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與對策

時間:2022-08-25 09:56:31

導語: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與對策

一、高校感恩教育的內涵及意義

感恩是每個人都應具有的基本修養和道德準則。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對受教育者進行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高校開展感恩教育,首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尤其是當代大學生,處在一種網絡信息高速發展的環境中,學生與家長、老師或是同學之間普遍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開展感恩教育,正是通過教育引導的方式來促成學生養成感恩的意識,培養學生增強愛心,服務社會的自覺性,進而使學生學會珍惜身邊的人和事,也讓大學生更加自覺的嚴格要求自己,學會承擔責任,并養成積極樂觀的態度和不斷求學的精神。其次,感恩教育契合了新時期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對教育的要求。注重人文修養,有助于幫助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素質,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此外,感恩教育也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傳統道德文化是祖先留下來的精華,對人類的發展是極為有利的因子。大力倡導傳統文化的教育,不僅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增進知識,也能夠凈化學生的心靈,培育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心態,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調整心理狀態,保持心理平衡,積極面對生活。無論如何,在一個人成長的道路上,知恩感恩,都是其貫穿一生的寶貴財富。

二、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邊緣化,課程重視程度不夠

當前高校教育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主要是把重心放在學生專業理論和技能的培養上,從而忽視了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課程設置里基本都沒有直接涉及到感恩教育的內容,大多都是輔導員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口頭性的引導內容,教育缺乏現實性,不能與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出現知行脫節的現象。

(二)感恩教育理念模糊,方向不明確

理念關乎著方向。教育教學的關鍵不應當是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應當朝著更長遠的目標去努力。然而,由于教學引導的偏差,不僅僅是老師,學生眼中的感恩教育同樣也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提到感恩教育時,學生就想著如何在眼下為父母做些具體的事情,以彰顯自己的孝心,提升自我的道德認知。教師更多的是強調“知恩圖報”,要求學生遵規守紀,不辜負國家和家庭對自己的培養。然而,受傳統倫理道德要求的影響,模糊理念上的感恩教育已經不符合中國培養全面人才戰略計劃的要求。現如今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應該更加注重時代性和全面性,拓寬思維,方方面面的加強學生對感恩教育的引導,而不拘泥于一時一事,要全面貫徹,親力親為,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增進對感恩的理解,而不是把它當成作業一樣只是簡單的體會一下這種傳統文化的精神魅力,進而失去其作為人生內涵的重要意義。

(三)教育形式單一,學生積極性偏低

目前,高校的感恩教育尚處在探索研究的初步階段,教育方式繼續沿襲了傳統德育教育的習慣,主要以課堂講解和灌輸為主,忽視了學生參與和師生互動的雙向交流。教育教學過程中,雖然也有以播放視頻和講授故事的形式存在,可是形式依然單一,長此以往,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自身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不僅實踐教育內容少,教師本身也很難做到“知行合一”,自身表率性不強,本身就缺乏相關的素質修養,課程本身也就很難起到說服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夠有效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多從學生的情感體驗出發,把教育搞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起到感恩教育的真實作用。

(四)大學生自身意志薄弱,主觀能動性不強

隨著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在市場經濟的充分調動下,大學生的情感意識也逐漸趨于自由化,自主意識、權利意識、民主法治意識不斷得到加強,但隨之而來的拜金主義、享樂思想也變得嚴重起來。部分學生不僅不珍惜在校時光,還整天攀緣附會,對父母和社會為他們所提供的一切感到理所應的,不僅如此,稍遇挫折還喜歡怨天尤人,感恩之心也逐漸得以喪失。在校期間,經常埋怨伙食不好、基礎設施條件差。他們更多的是從自我滿足感出發,一味索取不懂得付出,價值觀在各種思潮的影響下顯得尤為混亂。因此,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是“正當其時”,不僅“功在當代”而且“利在千秋”。

三、高校加強感恩教育的措施

(一)優化校園文化,創建感恩教育的良好校園氛圍

校園文化是貫穿大學生活始末最為具體的表現,是一所學校最為獨特的寫照,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深刻的教育影響力。因此,一所大學的文化氛圍也將直接決定著在校學生的未來發展,高校加強感恩教育首先要創建校園感恩文化,從而以良好的文化氛圍來熏陶和引導學生朝著真、善、美的方向發展。學校的感恩文化建設,可以首先從形象入手,首先為學生營造一個感性上的認識,應充分利用板報畫廊、電子櫥窗、校園報刊、校園廣播站和校園網站等傳媒,讓學生目有所及、耳濡目染;其次,以上率下,要求每名教師從自我做起,切實踐行相關要求,以自身行為做表率,不僅要在課堂上加強感恩主題的教育,平時工作生活中也要注重自身的行為要求,切實做到為校園文化建設出力,彰顯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二)適時開展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社會實踐活動

高校實踐活動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通過社會活動學生能夠更好地接觸社會、了解不同的人和事,同時增強學生的情感認知。社會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能夠引導學生通過具體行為的操作深入了解生活,充實自我人生,在這樣的實踐生活中學生就更容易盡早的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體驗作為社會人的責任和意識。具體操作過程中,校方可以利用一切時機舉行以感悟親情、尊重教師等主題的感恩活動,諸如舉辦以“感恩”為主題的演講活動,制作感恩為主題的橫幅、征集“感恩心語”定期發至校園網站、報刊等,以具體的行為活動培育學生感恩的情懷,教導學生要能夠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人。進而達到弘揚傳統美德,培養學生理想人格的目的。同時,高校還可以積極的開展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活動、大學生支教活動等,在具體的時間和環境中讓大學生體驗社會生活,從而增強大學生們的責任意識和吃苦耐勞的品質,讓大學生們能夠自覺的形成正確的感恩觀念和行為。

(三)以考促訓,建立有效的感恩教育考核評價體系

針對目前的教育現狀,在以考核機制促進教學的現實情況下,要想使感恩教育取得持續、優異的成果,就該建立卓有成效的感恩考核評價體系。各大高校可以根據自己學校的地域環境、辦學特色、教學條件等,針對不同專業和不同年級的學生制定適宜的感恩教育目標,并建立多元化的感恩教育考核評價體系,對感恩教育實施量化標準,定期對學生予以考核。例如將相關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到綜合素質考評體系中,制定學分制,用分數評定對學生進行一定程度的約束和引導,促使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作者:甘一涵 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