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預與健康教育在腦梗死的應用

時間:2022-05-31 08:58:58

導語:心理干預與健康教育在腦梗死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理干預與健康教育在腦梗死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析腦梗死患者采取心理干預及健康宣教的臨床效果。方法2019年7月~2020年10月,探究對象為此區間本院接治的腦梗死患者,共納入病例70例,采取雙色球法分組,可將其劃分為對照組(n=35)和觀察組(n=35)。對照組接受常規化護理,觀察組基于此基礎實施個性化心理干預配合健康宣教,總結兩組療效,如心理狀態、護理滿意度等。結果兩組于干預前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SAS、SDS評分均下降,組間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相較于對照組顯著更高,P<0.05;觀察組疾病知識掌握度相比于對照組顯著更高,P<0.05。結論腦梗死患者采取個體化心理干預及健康宣教效果理想,可提高其對疾病知識的認知度,改善生存質量,舒緩不良情緒,應用可行性強,值得借鑒。

[關鍵詞]腦梗死;心理干預;健康宣教;健康知識認知度

研究認為,腦梗死具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復發率及高患病率等特征,現已成為危及國民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腦梗死誘發疾病較為復雜,主要與高血脂及高血壓、不良飲食習慣有關,可致患者生活無法自理,形成語言障礙、偏癱癥等,降低生存質量[1]。因腦梗死發病急驟、病程較長,在長期診療過程中極易萌生焦慮、恐懼及緊張情緒,需給予心理疏導,并配以健康宣教,以減輕患者負性情緒,提高其治療配合度。健康宣教屬全面護理其中一環,能夠促進患者以正確的眼光看待疾病,實現療效提高的目的[2]。本研究對2019年7月~2020年10月接治患者開展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9年7月~2020年10月,探究對象為此區間本院接治的腦梗死患者,共納入病例70例。采取雙色球法分組,可將其劃分為對照組(n=35)和觀察組(n=35)。對照組男22例,女13例;年齡59~78歲,平均68.51±6.13歲。觀察組男23例,女12例;年齡60~79歲,平均68.08±6.18歲。兩組相關性資料比較,P>0.05。本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查。納入標準:①通過全面診斷滿足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及中華醫學會對腦梗死的判定標準;②患者知情研究,并同意參與;③無精神障礙;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并發惡性腫瘤、呼吸衰竭;②肝腎肺功能障礙;③罹患精神疾病;④非自愿參與研究。1.2方法對照組于研究中實施常規化護理,如對患者各生命指征展開密切觀察,且指導其合理飲食、遵醫囑用藥等。觀察組立足于對照組基礎采取個性化心理干預配合健康宣教:①健康宣教。入院后,進行患者認知、理解能力的全面評估,調查其護理需求,以此制定宣教方案,依據診療計劃,對宣教方案加以詳細編寫,著重強調病情自我管控的必要性,提高配合度及參與性;借助圖文錄像、健康手冊等諸多方法就疾病知識向患者介紹,利用動作示范引導家屬和患者實施模擬操作,鼓勵家屬、患者同時參與,重視互動,糾正認知偏差,減輕負性情緒;病情平穩后,開展早期康復指導工作,如床上體位訓練、患肢擺放訓練,宣講訓練方法、須知事項和目的,結合患者實況堅持漸進式原則;重視安全護理,囑家屬對患者展開康復訓練,并幫助其鍛煉,誘導患者主訴,耐心回答提問,遇到問題及時處理解決;出院后進行飲食、用藥等指導,針對健康知識掌握欠缺者,需再次宣講并提問,囑其出院后按時復診,若有頭暈、惡心等表現即刻復診。②心理干預。對患者主訴認真傾聽,掌握其情感需求,借助親切話語實施安慰,以減輕其悲傷和煩惱;主動關愛患者,強化病房巡視,加強交接班工作力度,使患者真切感受到安全、溫暖,提升康復信心;糾正不良認知,展開正確引導,借助圖文并茂法(小組交談法、咨詢法等)將疾病知識加以介紹,使患者對疾病有更為全面、正確的認識,舒緩焦慮、恐懼等情緒,堅定康復信心;護理人員需與患者、家屬主動溝通、交談,取得其配合,鼓勵家屬多陪伴和探視患者,予其充分的情感支持,通過放松、愉悅的心情感染患者,使其盡快融入。以患者興趣愛好為前提,經閱讀報刊、放松及音樂療法等方式進行轉移力的分散,從而減輕其心理、精神壓力;由于腦梗死高發于老年群體,因此患者多有孤獨感、寂寞感,同時伴被拋棄感、無存在感等,為舒緩其情緒,在實際交談過程中還需采取暗示性語言對患者予以支持、鼓勵,從而重塑其自尊,提高依從性。1.3觀察指標①心理狀態。參考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評分對兩組焦慮、抑郁情緒展開評價分析,分數越低情緒越好。②生活質量。以健康調查簡表(theMOS36-itemshortformhealthsurvey,SF-36)評分對兩組情感職能、社會能力、軀體功能及總活力實施對比,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越好。③護理滿意度。以問卷調查形式對兩組滿意度展開調查,發放問卷70份,回收率100%,分為很滿意、滿意及不滿意3項,分值范圍91~100分、76~90分,75分及以下。④疾病知識掌握程度。包括按時用藥、合理飲食、科學運動等。1.4統計學方法本研究資料采用SPSS22.0的統計學軟件展開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比較;正態計量資料使用均值±標準差(x±s)來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心理狀態評分對比干預前兩組SAS、SDS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2.2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觀察組情感職能、社會能力、軀體功能及總活力所得分與對照組比顯著更高,P<0.05,見表2。

3討論

腦梗死又名缺血性腦卒中,臨床表現危急,進展程度與缺血程度、腦損傷部位、發病前合并其他疾病等密切相關[3]。研究指出,中老年為該病主要病發人群,致殘率、復發率、病死率極高,預后極差,對其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一般而言,部分患者由于對疾病無全面認知,加之疾病病程較長,患者需承受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壓力痛苦,極易萌生焦慮、恐懼情緒,降低依從性,進而影響臨床療效[4]。因此,在對癥診療過程中需融入積極的心理疏導、健康宣教,以糾正患者認知偏差,使其主動參與護理及治療,達到機體快速恢復效果。本次研究中,兩組于干預前SAS、SD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與對照組比,觀察組SAS、SDS評分顯著更低,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評分相較于對照組顯著更高,P<0.05;觀察組疾病知識掌握度相比于對照組顯著更高,P<0.05,提示個性化心理干預配合健康宣教效果可觀,可提高存活質量,減輕情緒應激效應。個性化心理干預配合健康宣教為科學、有效且可行的護理手段,能夠基于患者實況實施干預,確保心理狀態健康,樹立康復信心[5]。通過多樣化宣教,糾正患者認知偏差,促進其主動配合臨床治療及護理,提高治療效果。全方位評估患者心理,并以此制定心理干預方案,保證方案的有效性。借助放松療法、音樂療法及支持性心理療法使患者自信心得以加強,基于減輕負性情緒的同時提高樹立正確的康復信心,進而改善患者生存質量,與王德秋[6]文獻報道接近。綜上所述,腦梗死患者采取個體化心理干預及健康宣教效果理想,可提高其對疾病知識的認知度,改善生存質量,舒緩不良情緒,應用可行性強,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吳紅梅.互動式健康教育腦梗死患者自護能力及康復水平的影響[J].當代醫學,2020,26(5):188-190.

[2]張亞.心理干預與健康教育在腦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1):233-234.

[3]劉麗青.心理護理干預聯合健康教育在腦梗死患者中的護理及對心理波動的影響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35):123-124.

[4]任春香.健康教育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26):120-121.

[5]劉子鈺.心理干預與健康教育在腦梗死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9,10(12):60-61.

[6]王德秋.心理護理干預應用在老年腦梗死患者出現抑郁情緒中的進展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9.

作者:邢蓓蓓 單位:沛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