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生態化下的兒童補償教育

時間:2022-01-11 02:49:38

導語:試議生態化下的兒童補償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議生態化下的兒童補償教育

一、確定連貫性補償教育目標

確定連貫性補償教育目標是整個補償教育連貫化體系的關鍵。所謂連貫性培養目標是指在對處境不利兒童進行補償教育過程中,確定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相結合的培養目標。這種目標的特點在于每一個階段都有相對獨立的子目標,而各個子目標之間又相互銜接,連貫成為一個整體。另外,這種目標體系本身內部具有極大的彈性空間,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宜的調整和轉變。處境不利兒童的補償教育階段可以大致分為家庭教育、學前教育和學校教育三個大的階段。每一個學制階段由于教育環境、教育對象、教育內容等方面的差異,在制定目標時一定要有針對性的處理,并且保持彼此間的連貫和兼容。補償教育是一項連貫性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講,補償教育的目標不是在某一個點上使得處境不利兒童和普通兒童達到同樣的發展水平,而是更注重處境不利兒童能夠在長時期內與普通兒童擁有同樣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學習環境。這個長時期范圍包括家庭教育階段、學前教育階段和學校教育階段。每一個階段的目標可以細化為以下內容。1.家庭補償教育階段家庭作為教育的第一場所,從某個角度講,對于個體的發展具有最為重要的影響和作用。作為教育的肇始和起點,家庭教育的差異可能導致個體終生發展出現極大的不同。處境不利兒童的家庭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和價值。這個階段的教育目標與此后各個學制階段之間存在著無法割裂的密切聯系,并且會持續影響個體一生的發展。這個階段的教育目標需要從人生奠基的視角著手制定。具體來講包括兩個大的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幼兒。在這個框架下,補償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為0—3歲兒童提供適宜的物質保障,提供積極適宜的外界刺激,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其中物質保障包括營養保障、衛生保障和教育保障等。而適宜刺激則需要進行教育引導活動包括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促進安全型依戀關系的形成,積極應答關系的固定等。這項活動操作起來更為復雜,需要一定的教育技術支持。第二個方面是父母。通過政府主導、社區和教育機構參與的方式提供包括孕期指導、育兒輔助等方式展開,具體內容包括諸如“葉酸發放”“健康檢查”等形式,可以間接地為處境不利兒童提供物質幫助和教育引導。通過對幼兒和父母的幫助與支持,可以保障幼兒的身心得到正常發展。立足于上述的補償教育內容,可以制定《父母家庭教育指導手冊(0-3歲版)》,為處境不利父母提供必要的教育指導意見和方法,防止由于父母的教育缺憾或者家教知識匱乏,導致幼兒被動地處于發展不利的境地。綜上所述,家庭教育階段的補償教育目標,應該把重點放在處境不利幼兒的學習環境營造上,為幼兒的發展提供更為優質的外在環境。2.學前補償教育階段學前教育階段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銜接階段,起到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教育目標的銜接性尤為突出。如果說家庭補償教育是以保育為主的“物質補償階段”,那么學前教育補償教育則是突出保教結合“雙重補償階段”。學前補償教育需要繼續家庭補償教育階段的保育目標,注重保育工作。除此之外,這個階段還出現新的任務和目標,為學前兒童提供包括五大領域為主干的補償教育活動。學前教育階段處境不利兒童的弱勢更多地表現為缺乏足夠引導和刺激,學習環境有待改善,導致其學習興趣、求知欲、好奇心受到一定的束縛。因此,學前教育階段的補償教育應當和家庭教育階段有所區別,其目標應該側重于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方面。以潛在性、生活化、活動化、游戲化為特征的教育活動,對幼兒的學習興趣進行啟蒙。學前期是個體發展過程中眾多敏感期并存的階段。這個階段中,個體的語言敏感期、邏輯思維敏感期、音樂敏感期、動作敏感期等競相出現。因此,需要制定補償教育目標時可以借鑒教育部剛剛頒布的《我國3-6歲兒童發展指南》,以此為藍本,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發展標準設計,為處境不利兒童的發展提供直接參照標準。3.學校教育階段學校教育階段與前面兩個相比,教育目標更為突出,在保教結合的雙重補償教育基礎之上,需要增加學習能力的培養內容。補償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許多學習發展的短板可能需要在數年內才能夠逐步彌補完善。因此,從某種角度上講,進行補償教育活動時就必須設計“帶著老問題,解決新問題”的目標。學校教育目標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認知教育的要求逐步凸顯。與此前的階段教育目標相比,認知發展和教育成為了重點內容之一,學習能力的培養隨之成為一個重要的補償教育目標。處境不利兒童的學習能力是一個逐步培養的過程,教育者需要設立各科補償教育內容,在學習動機、學習意志、學習方法和學習效能感方面進行引導和教育。學校補償教育階段的主要目標就是進行學習活動自我效能感的培養與建立,消除不利因素對于處境不利兒童的學習影響。

二、設置全納式補償教育內容

補償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實現教育公平,對于處境不利兒童的弱勢領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教育和幫助,使得這部分兒童在一定時間內能夠與普通兒童達到相同或相近的發展水平,消除由于外在因素所導致的發展差異和不平衡。在這樣的邏輯前提下,補償教育內容同樣也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許多補償教育活動往往通過“設置興趣班“”贈送文教用品”“間歇性的講座報告”等形式展開,這種補償教育活動本身缺乏連貫性、整體性和針對性的問題,教育效果有待改善和提高。完善補償教育內容,實現其連貫性的內在聯系,可以采用全納式補償教育內容理念來解決這一問題。補償教育內容本身應當本著全納式的理念,對于處境不利兒童發展有利的內容都可以納入教育內容。個體的發展是全面的,認知、情感、個性社會性包括身體健康等任何一個方面的異常或者缺憾都可能導致整體發展的不足,甚至出現更為嚴重的情況。也就是說個體的發展存在著整體性的特點和要求。補償教育需要在“知”“情”“意”“體”各個方面為處境不利兒童提供保障。幼兒的“體”“知”相對容易補償,“情”“意”則比較困難。而且這部分補償內容本身具有一定的隱性特征,不易被察覺,經常會被忽視,導致處境不利兒童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出現消極表現。在上述的補償教育內容之外,還有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針對處境不利兒童,設計補償教育內容的時候,應當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1.加強情感交流補償教育內容本身也需要注意整體性和連貫性的特點。對于家庭補償教育階段,更多的補償教育內容應該體現為情感的交流與互動。也就是教育者需要與幼兒進行積極情感的交流,建立良好的雙向關系。讓幼兒感受到外界的關愛和支持。并且這種關愛具有一定的引導和教育性質。比如情感交流過程中,需要讓幼兒感受到愉悅的情感體驗,對于外界產生一定的信任,敢于、樂于表達自己的情感,主動地與他人進行交流互動,形成積極的依戀關系等。2.注重社會性引導對于學前補償教育階段,社會性培養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處境不利兒童在接受補償教育的同時,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的情況,都需要面對老師和幼兒園的其他同伴。在此過程中,處境不利兒童則需要應對“復雜”的社會關系。處境不利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個性和人格的發展。因此,在進行補償教育的時候應當把社會性發展作為關鍵內容之一。在此過程中,需要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消除彼此間的隔閡,培養較好的自信,對于人際交往的基本規則和技巧,包括文明禮貌等內容需要逐步培養和建立起來。3.推動個性培養在學校補償教育階段,教育內容的重心應該轉移到個性培養上來。這一階段的補償教育對象已經進入小學,甚至初中,其認知和身體發展已經比較健全。然而個性發展方面卻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視。這個階段的處境不利兒童已經具有初步的獨立人格和個性體系,對于自我的認識和評價已經逐步建立,面對自己的不利處境,部分兒童可能會出現自卑、內向,甚至自暴自棄、叛逆等情況。因此,在這一階段的補償教育內容主要就是幫助兒童形成積極的自我認識和評價,客觀地認識和面對自己的處境,并且能夠積極地適應這種情況,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積極樂觀、堅韌上進,愿意通過補償教育來改變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三、采取生活化補償教育方法

對于處境不利兒童來講補償教育本身就是一種額外的學習和生活內容。這種補償教育本身與學校教育或者常規教育有著一定的差別,根據教育者、教育對象和教育資源的情況,補償教育方法可以因地制宜地進行靈活調整。而其中最為適宜的方法之一就是生活化教育方法。生活化教育方法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適宜教育時機進行有目的性的滲透教育和引導教育。處境不利兒童的補償教育更多的集中在“情”“意”等方面的內容,而這部分內容的最佳教育方法之一就是通過日常生活的實際情景和案例進行引導和教育。脫離了實際生活的補償教育往往是“形而上”的教育,與生活之間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無法真正地發揮教育功能,而且單純的說服教育或者知識講述活動,往往很難實現教育目的。處境不利的兒童往往需要面臨更多的困難和挫折,在實際生活中需要接受各種挑戰。而這些實際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正是進行引導教育的最好時機。通過生活化教育,教育者可以為處境不利兒童提供“朋友”“家長”“老師”多重角色相融合的教育服務。生活化教育方法能夠真正地讓教育者走進處境不利兒童的生活,走進其心理,了解兒童真實的感受和需要,從而提供生活化或者田野式的教育支持與幫助。

四、實行“反木桶理論”補償教育評價

教育界中的“木桶理論”也稱“短板理論”為大家所熟知,強調的是個體發展的最終水平是由“構成木桶的最短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長的一塊木板”決定的。我們在此提出的所謂“反木桶理論”評價方法是指,在對處境不利兒童進行評價與考核的時候,需要采取鼓勵取向的評價。在對這些兒童進行評價的時候需要從客觀角度進行分析和比較,這部分評價結果包括積極和消極兩個部分,對于考核的結果教育者需要清楚地掌握。但是向處境不利兒童呈現評價結果的時候則需要更多的提供積極部分的內容,目的是增加這部分兒童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使得處境不利兒童對于自我評價和自我認識朝良性發展。避免因為自卑、消極等因素干擾其正常發展。教育者可以根據每一個處境不利兒童自身發展的具體情況,為其制定發展檔案或者參照圖譜,對其發展不利的主要內容進行定性或者定量的評比。在每次評價的過程中,本著鼓勵表揚為主體,增加自信為方向,促進發展為目標,推動處境不利兒童能夠在積極良性的教育環境中健康成長。另外,教育者需要引導處境不利兒童能夠客觀積極地對自己進行評價,培養其積極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調節的能力,避免物質環境的不利導致“精神環境的不利”,從而促進處境不利兒童在智力和非智力兩個方面都能夠健康快速地發展。處境不利兒童補償教育的生態化研究還是一個新興的研究方向和領域,在今后的相關研究過程中,包括補償教育機制的構建,相關政策的解讀與分析等內容將是各方需要深入探索的重點內容。這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對于建立完善的生態化補償教育有著重要意義。

作者:竇麗麗單位:山東英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