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教學藝術的隨想
時間:2022-03-01 08:34:02
導語:初中數學教學藝術的隨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團體戰”談起,對數學作業的巧妙布置做了細致入微的解讀,最后以借鑒同仁的教學經驗結尾,一紙管窺,率爾操觚,敬請匡誤扶正。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藝術;團體戰;作業;教學經驗
一、解決學生的厭學問題
需打團體戰學生厭學,如何處理?其實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藝術、引領方法,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比如我校有一位老師講了一個真實的案例。一位學生上課不注意傾聽其他學生發言,故意起哄,老師問他為什么,他說:“我什么也不會!”老師又問:“簡單地聽一聽,總可以吧!”這位同學有些不耐煩地大吼道:“我連小學一、二年級的都不會,你讓我學什么?”這位老師聽了生氣地說:“一年級的知識不會回去上一年級?來這里發什么火?”這位學生回答:“我才不愿意上呢!家長非讓我來!”這是事后這位老師的原文口述,自己不想上,從老師身上,從學校找原因,故意氣老師,只要一有借口立刻回家。據調查,這位學生確實忘掉了一二年級的知識,沒有課本,也沒有作業。怎樣讓這樣的學生動起來,是我研究的一個問題。我認為一是從心底里感化他,二是需要讓他從最基礎的學起,節節有收獲,天天有進步,課堂有事做,才能實現真正的轉化。在學校里,只要課堂上沒有收獲,想讓學生不亂,都是假話。一科老師這樣做,需下一番工夫不可,其他科的老師不但不配合,反而會嘲笑,反正不影響我的成績管他呢,出那么多冤力干嘛,真傻。老師之間的團體戰真難打啊。
二、作業“變臉兒”
每次放假前,我們就會發下學校統一訂購的假期作業,布置給學生在假期完成,學生如何對待呢?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突擊應付;第二,空題漏題;第三,書寫潦草;第四,相互抄襲;第五,牢騷抱怨。老師又是如何對待呢?同學們犧牲假期完成的這份作業,開學后交到老師手上,命運又如何呢?那老師們布置假期作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首先要轉變觀念,不要總是拿作業禁錮學生。有的老師和家長有一種心理,就是唯恐學生假期玩“野”了,所以一定要布置點作業拴住他們的心。想一想,孩子們一個學期在學校,天天要學習,天天有作業,放假了,本應該是他們休息玩耍的好機會,也是他們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好機會,假期作業會成為他們精神上的沉重負擔,時時搞得他們不快樂。如果不想讓他們浪費這段時光,不能簡單地“學校搬家”,而需要對學生的假期生活進行策劃和指導。其實,生活中充滿了教育元素,只是我們視而不見罷了。我們老師應該站在更高的層次,有更開闊的視野,打破學科的局限,策劃學生的假期生活。最好的“作業”不是簡單的讀寫算,而應該是“讓生活有意義,讓作業有意思的活動”。好的作業會帶給我們一些啟發,甚至我們的觀念可以更開放。假期生活不需要老師策劃,學生是生活的主人和主體,理應對自己的生活進行規劃和管理。如果我們老師引導學生學會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自己設計自己的假期,那么,我們的“作業”又將會發揮什么作用呢?這非常值得我們思考、探討。所以,不妨在放假前安排一節假期生活指導課,指導同學們用好《走向卓越》,讀一讀《數學家的故事》,讓他們嘗試著自己給自己布置點“作業”,如何?其次要重視過程和方法指導。有的老師布置作業時原本想法很好,可是缺乏對過程和方法的指導,太籠統,比如,讀一本好書,讀什么?怎么讀?怎么讓讀書有意義和有意思?都沒有深入地去想。因此,這樣的作業就成了一般性號召,也成了學生的一段苦旅。要真正落實,需要老師們在推薦、共讀、分享等關鍵環節上做文章。老師的態度很關鍵,我們布置的“作業”影響甚至決定學生的生活狀態和生活品質,隨隨便便地布置“作業”,是對學生生命的蔑視。
三、多借鑒同仁的教學經驗
幾天前有幸聆聽了孫老師的一節復習課,孫老師課堂上的親和力、感召力及超強的課堂駕馭能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有所思、有所悟。孫老師這節課的授課內容是《相似三角形專題復習———比例與倍分》,整節課他引導學生圍繞著一道典型的、開放的例題,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進行思考,通過一題多解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縱向加深、橫向溝通,并在逐步變式訓練中加強了對知識和方法的理解和變通,進而總結出解決此類問題的通法,達到了“以一聞十”、萬變不離其宗的教學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學,復習課往往只是對知識的簡單重復,把復習課上成了習題課,忽視了學生能力和技能的培養。孫老師的復習課讓我領悟到:復習絕不是簡單的重復,它是一個“串點成線”的過程。教師要將一顆顆散落的珍珠串成美麗的項鏈,在幫助學生建構起完善知識體系的同時,更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孫老師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1.選題是復習課的關鍵,合適的例、習題是實現目標的基礎。2.基本圖形思想是學習幾何重要思想方法,要讓學生在各學習階段加強對于幾何基本圖形的積累,并學會在復雜圖形中分離出幾何基本圖形并辨別出經過變式后的幾何基本圖形。“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是對孫老師課堂的最好寫照。整節課孫老師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交流、展示,而他則不斷運用詼諧、激勵的語言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用適時的點撥,引領著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用畫龍點睛的點評,滲透給學生數學思想和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學,對學生的能力缺乏信任,導致教師講得多而學生活動少,長期的“填鴨式”教學,扼殺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思維。究其原因,教師備教材多,備學生少,不了解學生,所以不信任學生,不信任學生直接影響到課堂上師生間的互動,課堂就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氣,更不會擦出智慧的火花。孫老師的課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努力方向。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認真鉆研教材和教法,在學習借鑒名師好的經驗和做法的同時,形成個人的教學特色。
以上幾點是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際產生的思考,可能不盡完善或成熟。總之,我們要了解青少年心理,懂得教學藝術,優化教學環境和教學過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終實現高效課堂。
作者:丁天慧 單位:淮安市文通中學
- 上一篇:物業開發中停車列檢庫結構柱網布置設計探討
- 下一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藝術論文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