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與兒童社會性發展論文
時間:2022-01-13 04:27:00
導語:家庭教育與兒童社會性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庭教育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基礎。家庭教育將家庭生活與教育活動交織在一起,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兒童社會性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具有啟蒙性、持久性、感染性和情感性等特點。
1啟蒙性與持久不間斷性。家庭是撫育兒童的搖籃,既是兒童的第一個社會環境,也是兒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其中父母是兒童社會化的啟蒙老師。家庭教育對兒童智力、體力的成長和最初道德觀念、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的形成具有奠基的作用。同時,個體的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長期不間斷的教育過程,而家庭教育天然的連續性為其提供了重要保證。個體從出生到獨立生活必然經歷學校教育場所和教育者的變更,每一次變更,個體都有個適應過程。如,個體要適應新的教育環境、適應新的教育方法和風格、適應新的教育者等,而家庭教育就不存在這一問題。家庭這所“不變的學校”和父母這個“終生教師”對個體的影響是持久不間斷的。
2感染性與潛移默化性。家庭教育與家庭生活相互交織著,家庭中的多種因素,如自然結構、經濟結構、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生活習慣等均會在耳濡目染中滲透到孩子們的思想意識中去;同時,家長在家庭中的權威地位,他們的人生態度、性格脾氣、言談舉止、興趣愛好、生活習慣、消費行為、待人接物的處世方式是兒童最直接、最經常的仿效榜樣,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會在無意識的狀態中接受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
3靈活性和及時性。家庭教育沒有固定的教材和場所,也沒有固定的時間,家長主要是通過生活過程或與孩子的共同活動中有意無意地根據社會規范、價值標準、風俗和傳統習慣去引導、要求兒童,如講究衛生,尊敬長輩,不打斷他人談話,恰當地向他人問候,不隨便將他人的東西占為已有等,并對不合理的行為予以限制和懲罰。因此,家庭教育的內容與教育的方式都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同時,個體生活的基礎在家庭,長期的朝夕相處使個體在家庭中的言談舉止是真實自然的,其優缺點、思想狀況、個體特征在父母面前一覽無余。父母比任何人都能更系統、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子女。家長可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孩子的言談舉止等實際表現,及時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并且可以通過帶有血緣倫理權威性的教育來引導孩子。
此外,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人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家庭教育這種廣泛性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難以比擬的。
以上特點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以其與家庭生活相交織的獨特特點,對兒童的個性、情感、思維、認知、技能、行為能力等方面的發展起著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不可取代的作用。另外,家庭教育的各個特點又在家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與影響家庭教育的人際關系、經濟條件和家庭文化等幾種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地影響著孩子社會化的過程。
家庭教育總是在一定的人際關系之中來進行的,在此過程中,社會生活對兒童的影響往往主要是通過家庭的人際關系來進行的。家庭的人際關系主要體現在家庭中的親戚之間、朋友之間和鄰里之間等,而在眾多的人際關系中,兒童與父母的關系是兒童最早接觸并且對其社會化影響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據有關研究,父親在男女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作用,那些早年未與父親有接觸的兒童,在其性別社會化方面往往是不安全的。
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個性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日本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如果對兒童采取保護、非干涉性、合理、民主及寬容的態度,兒童就顯示出具有領導的能力、積極的情緒、態度友好等個性品質;相反,兒童則顯示出適應能力差、依賴、情緒不安等個性品質。也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兒童社會化的作用具有情緒傳導、性格形成和行為規范等作用。父母采取民主型、放任型、專制型等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兒童行為特點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差異,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下的兒童其社會化程度高。
此外,家庭教育還受家庭的物質環境和家庭的精神文化影響。經濟決定著家庭教育的物質環境,如家庭環境優美、整齊、清潔的能時刻熏陶、啟迪著孩子。家庭的精神文化包括家庭的教育觀念、學習氛圍、行為規范、管理方式等,它通過幾種相對獨立的心理機制影響著兒童,具有強化、認同、理解等功能。強化,也就是父母在日常教育過程中,獎勵他們認為正確的兒童的行為,懲罰他們認為違反規定的孩子的行為,同時將一定的系統的規范灌輸到兒童的意識中,并且使得遵守這些規則逐漸成為兒童的習慣和內部的需要;認同,即兒童不斷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并模仿父母,以父母為榜樣,并努力成為像父母那樣的人;理解,父母有意識地觀察并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敏銳地回答著他們的問題,從而幫助孩子不斷形成自我意識以及交往的品質。
二、兒童社會性發展過程中的家庭教育的誤區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對兒童社會性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在“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迫切希望下,我國絕大部分家庭雖然非常注重對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卻存在教育價值觀的狹隘,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名次和能否升學,不關心思想品德等其他方面教育的現象;也不難發現存在著教育方式偏失、方法單一的狀況,導致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家庭教育的誤區不得不引起我們重視。
1教育觀念重智輕德。在應試教育“考試至上”觀念的引導下,許多家長對子女的個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發展不以為然、不屑一顧,認為智力發展才是關系子女整個一生發展的實用能力。子女的學習成績始終是父母關注的焦點和家庭間彼此談論的熱點,看書做作業是子女生活的唯一內容。頻頻見諸于大眾傳媒的家教熱、各種培訓熱、擇校熱等問題說明了家庭對子女智力教育的關注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在一項家庭教育狀況調查中,當問及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你最大的煩惱是什么”及“你最關心孩子哪方面的事情"”時,68%的家長把孩子的學習及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身體健康,第三才是子女的個性及道德品質。殊不知父母在把子女培育成“人中之龍”的過程中要先成“人”,而人格及道德品質是成“人”的重要要素。
2教育方式偏失。獨生子家庭容易產生嬌慣溺愛;經商家庭和不完整家庭容易對子女放任不管;家長的自身素質和性格特征等原因也會對子女采用粗暴專制的管理方式。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嬌慣溺愛、放任不管和粗暴專制的教育方式往往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個性特征;父母對孩子采取怎樣的教育方式將直接關系到孩子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效果。
3教育內容單薄片面。為了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未來社會,家長普遍重視對孩子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對孩子的獨立能力的培養和勤儉品質的養成,忽視家務勞動的鍛煉和道德品質的培養。有的家長不太注重對子女進行關心他人和社會、關心環境和自然、關心集體和服務等更高一層的社會道德和行為規范的灌輸,這對于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4教育行為背離示范。家長往往對孩子正向引導,要求較嚴,而自身的行為榜樣與教育內容不一致甚至相反,使初步具有評判能力的兒童易產生上當受騙的感覺,或者對教育產生懷疑、厭惡,甚至會產生不滿情緒和逆反心理的現象,直接影響兒童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社會心態的形成,甚至導致人格的缺陷。
三、提高家庭教育對兒童社會性發展影響力的理性思考
考察家庭教育在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作用,剖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是很有必要的。而家庭教育促成學生社會性發展的關鍵在于良好的教育觀和有效的教育方式。
1確立以發展孩子社會性發展的家庭教育觀。觀念指導和制約著人的行為。家長不同的教育觀念支配著不同的教育方式,形成不同的教育氛圍,帶來不同的教育效果。狹隘的家庭教育觀念培育出來的是有缺陷、有隱患的個體。因此,家長應從理念上樹立起與時代相符的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的教育觀念。如,孩子的健康和人格的增進,孩子對社會和科學世界的認識,孩子有效參與民主的社會技能以及創新精神等。
2提高家長的社會化程度。子女是家長的鏡子,子女從來不會忘記模仿他們的父母。家長必須明確自己在孩子社會性發展中所執行的責任,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從道德覺悟、知識水平、教育能力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全面提高自己。一項道德社會學的應用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職業特點和教育方式與子女道德人格形成及人生價值取向之間存在著相關關系。因此,要實現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必須在思想修養和文化知識方面進行再社會化以提高自身素質。只有高素質的家長才能運用靈活創新的教育方式,營造道德與文明的家庭氛圍,培育出德智雙優、人格健全的子女。
3拓展家庭社會化教育的內容。在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家庭應根據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突破傳統的重智和育才的局限性,將體、美、勞、技的訓練納入到家庭教育的范圍。盡可能提供現代科技發展所需要的家庭物質條件,并利用這些條件,將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信息技術、旅游觀光、閱讀視聽、體育活動和家務勞動等方面來拓展孩子的社會化內容,使孩子在家庭活動中陶冶性情、增強體質、豐富生活,從而促進孩子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4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連動的教育網絡。個體的社會性是家庭、學校、社會綜合作用的結果。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擁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教育者,可以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向家長介紹教育學專業知識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社會是個人力、財力、信息等豐富的資源庫,可以借助社會的力量開設家庭教育輔導機構或制定和實施指導計劃。例如:美國密蘇里州通過實施“父母作為老師(PAT)計劃”對父母進行輔導;英國在中學普遍開設家政課;日本很早就為家長開辦了學習班和講座,政府還定期編輯和發送家庭教育參考資料。在我國上海一些學校也通過家長集會、“星期天學校”、“家庭教育咨詢”及“家庭教育報”、“教子有方”有獎征文等活動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我們可以借鑒和學習其他國家的一些成功經驗,運用家庭、學校、社會的綜合力量,形成三者連動的教育網絡,共同推進兒童的社會性發展。
注釋:
[1][2]孫杰遠)論學生社會性發展[J]教育研究,2003(7)
[3][5][4][8]高芹.家庭教育在兒童社會化中的作用[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2(1)
[6][7][9]吳俊.論家庭教育對個體道德社會化的影響[J])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2000(1)
[論文關鍵詞]家庭教育兒童社會性發展社會化
[論文摘要]兒童時期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家庭教育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基礎。家庭教育對兒童社會性發展具有啟蒙性、持久性、感染性和情感性等特點。在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家庭教育存在著價值觀狹隘、教育方式偏失、教育內容片面和教育行為背離等現象。應該自覺加強家庭教育社會化、拓寬社會化的內容,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連動的教育網絡,以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
- 上一篇:家庭教育基本方法分析論文
- 下一篇:經濟運行及項目建設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