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三分鐘教育在基礎課教育的路徑

時間:2022-08-05 10:58:13

導語:課前三分鐘教育在基礎課教育的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前三分鐘教育在基礎課教育的路徑

摘要: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視角下,新疆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變得尤為重要。育人之本,立德鑄魂。運用課前三分鐘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讓“基礎”優起來、教師強起來、學生忙起來、效果實起來,激起學生主動參與思政課堂意識,增強思政課程教學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提升學生在“基礎”課中的獲得感與滿意度。

關鍵詞:課前三分鐘教育;時效性;路徑

一、課前三分鐘教育在“基礎”課程中的現狀

當前理工科類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前三分鐘教育開展存在理工科專業特色不夠鮮明、實施效果不理想、課程過程性考核方式單一等問題。

(一)調查問卷情況

為了解新疆工程學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開展課前三分鐘教育的試點情況,增強課前三分鐘教育在“基礎”課教學中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采用調查問卷對數據進行收集整理。目前本校有3個大一班級正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進行課前三分鐘教育試點。從安全工程學院兩個不同專業開展與未開展課前三分鐘教育的4個班級為例開展調查,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本次問卷發放對象為新疆工程學院安全工程學院安全2020-B2班、消防2020-A1、安全2019-B1、消防2019-A2大一新生70人、大二老生70人和4位思修課任課老師,對課前三分鐘教育進行實證研究。對學生采取調查問卷。發放問卷140份,回收問卷140份,有效問卷140份,有效利用率100%。針對實施課前三分鐘教育的老師進行個別訪談,又對2位未實施的集體訪談。通過對教師訪談,分析實施課前三分鐘教育與未實施課前三分鐘教育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課堂實錄進行對比,整理得出真實有效數據。

(二)實施的成效性

通過閱讀文獻、查閱資料,在對本學期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4個班級開展調研、對任課老師和已完成授課的大二學生但未實施課前三分鐘教育的教師的訪談基礎上,從新疆工程學院課前三分鐘教育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施后學生接受度、受益度、興趣度做出成效性分析,并做出相關論證。1.接受度方面。課前三分鐘教育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的應用是否成功取決于學生接不接受,也是成為檢驗此應用在以后的實施中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從調研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對課前三分鐘教育在思品課實施的態度,表示能接受的程度153人,占比50%;比較能接受的有100人,占65%;說明大多數同學還是認同在思品課中應用課前三分鐘教育。2.受益度方面。課前三分鐘教育堅持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發揮學生主體性。在設計調查問卷時,從多方面考慮,學生也從多方面做出了選擇。課前三分鐘教育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培養適應新疆工作總目標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做了鋪墊。3.興趣度方面。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下,基礎課個別教師照本宣科,學生在課中劃重點、考試背重點,忽視學生在課堂的主體性。在新時代新工科背景下的思政課教學改革要求思政課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升級。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實施課前三分鐘教育符合這種需求,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大大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度。

二、課前三分鐘教育在“基礎”課教育中的原因分析

(一)課前三分鐘教育實施面不廣

新時代要求高校思政課程進行改革創新,高校思政教師要積極學習和改革教學模式。但從目前新疆工程學院專任教師的個例訪談中了解到,課前三分鐘教育在全校專業課和思政課的使用率大約在30%左右,應用的班級主要在大一,課前三分鐘教育在思政課和021/07期專業課的應用率普遍比較低。

(二)課前三分鐘教育在課程教學計劃中未做合理安排

新教學模式是需要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反復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課前三分鐘教育在應用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整體規劃中存在不合理的情況。如,課前三分鐘課教育活動在教學環節課前、課中、課后與教學內容的銜接方面存在不匹配。

(三)課前三分鐘教育的教學目標不明確

為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思政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模式,優化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素質。課程實踐中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想得到提升,但是最突出的能力卻不能很好定位。思政課教師要找準學生努力的方向,挖掘突出亮點。

(四)課前三分鐘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不強

通過對任課教師訪談和真實課堂實錄發現,思政課上將主動權全部交給學生,出現學生怯場,甚至出現個別內向學生的抵觸情緒,不愿意在講臺上展示自己。這些問題的出現都對課前三分鐘教育的實效性有一定影響。

三、課前三分鐘教育在“基礎”課教育中的路徑探究

新時代新工科的視域之下,如何將課前三分鐘教育引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筆者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摸索到如下解決路徑:

(一)以生為本,激發學生學習潛力

思政課教師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要因時而動、因材施教,“基礎”課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原則,課前三分鐘教育環節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差異的特點,教師在主題的選擇上和教學形式上要圍繞學生關心、關注的社會話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激勵教育,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

大學時期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基礎”課實施課前三分鐘教育要堅持榜樣激勵教育為主,給學生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課前三分鐘教育采用“X活動+交流分享+教師點評”的設置模式,在學生展示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積極鼓勵,讓學生敢于表現和突破自己,找到自身的閃光點。培養學生參與課前三分鐘教育的興趣點,結合世情、國情、黨情、區情、學情,找到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專題化教學相匹配的課前三分鐘教學內容,并撰寫課前三分鐘教育手冊,讓表現欲強的學生發揮引領作用,要及時地調動參與度差的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融入教學活動中。

(三)提升能力,人人擁有出彩機會

新時代高校要為青年大學生搭建成長成才的平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要做青年大學生的引路人。教學工作是教與學的統一體,課前三分鐘教育的實施要實現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任課教師立足“基礎”課的課前三分鐘教育,巧妙地融入提升學生能力的方式方法,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思想。

(四)向善向上,傳播社會正能量

新時代的青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要提高廣大青年的參與感、獲得感。課前三分鐘教育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設置上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的塑造。選擇主題時應多選取學生身邊的優秀模范,發揮優秀大學生的示范作用。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三貼近”原則,通過將時政熱點作為主題切入,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知曉國情、自覺承擔社會責任。

四、結束語

在新時代新工科的背景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融入課前三分鐘教育的教學模式。通過緊密結合五情,進行合理的教學專題化設計,找到了讓學生動起來的金鑰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自信心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洪波,堅持“八個統一”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之三)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發展的關鍵[J].中國高等教育,2019.

[2]韋良艷,課前三分鐘演講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應用[J].魯東大學碩士論文,2017.

作者:周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