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交流對藝術類課堂教學的啟示
時間:2022-03-04 02:21:19
導語:有效交流對藝術類課堂教學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高校藝術類課堂教學中,有效交流是所有教師需要密切關注的重要話題。作者通過參加北京高校第十一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在課堂教學中積累了大量經驗。在論文中,作者通過對于課堂內容有效交流的手段和優質內容的建設,切實降低課堂入口,提高課堂出口,為建設優質藝術類課堂教學提出了自己的經驗與方法。
關鍵詞:有效交流;課堂建設;藝術類教學
今年5月,筆者參加了北京市教工委和北京市工會組織的“北京高校第十一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在比賽中,筆者講授的課程《影視制作基礎》獲得人文組一等獎第一名。并獲得了“最佳現場展示”“最受學生歡迎”“最佳教案”“最佳教學回顧”的全部單項獎。在準備和參賽以及賽后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收獲了很多心得體會。這些經驗也讓我在新的教學中受益匪淺。總結下來,筆者認為提高教學過程中的“有效交流”,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最佳途徑和抓手。筆者認為,很多青年教師都看過《奇葩說》這檔欄目。里面的辯論選手根據各種問題針鋒相對,充分展示了什么是“說話的藝術”。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這個節目并沒有視聽語言的刺激,沒有明星和刺激的場景,為什么觀眾尤其是我們的學生喜愛這樣單純說話的節目?同理,現在網絡上有大量短視頻欄目,里面不乏也有很多知識性的小節目。為什么我們的學生喜歡在宿舍看網上的教程,卻不愛聽我們老師面傳心授?事實上,我們講課和《奇葩說》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有很多人喜歡聽《奇葩說》這樣的演講,是因為演講有很大的煽動性。他通過說話的技術手段,能在短時間內塑造一種氣場和連接。然而這種氣氛也是脆弱的,這是因為他并沒有知識內容的傳遞。演講就像廣告或者宣傳片,看完以后覺得,嗯,不錯,但是到底記住了什么呢?確實什么也沒記住。因此,我們的講課不能是演講,也不是抖包袱,更不能為了輸出知識而讀PPT。那么講課的過程到底是什么呢?
筆者認為:教學的過程,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高級的思維交流方式。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理解,甚至還需要學生記憶,還需要讓學生能掌握方法甚至思想。因此,我們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特別重視與學生全面的交流。而在我看來有效交流的方法即為:降低入口,提升出口。本人的專業是電影制作,在我看來,無論是電影還是課堂,它們都是一種敘事的過程。在敘事中,我們首先要注重節奏感。在年輕教師群體中,特別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只關心知識輸出的量,而忽視了知識輸出的質。我們不僅要輸出知識,更要關心知識是否到達了彼岸。尤其是不要超速、超量的講授知識內容。說完話以后,一定要停頓,要看學生是不是聽懂了,再繼續往下說。在重點的地方,一定要放慢語速,然后再繼續。在我們做電視節目的時候,有一個專業術語叫“正負零秒”,他是說電視節目如何能在規定時間內開始和結束。我們看到無論是國慶閱兵還是新聞聯播,我們的電視臺永遠都在準時地播送各種節目。而我們上課也是一樣的。如果稍不留神,就容易掌握不好節奏。那么,如何能做到精確掌握節奏感和知識量呢?我們自己要對講授的課堂內容進行精細的掌控。而我推薦給大家的方法,就是充分地做好案頭準備工作。事實上在我平時的講課中,我都會針對不同的時間段,形成一篇講稿。講稿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控制我們教學環節的方法。我們人的語速是可以科學定義的,我們的新聞聯播一般一分鐘140字,也就是我給大家講多少時間是可以充分在字數上體現出來的。當然,在授課過程中,我們并不是去“朗讀”這些講稿,而是以其作為依據,充分將課堂節奏掌握在教師自己的手中。只有這樣劇本式的控制,才能精細管理課堂內容。有些老師會問,這樣的教學和“表演”豈不是沒有區別?那么能找個演員來能代替老師嗎?事實上,大學老師最重要的是能夠掌握課堂進程,尤其是能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所謂的有效互動是能夠讓學生有參與感和獲得感的互動。例如在課堂中,我們可以充分讓學生進行參與性的實驗、問答等。切勿自說自話,進行知識的單向輸出。而所謂有效互動,也不是讓學生回答是與否的簡單提問。這里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清華大學一個體育老師在講短跑的時候,她讓學生一起用手拍擊桌面,讓大家充分參與,感受不同人的步頻和反應速度對于跑步成績的影響。這種實驗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官,讓學生能沉浸在教學之中。除了這些有效交流的手段,我們更應該關注課堂教學的內容。因為內容的好壞,是一切交流的基礎。這里的“好內容”“壞內容”并不指學科的知識性內容,而是教師整理、編輯、總結這些知識的結果。那么,什么樣的課堂內容才是“好的內容”呢?首先,好的內容需要有強烈的邏輯性。
我們的知識都是成體系、成結構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尤其是學生面對陌生領域新知識的時候。如果我們講做菜,先講鹽很重要,然后講切菜的五種方法,再講擺盤,最后講怎么挑選菜。我相信學生很難掌握做菜的方法。因此,我們要特別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尤其是人文藝術類學科。在此基礎上我想特別強調,在課堂教學匯總應該按點授課,而不能泛泛而談沒有章節標題。相較于自然科學,人文學科尤其是藝術類學科中很多內容在課堂層面有很大的自主發揮余地。例如,我在講授剪輯基礎這節課的時候,我既可以分別講授剪輯的歷史、原理、基本方法、應用等內容,也可以從剪輯的重要性出發,強調剪輯對于電影藝術的基礎性作用,進而回顧剪輯的發展歷史,引出剪輯的基本作用。而為了實現這些基本作用,又對應的講授剪輯的基本方法。這樣的課堂邏輯關系,讓學生對于每個知識點在知識體系的位置非常清楚,同時更方便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其次,我們在講課時要時刻回顧正在講授知識點和整體的關系。除了要讓學生了解到正在學習知識點的具體作用,更要讓學生了解知識點在整體這個學科里,或者這門課程里起到這么作用,適當舉例,讓學生不斷深入了解知識點和整體的關系。要不斷進行課堂小結、章節小結。這樣的內容才能讓學生不斷地構建知識體系的大廈,也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途徑。此外,好的內容必須是嚴謹的。尤其是針對藝術類、非理論課程而言。有時候我們老師備課不夠深入,對于講授內容可能多限于操作方法,而深入時經常會概念不夠嚴謹,甚至說出錯誤的概念。我們自己在實踐中可能不需要那么多嚴謹的理論,但是,如果給學生講課,就必須對概念和理論有清晰的認識。如果不清楚的,不要講,可以查。講不出來不丟人,術業有專攻,但是講出來的就一定要是準確的。否則,極影響教師在學生心中的權威形象。最后,好的內容除了對于知識邏輯、系統、嚴謹的講述,還要特別關注對于思想的啟發。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課堂上,我們要經常性的探討哲學、藝術與生活的關系。每節課哪怕只有一次,也要讓學生感受到本節課內容背后能夠深入的境界和高度。這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而且能夠讓學生更有興趣深入研究本課程的內容。筆者的建議是,在講授內容后,經常提出反思性問題。例如:講完剪輯課程,看過各種炫酷的剪輯案例后,我會問學生,你們是否看過不剪輯或者剪輯節奏很慢的電影?這些電影又有什么特點呢?這樣的剪輯方法又想要表達什么呢?這種問題就可以引起學生反思課程的內容。有些藝術類實踐課程特別容易忽視對于思想高度的關注。筆者認為,大學教育有別于職業教育的區別即是對于思想高度的把握和啟發。因此,任何一個大學課堂,都應該關注教學內容中對于學生思想和思維方式的培養。以上就是我通過參加北京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后,對于教育教學的一些理解和認識。筆者相信,每個課程都有其自身特點,但是他們之間共同的目的皆是使課堂內容更加有效地傳遞到學生的心中。子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教學相長。希望通過本文,使我們更加關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交流,更加認真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孫一凡 單位:北京服裝學院
- 上一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研究
- 下一篇:創新創業教育學訓賽創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