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家長教養態度與兒童個性發展
時間:2022-05-22 04:00:00
導語:深究家長教養態度與兒童個性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表明,家長的教養態度對兒童的個性發展具有直接的作用和重要的影響。孩子的個性是依靠后天的教育和和諧的環境形成的,我們不能忽略了家長帶給孩子個性的影響。孩子的能力與他們的個性發展同等重要,當今的社會不不僅需要有能力的人才,對人才的個性發展也極為重視。我們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個性的形成80%是源于父母。要想孩子的個性獲得良好的發展,家長必需重視自己對孩子的教養態度。
一、家長教養態度對兒童個性發展的重要性
我們的社會每天都發生變化,每一次的改變必及波及到教育,隨著社會時代的日異進步,對兒童適應社會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家長對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迫于急切,總是想把最好的東西給予自己的孩子。當家長一味的給孩子物質上滿足的同時,卻忘了我們該給一生幸福生活的寶貴財富——良好的個性。
對幼兒來說,擁有良好的個性能使他們受益終生。當孩子來到這世界的那一刻,從他的牙牙學語開始,他就與這個世界建立了聯系。父母的一言一行是他們學習的榜樣,家長是最初與幼兒發生感情聯系的,我們的孩子將從父母那里獲得許多情感的體驗。兒童將從父母那里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其中包括行為方式和語言。父母是幼兒的一面鏡子,所以父母在教子育女的同時,也要嚴格要求自己,要了解孩子,并遵循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來進行教育。
二、兒童的個性發展
我們平常所說的個性是指一個人的整體面貌,是精神和氣質的全貌,包括世界觀、人生觀、論理觀、道德觀、信念、興趣、能力等等,是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
然而個性的形成不能完全排除先天因素,但主要取決于后天的環境和條件及主觀的努力。學校教育、社會環境、職業、個人努力等的不同,使每個人形成與其他人不同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這些特點的總和便是個性特征。后天的環境和條件應該從胎兒期就算起。父母的基因、母體的心理、生理素質都會影響到胎兒。這時期是母子共棲階段,胎兒靠母親供給一切,母親心理與生理的變化可以影響到胎兒的心身發展。早期教育要從“胎教”開始的道理即在于此。從嬰、幼兒期到12~13歲,一個人的個性就基本上有了雛形,一般到16歲左右個性完全定型,形成一定的個性特征。
幼兒期(3—6歲)是個性形成的時期,其根據是這個階段已經明顯地出現了個性所具有的各種特點;個性的各種結構成分,特別是自我意識和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征已經初步發展起來;有穩定性的各種心理活動已經開始成為整體,形成各人獨特的個性雛型。但是,入學兒童的個性,離開個性的定型還差得很遠。直到成熟年齡,即大約1歲左右,個性基本定型,而人的個性定型以后,還可能發生變化。
幼兒的個性并非一成不變,有的家長喜歡將自己的孩子“一棒子打死”,認為自己的孩子一向內向即不可改變。其實并非如此,心理學家指出,個性可以通過后天的塑造來改變。所以家長必須改變自己頭腦中原有的定勢,換一種角度來看待孩子,重新認識您的孩子。
三、家長教養態度與兒童個性發展
家長的教養態度直接影響兒童的個性發展,家長是他們的最初,也是他們最重要的老師。家長教養態度的一致極為重要,態度有主動與被動、積極與消極,對子女的行為表現有的贊同,有的否定;有的支持;有的反對;還有的寬嚴不一,冷熱不一。這樣可能使幼兒的個性發展進入誤區,導致避端,影響兒童的個性發展。
1、寵孩子是對孩子不負責任,也不能溺愛,愛與嚴格要求應該統一起來,既有必要的關心、愛撫,又有嚴格的要求和正面的教育,才能使兒童健康成長,發往今天,由于父母的溺愛而使兒女個性畸形發展的案例基多,我們應引以為戒。
2、我們應對兒童既要尊重,讓其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不能把父母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但也不能放任不管,聽其自然。應把尊重個性與引導教育結合起來,使其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3、家長教育態度應堅持正面教育的原則,注意說理、疏導、規勸、表揚鼓勵,同時注意自身的示范影響。
4、幫助,不把孩子當孩子看,應視孩子為朋友,來增強兒的主動積極性,培養兒童敢于探索、發現和創造的精神,發展兒童的想象力,并運用這些情感去戰勝因害怕做錯事,而產生的內疚以及恐懼的心理,使其個性得到良好的發展。
四、家長的教養態度
家長的教養態度無不影響著兒童。面對生活,我們不免過于忙碌,總會用太忙的借口來忽略孩子;面對社會,我們總有太多的壓力,于是我們總用自己的要求來要求孩子。忘了自己曾經也是孩子,當我們在竭力要他們做某件事時,是否應該問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經做到了呢?
父母做出了率直的榜樣,孩子就會誠實,真誠;父母用愛環繞著他們,孩子就會去愛,并懂得去奉獻!父母善于諒解,孩子就會寬容;父母用微笑對待生活,孩子就會滿懷欣慰,生性樂觀:父母勇敢地面對挫折,孩子就能學會頑強地面對生活,抵抗挫折等等。然而有些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因為各種原因已不知不覺模糊了教育目標,從而形成了一些不恰當的教養態度:
1、溺愛。愛是一把雙刃劍,過多或過少的愛都會對幼兒心理造成影響,最后導致個性上的偏差。有的家長對子女百依百順,有求必應,無原則遷就、溺愛。以為給足了物質上的需求就不用灌溉精神的家園。這樣只會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過分的驕傲與自滿。這些消極的因素容易發生作用,對兒童的個性發展極為不利。
2、放任自流。有的人對子女不管束,也不教育,過份依賴學校和社會,這也是一種不負責的行為。有些家長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應該進行到學齡前就可以了,這也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說法,我們對子女的教育應該是一生的,無論是人生的那個階段,做父母的都應該給他們一定的精神關注。學校和社會有教育孩子的義務,當家長的自身教育也同樣不可忽視。
3、粗暴壓制。心理學家研究表明,60%的不良少年都與童年時期的家庭暴力有關,童年時期的家庭暴力已經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有的家長采取強制,壓服甚至體罰的方法,強迫兒童接受自己的要求。家長使用暴力的同時,也讓孩子學會了用暴力解決生活的種種事情。這樣的家長是被怒氣沖昏了頭,而孩子卻成了可悲的發泄對象。這種方法往往導致兒童產生違反心理、種種不良的教育效果。
4、拔苗助長。不少調查發現現在的孩子所承受的壓力不低于成人。家長的盲目跟風,使我們的孩子也不由自主加入無目的“賽跑”。有的家長出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對子女期望值過高,不顧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可接受性的原則;強制誘迫兒童接受過重的學習負擔,造成身心發展的畸形。有一現象就非常值得我們深思,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盡早適應小學,讓孩子去上各種英語,作文的輔導班,殊不知這樣反而忙壞了自己,也累著了孩子。教育學家指出幼兒期學英語只是為引起幼兒對英語的興趣,而小學的英語課程往往安排在三年級。提早學或沒學英語的孩子的起跑線上沒有多大的差別。讓我們停下忙碌的腳步吧,問問我們的孩子:你累了嗎?你開心嗎?
5、成人化。可能是出于一種習慣,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會從自己出發,來要求他們。可我們往往忘了自己已經是成人,我們身上有太多社會所帶來的束縛。而我們的孩子天性好動,他不可能象我們一樣中規中矩,他的道德意識正處于萌芽時期。對于于思想品德教育不可能一步登天。有的家長重視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但忽視兒童的年齡特征,過早地對子女灌輸成人之間相互交往的一些行為規范和禮儀習俗,過多地約束子女的言談和活動,逐步使孩子少年老成。童年對與人生只有一次,也是最幸福的時光,我們何不放下成人社會的種種,還孩子一個率真的童年呢?
五、引導兒童個性發展的方法
1.尊重兒童
分析心理學家維尼科特曾指出:家長和教師的職責是要認識到對兒童不能管教太松,放任自流,也不能管教太嚴。放任自流會使孩子任性不講理,甚至胡作非為,怕孩子不成器;管教太嚴,急于使用權威必然會導致專制獨裁。自己做出決定是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的一部分,我們應創設讓幼兒自己做出決定的環境。我應給兒童自己選擇的機會,如:我會經常問:“這個雙休日你想去哪里玩?”或“你愿意現在去嗎?”等,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對于兒童是不夠寬容的。成人在撫育兒童方面總是強調如何限制和約束他們,不許他們隨意接觸事物。其實兒童需要有自己的權利,他們需要發揮自主性、首創精神和自我表現的機會。
當你發現孩子犯了錯誤或做錯了事,批評還是要的。但應注意批評的方式,還很重要,不要去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及自信心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當你發現孩子有微小的進步時,應及時進行語言鼓勵,不要因為孩子進步不大,而不予理睬或對孩子失去信心。
2、家長要做兒童的榜樣
家長和孩子在一起,各方面都應該以身作則,為人表率。因為家長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孩子不但會模仿家長的行為和神情,還會模仿語氣、態度等等,家長的教養態度對孩子非常重要。我們要想方設法從孩子極少的話語和非言語暗示中了解孩子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幫助孩子觀察自己和別人,讓他體會家長的情感。如:家長是自私自利的,孩子也會受其環境影響,也是自私自利的,一句古言“上梁不正,下梁歪”古往今來都是與其話相效應的。
3、從發展的角度評價兒童
家長的評價對孩子的自我評價具有重要的作用,家長不要因孩子做徒勞無益的工作,而加以阻止或干涉,這樣會有礙孩子的主動性、自主性的發展。不管孩子是長得好還是不好,成功還是失敗,他們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世界、發展自己,家長應該以發展性的眼光看待孩子,看他們達到了什么程度,還需要發展什么,多給幼兒鼓勵和建議,使幼兒的個性得到良好的發展。
4、家長應給孩子自我表達的機會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語言是情感溝通和重要工具,也就是想讓孩子有良好社會交際能力的基本條件,家長應多制造能給孩子語言發展的空間、時機,想方設法促進孩子語言發展,藝術也是孩子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如畫畫,有一天,孩子在畫晚上,我說星星是黃色的,他卻只顧自己畫七彩的,于是我不管他,待畫好后問他為什么?他卻說星星為什么只能穿黃色衣服,而我的都可以換衣服,七彩的星星使天空更美麗呀!
5、家長要正面引導兒童
一般民主的家長都會以正面的方式引導兒童,如:提建議、作指示。我們想讓孩子取得成功,會直接告訴兒童應做些什么,并強調成功之路。對兒童的行為提出正確要求,不但不會傷害兒童的自尊心,而還能幫助兒童建立更明確的觀念,有利于兒童的學習和成長。
6.讓權威與情感并驅
權威有多種形式,家長在兒童心中有一定的權威性。大部份人所體驗到的權威是建立在親切、關懷的態度基礎上,但現在有些家長卻將權威和懲罰聯系在一起,會造成對兒童的不尊重,兒童所體驗的權威是一系列的命令成“不準”。
7、家長應以積極的方式幫助兒童對待失敗與挫折
成功固然高興,但也得接受失敗,幫助幼兒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引導或幫助幼兒一起找到失敗的原因,讓幼兒獲得新的經驗,讓幼兒對自己的能力找到新的信心。特別是引導幼兒在自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對別人過多的責怪,將失敗的理由推到別人身上。
六、小結
兒童的個性發展是離不開學校教育,社會環境及家庭的共同努力的。當我們賦予了他們良好的個性的同時,也給社會造就了人才。擁有良好個性是孩子一生的財富,家長要時常審視自己的教養方針,為孩子創設和諧的環境來促進孩子的個性發展。“態度決定一切”,我們對孩子的教養態度也決定著他們前進人生的道路,讓我們為孩子擁有良好的個性而共同努力著!
參考文獻:
[1]陳幗眉:學前心理學[U]。北京人民教育版,1989.5
[2]高嵐:學前教育學[V]。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3]劉曉靜:造就孩子的良好個性[J](家庭教育2004.7.8)
[4]俞群、林玲:好父母不是天生的[J](家庭教育2005.9)
- 上一篇:提高集團財務調控的探索與操作
- 下一篇:中小單位怎樣預防財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