或發展規劃中,人本觀念應該是最高價值,人的發展應該是終極目標。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是所有人全面發展的條件。高校公體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學生體育能力,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高尚情操的重任。因此,應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一切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優化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以發展學生的潛能為目標,這樣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國民,使他們成為建設國家的有用之材。
一、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校公體教學觀的依據
1.1《綱要》與《標準》的頒布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馬克思曾明確說過,“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并直接把“現實的個人”作為其唯物史觀的理論前提。把人放在具體的現實生活中,從其“周圍的生活條件”出發來考察人。其核心內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質,把人作為手段與目的的統一。在1994年,我國政府公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白皮書指出:“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競爭與合作,人文性與科學性,傳統性與現代性,民族性與國際性的統一,都要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來促進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的提出,體現著人類社會在發展觀念上的重大轉變,已成為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強大動力,標志著人類對自身的重新認識與反思。教育要正視人的存在,尊重人的發展,開發人的潛能,因此,構建“以人為本”的現代體育教育觀必將成為現代體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我國2002年7月后實施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比以前的《達標標準》更符合學生的現實,《達標標準》把具體測試項目、評分標準規定很清楚;《健康標準》把鍛煉項目放開,但是測定形式以較科學的形式規定下來。2002年8月,國家教育部正式頒布實施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從課程的性質、目標、結構、內容與方法等方面通篇貫穿了一條對學生充滿人文關懷的主線,標志我國對高校體育課程領導開始走向指導性。十七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觀點,其中“社會主義最高價值觀——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觀”被順應歷史潮流提了出來。現在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為必修課,與學生的畢業聯系。而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觀能幫助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終身體育”體育觀念和體育習慣,在強調體育課程的健康性、強調運動作為鍛煉身體的重要手段的同時,高度重視體育的教育價值和社會價值。從而達到《綱要》“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人人成功為目標,以學生學會學習為中心,以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為核心。
1.2社會發展要求高校體育公體課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
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生命和生活質量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在社會強烈崇尚民主與法制的大環境下,以人為本的理念成為了時代的名詞。人類越向前進步,教育就越與個人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當今高校體育是育人為先,然后才是健體。學校必須關注“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這一教育目標。我國的大學公共體育課教學基本上是在前蘇聯競技體育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后引入的,傳授專業體育知識、技能、技巧為主,忽視體育在文化、教育、娛樂等方面的功能,追求的競技體育的目標,用統一的時間、高度、長度來評價學生的體育能力。過于注重對學生完成動作質量和數量的結果,導致大學生喜歡體育,不喜歡上體育課。為了改變這一狀況,高校體育公體課應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在公體課課程內容上進行改革,多考慮學生的因素,有目的、有計劃地開設基礎課、選項課、選修課等,將學生喜愛的健身、健美、保健等納入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充分享受運動過程帶來的樂趣;公體課教學過程應強調大學生學習的自由,使體育課程樂趣化。在成績評價上,將評價標準與個人綜合標準結合起來,重視過程性評價及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近年來,隨著高考招生年齡段大范圍放開,導致考生年齡差距加大,社會的體育理念不再是社會群體的強制性需求,而是要重視人的個體差異,逐漸轉向個體幸福生活的主動需要。因此,高校公共體育課體教學要轉變理念,把握與時俱進的思想,把更新體育觀念的人文基礎教育融于體育教學之中。堅持“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教學原則,建立以追求“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新理念。時代賦予了大學生更新更艱巨的任務,要使他們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他們在注重增長知識、培養品德的同時,更加注重身體鍛煉和發展自身各項素質和能力。如何面對這個事實,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健康第一”的體育教學觀念,以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和完善為重心來進行教學,是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工作的當務之急。
二、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校公體教學觀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工作的開展,以及新的三維健康觀念(身體、心理、社會)的提出,使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教學觀有了根本的變化。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與生長發育的階段性,是體育教學必須要面對的現實情況。如果采用同樣的教育手段、一樣的評價手段,不關注學生的差異,這樣可以肯定一些學生將被遺忘,他們從事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將受到極大的影響,健康又從何談起?為此,“以人為本”必須體現在教學的過程中。教育必須關注全面發展。學生是涌動著無限活力的生命體,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關注生命,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以人為本,實現生命個體自由、快樂成長,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教育才能真正走進學生心靈。
“以人為本”的體育教學以實現學生終身的身心健康為根本目標。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注重激發學生的體育主體意識,以學生學會學習為中心,以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為核心。“以人為本”的體育教學追求的是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在內涵上包括身體健康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的全面發展。其中,身體素質是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礎。在外延上它包括個人和社會兩個層面。對個人而言,健康就是智力、體力和心理發展的基礎,是具備勞動生產能力的基礎;對社會而言,良好的國民健康狀況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障。可見,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校公體教學觀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現代體育教育思想的進步,也為人的自身發展所必需。
今天的高校公共體育課教育只有融人“以人為本”的基本發展觀念,才能更和諧地去促成課堂教學,努力地去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從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出發,注重情感與體驗,為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服務;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促進學生良好的身體發育;從學生興趣出發,為學生終身積極投入體育鍛煉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促進人類社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三、走出“以人為本”的高校公體教學觀的誤區
我國高等院校公體課的改革與完善,豐富了我國大學體育理論,但仍有一些欠缺。體育教育在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時,過分強調了學生的個性張揚,過分注重學生的心理感受和興趣愛好,出現以健康、娛樂完全替代競技體育局面,導致公體課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實施方法和課程評價的改革都存在局限性,加大了改革的難度,易使改革不徹底。另外,錯誤的“以人為本”教學觀還忽視了學生的身體“感受”。由于“身體”教育不夠,機體所承受的生理刺激量不夠,效果不顯著,學生的體質狀況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改善和提高。就拿近幾年體育教學中“三自教學”改革來說,學生自主選擇授課教師、選擇學習內容、選擇學習時間,表面上充分體現了體育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實際上是失去了體育教學所應該具有的基本屬性和特征。過多的“自主”還會造成學生“放縱自流”,會影響到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也會給體育教學管理帶來一定的麻煩。
有些學校在公共體育課的內容設置上只是零碎增加了一些娛樂、游戲活動、保健知識,或者健美操等大學生喜歡的一些體育項目,認為這就是以人為本了。但卻沒有注意到課程內設計缺乏系統、整體的思考,沒有從深層次上較完善地體現課程理念。人的發展是體育教學追求的終極目標與核心,致力于人的發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高校公共體育課應通過要求來制定學生的運動的“量”,然后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利,讓學生充分選擇自己喜歡的教學內容進行活動,最終通過考核來達到“質”的要求。這樣可以滿足學生參加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發展自己的特長,既使學生很好的鍛煉了身體,又實現了體育的教學目標。真正的“以人為本”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觀是能提升人的地位,顯示人的價值,開發人的潛能,昭示人的個性的。要實現全體學生在體育課中全面、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就要確立正確的以人為本教學觀。
四、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的體現
4.1從教學指導思想體現“以人為本”
“高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是指對高校體育教學活動起方向和主導作用,以教學的目標為核心的基本觀點和認識”。新課程標準要求在體育教學中,必須要認真貫徹執行“健康第一”和“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健康第一”的現代體育教育理念是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相一致的。“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也是落實高校公體課終身體育指導思想必須樹立的教育理念。高校公共體育課確立了“健康第一”的教學指導思想,就是強調“以人為本”,就是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以學生為中,,主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突出學生個性發展,發掘學生創造潛質,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樂趣,培育學生具有完整人格。此外,高校公體課研究的重點是通過什么樣的運動方式與手段,使人體更健康,它強調的是“重在參與”,這是學校體育追求的目標,它體現的也是“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
4.2從師生和諧關系體現“以人為本”
高校公體課的“以人為本”教學觀追求的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給學生們以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師生之間體現人文關懷,就是創建一種民主的、平等的雙向促進的良好關系。“毫不夸張地說,體育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產物,其內在的價值本來就具有強烈的人文性。”由于學科的特點,從嚴格意義上講,體育教師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而是一個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身體練習的引路者,因此公體課體育教師更應努力營造融洽的師生關系,使自己成為學生生活中的兄長、活動中的朋友。體育教學是師生雙邊有序的活動過程,是學生身體練習的過程,并以此來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達到增進健康、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的目的。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在良好的人際關系中教學,師生間彼此能接納對方,心理相容,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和諧,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油然而生;在體育教學訓練中,情緒低落往往導致傷害事故頻頻發生。如在高低杠的教學中,學生情緒低落,不專心的話,很容易發生摔落的事故。因此,師生應當互尊、互重、互愛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實行學生主動參與,師生平等對話的互動模式。師生教學的互動,大大加深了學生對技能、技術的理解,激發了學習的熱情,減少傷害事故的發生。在課堂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吸收者,而是學習活動的設計者與主導者,既獲得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信心和能力,又為終身體育打下了基礎。高校公體課以人為本的教學觀要求體育老師能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的年齡階段特點及體育教學的要求,做好與學生的交流以及管理工作。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加強與學生的思想交流,感情溝通,耐心細致地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懂得交流意識應強于傳達意識,幫助意識應強于管教意識,長遠意識應強于短暫意識;教學中要克服“求全”、“求齊”。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積極參與,活躍課堂氣氛,更能體現人文關懷。老師與學生平等相處,最好的辦法,就是與學生一起進行練習。體育老師在教學中,光做做示范,找找學生的不足,那樣就與學生有生疏感,學生也不愿意與這樣的老師接近,就體會不到人文關懷在教學中的體現。上課時,教師要融合自己的熱情、激情講話,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用欣賞的目光看待學生,在學生中形成信任和理解。教學中要把每個學生都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資源來開發和利用,充分發揮學生是學習的動力資源,學生是自我認知的基礎信息資源,學生是新知識、新能力、新精神生成的本體資源的功能。這樣才能體現出體育課的課堂生命活力,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同時也增長學生的樂觀情緒和自信心,使他們探索求知的欲望得到調動與滿足,從而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生存,這正是高校公體課要達到的教育目的。
4.3從教學過程中體現“以人為本”
4.3.1公體課課程教學內容健身化、娛樂化是實現以人為本的基礎
在課程內容上,應體現綜合化、生活化、現代化。在公體課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力求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并力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要對當前不考慮學生興趣、千篇一律的陳舊課程設置進行改革,改變大學生一學不會、二學不懂、三學不樂的體育教學現狀。以往從制定教學大綱到安排教學內容,總是過多考慮教師的情況,而淡化了廣大學生的需求。體育課程內容沒有和社會經濟發展相配套,難以提高學生踏入社會后進行時尚體育項目的能力。現在的不少大學體育課程內容很多是學生在初中、高中階段已經學過的,學生感到體育課教學層次沒有提高.認為體育課枯燥無味,僅僅抱以修滿學分的觀點上體育課,產生厭學現象。現在全國各高校公體教學內容傳統的田徑、競技體操等項目已逐漸減少,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將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不喜歡的項目將被淘汰。
因此,體育教育內容應該緊跟時代的變化,經濟文化的發展,要適應學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要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面向21世紀高校體育公共課,體育教學內容應首先考慮如何提高學生健康水平及體育綜合素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從實際出發,對課程內容進行精選、整合與組合,實現課程內容系統化、綜合化,加強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系,如將許多有健身價值,大學生普遍感興趣的運動項目如攀巖、野外生存、定向越野、臺球、網球、健美、瑜伽、街舞、體育舞蹈等項目,不失時機引入到教學內容之中,減少低水平重復的內容。使課程內容跟學生的生活更接近,由競技化向健身化、娛樂化轉變,改變脫離學生的生活和經驗,學術化和專業化過濃的傾向,激發大學生對體育課的學習興趣,適應終身體育的需要。
高校公體課的教學任務是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體育觀念,形成科學的體育能力,培養對體育的興趣愛好,最終獲得健康并保持健康。當學生把運動當成生活習慣時,這樣體育教學就成功了。所以,高校要根據校情,適當開設一些學生喜歡的休閑體育項目,以適合不同年齡、不同生活水平、不同愛好的學生進行健身和娛樂。對于人文體育教學來說,在活動中獲得了快樂,增強了體質,形成了鍛煉的習慣,就達到目的了。
4.3.2公體課教學形式靈活多樣是實現以人為本的重要途徑
體育教學是一個特殊的運動認識、感受和體驗過程。“以人為本”的高校公體課教學觀重視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變“包攬”為“主導”,變“管理”為“協調”。由過去“育體”“練身”為主的方法,擴展向同時“啟智、求知、調心、育人”的綜合多樣化方法體系。由過去的學生跟著練,轉向學生“自主練”為主;由簡單的“一刀切”的方法手段,向促使學生在已有所發展且能夠充分發展的方向邁進,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使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因學生存在年齡、身心發展水平、個性特征的差異。所以體育教學方法運用應從尊重每一個學生個體的角度出發,遵循“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則,老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而采用不同的教法,如激勵表揚法、情境法、發現法、啟發法、嘗試法、合作法等等。同時也提出不同的要求,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好的發展,享受平等教育的權利。如在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中注重學生體育能力和身體的差異,安排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的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分別進行教學。并對已掌握授課內容、有明顯進步的學生實行升級學習的辦法,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需求。
4.3.3公體課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是實現以人為本的關鍵
每個學生在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后,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評價,以便知道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老師如何評價、以怎樣的標準、方式進行評價,對學生學習發展是有很深影響的“以人為本”高校公體課教學觀要求對學生體育學習進行評價不只是把評價對象看作一個個孤立的生物體,而是把學生放在學校體育的整體中來理解,不僅研究學生運動成績的表面現象,還試圖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分析現象存在的原因,從而客觀的評價每個學生,使學生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樹立信心,認識自己的潛能,促進自我發展與實現。
教師不僅要關心優秀學生,更要關心后進生,要對每一個學生負責。以人為本的體育教學評價還應特別重視對身體條件差、運動技術水平不高、缺乏運動信心的體育“困難”學生給予特殊的關懷,老師應以關心、愛護和鼓勵的原則進行耐心教學,多鼓勵少批評。在評價時,老師更要考慮到他們的先天條件,學習努力程度,注重學生提高的過程,看結果更要看過程。應該注重發展性評價,體現鼓勵與診斷,為學生指明方向以幫助他們克服失敗和無助感,樹立尊嚴、享受健身的樂趣,使他們真正體會到體育學習的價值。通過四年公共體育課的體育教育,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為學生走人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以人為本的教育評價應該是對評價對象進行整體的、全方位的、動態的評價。除了重視對學生的活動參與過程、努力程度、進步幅度等因素的評價,還應強調對學生的體育意識、體育興趣和體育態度的考核,把體能、知識與技能、學習態度、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納入成績評定的范圍,改變以往一元性的“教師判定”法,代之以“學生自評,學生間互評和教師評定”相結合的多元性方法。把絕對評價和相對評價;價終結評價和過程評價有機結合起來。總之,將形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與多元性評價三者有機結合。多元化的評價能利于學生的發展出發,同一教學目的可在不同的時間段采用不同的形式進行考核評價。這樣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觀,能體現評價的公正并關注、激勵學生的發展。
體育教學應從強調標準化共性的教育向個體化教育發展。每一個學生身上不同的基因決定其智能水平、身體條件、心理條件等各不相同,期望所有的學生都能達到相同的鍛煉結果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要大力提倡評價方式多元化。適當放寬對鍛煉結果的評價,重點考察學生通過鍛煉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發展提高的程度。對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對學生獨立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關注,是對學生生命的關愛,也是“以人為本”體育理念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五、結束語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反映了當今時展的要求。人類作為發展的主體和中心,其全面的發展將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學校體育的本質功能是通過育體育心,最終達育人的目的。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校公體課的教學觀能促進學生對運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品德與人格的完善,潛能和特長的開發,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可見,“以人為本”的高校公體課的教學觀的確立,是時展的需要,也是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