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主題熱點述評
時間:2022-10-17 02:48:38
導語:高等教育研究主題熱點述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三全育人”理念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之后,開啟了我國高等教育“三全育人”體系研究的蓬勃發展新時代。探討“三全育人”視域下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熱點和進展,對于“三全育人”理念落地高校育人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為未來的研究和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論價值。本文通過文獻計量分析的方法,發現在“三全育人”視域下我國高等教育相關研究主題和熱點主要集中于:“三全育人”的理論內涵、“三全育人”系統與協同機制、十大育人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和課程思政等五方面。
關鍵詞:“三全育人”;協同機制;育人體系
2016年12月7日,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新局面”,自此開啟了我國高等教育從“三育人”教育理念進化至“三全育人”體系研究的蓬勃發展新時代。“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提出至今已近5年,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關心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同志先后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等多個會議中細化概念、豐富內涵、建構體系,為我國高校開展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根本遵循[1]。通過回顧近5年來我國本科學校圍繞“三全育人”相關研究和熱點話題,歸納和總結規律,為未來的研究和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研究主題熱點
1.1“三全育人”的理論內涵
“三全育人”理念萌芽可以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中國教育工會章程》提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劉文宇團隊收集梳理了1950年至2019年全國性“三全育人”相關文件16份,把“三全育人”政策從始發、到成長、再到發展轉型,進展到目前的升級完善階段劃分為四個階段,從時間、政策行動名稱、概念框架類型、責任主體、動機、錯時和目標群體等七個層次逐一分析,可以看出“三全育人”政策框架趨于實用導向,理念內涵日益規范且逐步豐滿[2]。育人主體從個體向共同體轉變,育人方式從單向度到多維度轉變,育人效果從實現德育提升到全面發展[3],充分體現了高等學校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從字面意思可以看出,“三全育人”是指,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本質是在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下,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育人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育人元素,營造一切可以營造的育人環境。
1.2“三全育人”系統及協同機制
“三全育人”作為十八大以來高等教育發展中重大理論創新,雖然僅有四個字,背后卻承載著一個巨大的多維度、多層次、多體系的系統。余嘉云從生態主義系統觀和整體觀的角度出發,分析育人要素協作互動、育人過程由淺入深、育人資源挖掘利用,探索“三全育人”生態系統解決育人問題的可行性和實踐性[6]。朱浩則從CAS理論的視角看待“三全育人”系統,將復雜適應系統中的適應性主體、聚集、標識、非線性相互作用、流的暢通、多樣性、內部模型與積木組合等元素與“三全育人”系統一一對應,“三全育人”系統生成發展進行研究[7]。2018年,《“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建設要求和管理辦法(試行)》,一批高校作為“三全育人”試點單位,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子系統與各要素相互配合與協同。就目前情況來看,不少高校存在教育現狀與教育理念出現偏差等現象,導致“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實踐困難重重,這就決定了“三全育人”協同機制構建十分必要。首先,加強黨委的全面領導,是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根本保證[8],同時成立協同中心,形成各方同頻共振,強化教師主體作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也是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關鍵問題[9];在構建高校內部協同機制的同時,高校外部———校際、校企、家校協同機制也不能忽略[10],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三全育人”協同效應。
1.3十大育人體系
“三全育人”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創新理念和實踐模式,完美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關鍵,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的育人功能[11]。許多專家學者對十大育人體系中的子體系進行了深入研究。張亞光、曾丹旦探討了科研育人的重要性與可行性,要在構建“雙主體”科研育人引導機制、加大科研經費投入、豐富科研育人方式、健全科研創新激勵機制、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建立科研育人評價體系上下功夫[12]。吳艷、韓君華則針對心理育人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夯實心理育人隊伍建設、改善心理育人過程銜接、實現心理育人各方聯動等對策[13],有效踐行心理育人。勞動教育作為新時代教育的重點任務,在立德樹人的進程發揮著重要作用,一般來說,是由高校中后勤部門承擔此項職能,“浸潤式”、“零距離”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教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并重,鞏固勞動最光榮的觀念,培養工匠精神[14],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資助育人也是育人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張遠航團隊認為,高校教職工設計載體、搭建平臺宣講、落實資助政策、實施具體資助舉措,包括誠信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勵志教育、勞動教育,著力培養受助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擔當的良好品質[15]。
1.4思想政治教育
自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在多份政策文件中強調“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做出了明確指引,也為高校實踐“三全育人”提供了有力載體。從目前高校實施“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現狀來看,全員育人未能達成共識———教輔人員、后勤人員未能肩負起育人的責任;全程育人未能從一而終貫徹———出現了“中間松、兩頭緊”的育人過程;全方位育人存在缺失———課上重、課下輕;線下重、線上輕;校內重、校外輕,保障機制也不健全[4]。因此,構建全員“協同”、全過程“貫通”、全方位“融合”的高質量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勢在必行[16]。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輔導員,在新形勢下也要轉變角色定位[17],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攻手、學生管理的主導者、學生成長的主心骨,與學生同場域、同頻率、同成長,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
1.5課程思政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0年5月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課程思政的推進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謀而合,即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這也是“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應有之義。何志海團隊從中央頒布的政策文件出發,解讀了新時代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四個維度———把握“課程思政”本質,在堅定學生理想信念的基礎上挖掘教育資源,堅持教育教學一體化,構建工作體系[18],使育人效果達成最大。周翊老師從其所在地學學科出發,號召理工科教師要從思想上轉變、增強立德樹人意識,結合理工科學科特點、構建“課程思政”多元體系,從學科發展史中挖掘學科內思政育人資源,向學生傳遞詩詞傳統文化、職業道德、名師大家、時事熱點、校史精神等知識,充分運用直接導入、案例分析、問題導向、互聯網+、實踐體驗等多種教學方式,把思政教育巧妙融合于專業課程中。毛靜、李瑞琴以《國際貿易學》為例,進行實踐探索,挖掘《國際貿易學》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讓“金課”充滿廣度、深度和溫度。吳紅梅老師創新《包裝設計》課程,在課程中融入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資源,學生學以致用,在結課作業中設計出既有地方特色又蘊含紅色文化的火麻油包裝方案,獲得了師生的一致好評。
2結語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提出與蓬勃發展,是歷史規律的順應和遵循,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體制機制創新。通過對“三全育人”視域下高等教育研究主題熱點的評述,為后續相關研究和實際探索指明了新的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楊揚 單位:江蘇大學京江學院
- 上一篇:談高職英語課堂教學路徑
- 下一篇:航空餐飲服務課程混合式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