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
時間:2022-07-22 03:24:13
導語: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讓學生在教育中懂得“知恩”
知恩就是懂得什么是“恩”,這是感恩教育的第一步,我們平常所講的“恩”一般會想到“父母之恩”“老師之恩”,其實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所表現的“恩”,它包括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等等。(1)自然之恩,這是初中語文教科書中教學資源最豐富的“恩”。大自然不僅以豐富的資源養育我們的生命,更以壯麗秀美的山川哺育我們的精神。當我們深入到朱自清的散文《春》的藝術境界時,我們會被那美麗的春光所陶醉,會為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會為那盎然的生機所激勵。《周莊水韻》那水墨畫般的清淡、版畫般的色彩、水粉畫般的柔和是我們向往的,我們更會陶醉于那清澈的水。其實我們更佩服那里的人,是他們使周莊的水仍是那般的清、純、自然。(2)父母之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教科書是有從多角度、多層面去表達父母之恩的。有《小巷深處》中盲母對“我”含辛茹苦的養育;有《背影》中父親遭遇禍不單行仍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強忍悲痛地寬慰;有《我的母親》中母親對兒子“教之嚴”“愛之慈”,寬容隱忍,仁慈溫和,那無比深摯的愛子之情和優秀的性格品質對作者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季羨林老先生的《永久的悔》中的“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一輩子都沒有笑過”;“母親不知有多少個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這是多么偉大的母愛!(3)社會之恩,這里一般指對他人之恩,《我的老師》中海倫•凱勒用她最深情的表白感謝莎莉文老師給予她的第二次生命,在《出師表》中我們可以感知諸葛亮對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4)祖國之恩,我們從描寫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國的地大物博,從燦爛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國的博大精神,從祖國的優秀兒女特別是在危難時刻為祖國獻身的典型身上感知祖國的凝聚力。
2讓學生在教育中懂得“感恩”
感恩就是恩情,這是感恩教育的第二步。我們要通過感受、體驗,讓學生對感恩教育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大凡飽含感恩之情的文章的,我們都可以用滿懷深情的語調去朗讀,從中感受和體驗。有感情朗讀的重點,一是直接朗讀抒發感恩情感的語段,如《永久的悔》的最后的兩個自然段,體會季羨林老人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以及自己那種“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之意。從中可以體會到作者對母親知恩而不能報的后悔是那么是悲痛,可見作者對母親的感情是非常深的。二是突出人物特點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段。如《背影》一課,要反復朗讀描寫父親攀爬月臺為兒子買橘子的語段,體會年老體衰、行動艱難仍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三是景物描寫細致的語段,要在反復的朗讀中深入語境,體驗大自然的美,激發敬畏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如《春》要反復朗讀描寫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的語段,直至成誦,,體會春天的魅力,愉悅自己的情感,油然而生“一年之計在于春”的感慨。
3讓學生在教育中懂得“報恩”
語文教學中還要讓學生通過表達心聲,把情感升華到報恩和施恩的層面。這一方面,在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懂得報答父母之恩。教學完《背影》后,我會結合七年級的《小巷深處》刻畫父親和母親的形象的描寫,讓學生可以用小練筆的形式寫出自己父母的背影、手、皺紋……或寫一個小片段講述父母曾經使自己感動的一刻。通過細致觀察,體會可憐天下父母心,反思自己與作者相類似的“太聰明”的言行,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激發學生以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的恩情。
4讓學生樹立“感恩的價值觀”
初中語文教材中利用課文進行感恩教育的資源是有限的,但我們要利用有限的資源培養學生無限的“感恩價值觀”,讓學生懂得把具有感恩教育的知識轉化為能力,讓知恩、感恩、報恩最終成為學生的自覺,而非一種書面上的、單純的教育,這才是語文教學中進行“感恩教育”的目的。首先,感恩就是珍惜生命。現在的學生自強意識太差了,受不了一點點的挫折,動不動就想到死。我們要感恩,必須要有生命,只有珍惜生命,才會對給予我們生命并含辛茹苦撫育我們的父母最好的回報。其次,感恩就是承擔責任。感念父母之恩,就不應當讓父母為自己過分的憂心。現在的初中生,拈輕怕重,我們應該要有《木蘭詩》中木蘭為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毅然穿上軍裝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巾幗英雄的氣概。總之,讓學生心懷感恩,是每一個語文教育者都應該擔負的責任。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以語文教材為載體,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大力弘揚感恩教育,引導學生學會知恩、感恩、報恩,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在社會中有所作為。
作者:郭建和工作單位:清遠市新區第三中學
- 上一篇:孤兒學生感恩教育進行思路
- 下一篇:小學品德教學中的感恩教育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