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對厭學心理的影響

時間:2022-06-23 10:40:47

導語:家庭教育對厭學心理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庭教育對厭學心理的影響

[摘要]針對家庭教育影響下中職學生厭學心理問題,以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首先設計并開展家庭教育厭學心理問卷調查;然后基于有效問卷調查數據,運用IBMSPSSStatistics23軟件,進行數據可靠性和有效性分析、16個顯著性題項描述性分析以及10個特征值較集中成份因子分析,從而獲知影響當前該院校中職學生厭學心理五大家庭教育問題;進一步結合學生青春期典型心理特征,給出五條相應策略,以改善家庭教育影響下學生厭學心理狀態,為當前該院全體中職學生學習提供幫助,也為全國其他中高職院校學生家長疏導學生厭學心理問題給出指導性建議。

[關鍵詞]家庭教育;厭學心理;中職學生

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強調進一步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近年來,家庭教育受到學者廣泛關注和進一步研究,形成大量學術成果[2-3],其中部分學者深入討論中職類學生家庭教育研究[4]。另外,由于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等多種因素影響,學生厭學已成為普遍存在現象,其會造成學生一定程度的精神壓力,甚至引起身體不適癥狀,然而考慮厭學心理研究相對較少[5],且針對中職類學生的厭學心理研究關注度更低[6]。而兼顧考慮家庭教育和厭學心理兩交叉學科,探討家庭教育對中職類學生厭學心理影響研究近乎空白。因此,本文著力開展家庭教育對中職學生厭學心理影響及對策研究,不僅為改善中職學生厭學心理提供科學教育指導依據,而且填補了國內家庭教育和厭學心理兩大交叉學科關于中職學生研究缺失。

1.家庭教育厭學心理調查設計問卷

通過前期調研,國內外家庭教育相關文獻查閱,參考國際認可度較高的家庭環境量表、家庭功能量表、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家庭功能評定、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等,整理出對調查問卷研究有幫助的指標體系;基于歸納后指標,運用訪談法,對厭學問題突出中職學生進行12道題目針對性采訪;最后依據訪談結果,征求教育心理專家、老師、學生及家長意見,并再次進行歸納整理。以世界公認成熟量表為設計依據,家庭教育厭學心理調查問卷維度被分為家庭背景、家庭教育觀念、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內容、家庭教育環境、學習非認知因素、厭學心理等七類。在七大維度下,對題項進行預調查,并再次根據預調研被試者反饋意見進行修改,確定了因素的劃分和歸類,并利用問卷星-在線網絡平臺設置家庭教育厭學心理量表調查問卷。問卷以選擇題目為主,分為家庭背景和正式量表兩個部分;其中,正式量表由六個維度構成,每個維度下設兩至三個因子,每個因子有兩到三個選擇題目。題目敘述表達清晰,無引導性提問。除家庭背景外,正式量表計分方式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

2.家庭教育厭學心理調查問卷數據分析

2.1家庭教育對厭學心理影響信度分析

為萃取六個維度中各因素內題目一致性程度,采用IBMSPSSStatistics23軟件的克倫巴赫(Cronbach'salpha)信度系數完成問卷可靠性測量。其中,調查問卷的實際樣本總數是491個,缺失值為1,占比0.2%,有效記錄為490個。六個維度和各因素的同質性系數在0.795,表明問卷的一致性信度較高,測量結果較為可靠。如表1所示:

2.2家庭教育對厭學心理影響的效度分析

采用KMO和巴特利特統計量來測量效度,KMO值為0.748,大于0.7,說明樣本抽取是合適的。而Bartlett球形檢驗卡方統計量的觀測值為4967.968,自由度為496達到顯著,顯著性水平(相伴概率)p=0.000,也說明各題項之間相互聯系,提取公因素是有條件的,該問卷適合做因子分析。如表2所示:

2.3家庭教育對厭學心理影響的描述性分析

對研究的32個指向性題項進行描述性統計,統計指標包括樣本數、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標準差和方差。經過對原始表整理計算,并對所得數據進行降序排列,并分析排序后數據前十位和后六位。調查學生厭學程度問題,分別位列第一位和第六位,其數據均值達到了3.86和3.67。父母經常責備孩子學習,往往會導致學生厭學情緒爆發,其表現為上課玩手機、睡覺常態化、思想拋錨。中職學生學習態度題項,均值分別為3.78、3.63,位列第二和第七位,說明中職生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沒有正確認識自己,態度不端正,遇到較難課程就抄襲他人作業。描述性對后六位數據分析表明,教育態度問題所得均值最低,數值為2.31。說明父母對孩學習情況不慎了解,督促力度較小。關于親子關系問題均值是2.64。說明父母日常對孩子關注程度不夠,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如表3所示:

2.4家庭教育對厭學心理影響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旋轉后解釋方差,中間Total欄為十個成份旋轉前特征值,其值從5.758到1.119。右邊Total欄為旋轉后的特征值,其數值較中間Total欄有所變化且相對集中。總體來說,旋轉前與旋轉后的總特征值并沒有發生改變,他們對主成分分析累計貢獻率均是62.245%。如表4所示:經過碎石圖,未旋轉成份矩陣分析后,論文得到了旋轉后的成份矩陣表。與旋轉前的因子矩陣相比,旋轉后的因子矩陣有顯著差異,其負荷量明顯向0和1的兩極分化。通過Varimax旋轉后得出探索性因子,然后根據量表內容對其命名,分別得出貶低式厭學因子、高期望逆反因子、大壓力厭學因子、多活動優越因子、家庭教育認可因子、重名利要求因子、家庭氛圍因子、缺溝通期待因子、參與愛好好問因子、差理念粗暴因子等共計十個因子。

3.影響學生的厭學心理家庭教育問題

3.1貶低式教育致厭學心理顯著

青春期中職學生,內心渴望被親人認可、家人尊重。當取得一些成績時,他們最期待的是家長的關注與鼓勵,以此來滿足內心發展的需要。然而,在傳統家庭教育中,家長崇尚“貶低式教育”,通過打擊孩子自尊心、自信心,試圖讓孩子取得更優異成績。長此以往,中職學生對未來迷茫,對前途悲觀。一旦遇到難懂專業課程,長期處于自卑狀態的學生就會自暴自棄,抱有“破罐破摔”心態,表現出抄襲他人作業等厭學現象。

3.2高期望、大壓力致逆反厭學心理強烈

隨著社會競爭,就業壓力日益增加,每個家庭都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為孩子謀劃好歸宿。由此,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起,到父母對學習成績要求越來越高。父母對孩子教育成長過程中超越孩子實際學習能力高期望表現,早已使得孩子在同齡人競爭中身心俱疲,不堪重負。學習對他們而言“興趣黯然”。進入中職院校后,基礎課不減,專業課程難度增加。父母再以高期望,大施壓態勢要求,更使愧疚于父母的他們背負更大心理壓力,導致放棄努力,進而產生厭學心理,甚至與父母爆發強烈矛盾沖突。

3.3重名利、缺溝通問題突出

養育孩子過程中付出精力、傾注心血,父母期望成果得到檢驗。而“別人家的孩子”就成為父母眼中的參照物,盼望著自家的能夠出類拔萃、獨占鰲頭。于是,孩子成為“炫耀”的籌碼,用以滿足父母虛榮心、好勝心,從而獲得心理成就感。然而,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特質,對比“別人家的孩子”的優點后,就剩下了對自家的“恨鐵不成鋼”。嚴要求,再攀比,如此反復,扭曲的名利意識不僅傷害的是孩子自尊心、自信心,而且導致了孩子拒絕交流,不愿溝通,整個家庭因此陷入默然。

3.4教育理念差、方法粗糙

當下素質教育,令父母頭炸的高頻詞匯“學習”二字,已經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父母陪寫,爺奶接送,輔導班剛完,又是興趣班、奧數班應接不暇。然而,奔波中父母只是為了讓孩子“學”,卻忽略如何幫助他們“習”。父母沒有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學習觀,又怎能讓其在學習方法和策略上更勝一籌。對中職學生而言,父母或由于教育文化水平限制,或迫于生活壓力掣肘,無暇過問孩子學習,只是關注成績,唯分數是從。孩子一旦犯錯或學習不好,父母常常單刀直入,棍棒加身,打罵就是家常便飯。在教育方法中過于專制、粗糙,給他們帶來了不小心理傷害。

3.5家庭條件優越、氛圍一般

新世紀小康生活使中職學生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經濟條件優越、居住環境舒適、娛樂活動泛濫。但是,也養成他們安于現狀,好逸惡勞壞習慣。一遇到學習困難,就會自動放棄、退縮不前。“怕吃苦”成為了有著厭學心理中職學生的代名詞。此外,父母關系失和,經常性為小事爭吵不斷。中職學生自小缺乏安全感,時常擔心被拋棄,容易變得敏感、多疑。在學習過程中,經常胡思亂想,導致心理壓力較大,無心學習,最終跟不上知識內容,直至厭棄學習。

4.家庭教育對學生厭學心理影響對策

4.1踐行賞識教育

踐行賞識教育,改善中職學生厭學心理,要求父母以實際情況為基礎,既善于發現孩子優點,也能承認其不足。在與孩子建立平等和諧關系基礎上,父母給孩子指明發展方向,并真心維護其自尊心,以此滿足青春期特殊階段心理需求,來幫助孩子逐漸建立自信。在賞識孩子行為過程中,表揚要具體、適度。具體賞識可以幫助孩子揚長避短,激發他們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適度的賞識則避免他們內心脆弱,經不起挫折。取得了一定成績后,父母要及時關注并予以肯定,激勵他再接再厲,強化學習成果。

4.2期望值、施壓的度與學習能力相適宜

父母正確分析孩子學習能力,了解其性格特征、認知水平及學習狀態。依據客觀實際,把握青春期成長規律,來確定孩子期望值與學習能力相適宜。期望太高,容易使孩子喪失自信,望而生畏。期望太低,又顯得沒有挑戰性,達不到教學目標。因此,期望值建立要分階段、漸進式進行,父母根據孩子每個階段學習能力、思維方式、情緒表達,靈活調整期望值。隨著學習能力提高,父母在不動聲色中提升對學生期望,并使其樂于努力達成目標。同時,父母在孩子施壓度的把握上,要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在恰當壓力下,不會使學生處于高壓崩潰邊緣,又能讓他們時刻警醒自己,提高學習效率,發揮學習主觀能動性。

4.3言傳身教,加強溝通

父母是孩子認識世界的媒介。孩子以父母為榜樣,潛移默化“復印”父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遵循軌跡尋求發展。父母在言傳身教中發揚不畏艱辛、迎難而上、善于學習等優秀品質,可以建立孩子對父母信賴感、崇拜感、權威性,使其對學習生活產生長遠影響。另一方面,父母要主動、善于和孩子進行溝通,經常站在孩子視角去分析問題,拉近心靈距離,了解其內心想法,并逐步疏導厭學心理,要讓他們從苦學、厭學變為喜學、樂學,從根源解決學習問題。

4.4轉變教育理念,改進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不得法會使學生學習熱情減退,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目的轉移。因此,父母轉變教育理念,主動學習新知識,研究新理念,提高教育能力和管理水平,從而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樹立正確學習觀。專業知識較強家庭,父母可陪伴孩子學習、共同討論,增強學習自信心。對于無法幫助其學習的家庭,父母不要破壞孩子學習狀態,盡量多參與孩子業余愛好,培養好問精神。最為緊迫的是,父母要改進教育方法,切忌用簡單粗暴方式,毆打、責罵、強迫讓孩子認同父母觀點。只有父母“不靠嗓門靠道理,不靠棍子靠示范”,講究教育方法,經過循循善誘,耐心指點,才能使不良行為得以糾正。

4.5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家庭氛圍

父母為孩子提供優越經濟環境不易,就更不應該嬌慣孩子,而要利用好現有經濟條件,為他們準備專門學習場所,創建安靜學習環境,營造上進學習氛圍。只有營造良好學習環境,才能使中職學生專心致志,屏氣凝神好好學習。此外,營造良好家庭氛圍也無比重要,保持和諧夫妻關系,心平氣和處理好家庭事務,尤其是不要當著孩子面爭吵解決家庭矛盾。

5.結語

中職學生厭學心理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必須依靠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建立長效機制,才能取得最終勝利。尤其要強調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要求家長以學生現狀出發,能夠賞識孩子、換位思考、言傳身教、平等溝通、轉變理念、改進方法,營造氛圍,切實減輕學生心理負擔,逐漸增強孩子學習興趣,讓中職學生從苦學、厭學變為喜學、樂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J].中國德育,2015(22):6-9.

[2]劉崇磊.家庭教育現代化中學校的角色和功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20):19-21.

[3]邢暉.班主任有效指導家庭教育的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0(02):14.

[4]周婷,陳新欣.培育時代新人,辦好中職教育,從家庭教育抓起[J].職業,2020(04):20-21.

[5]任勝濤.青少年厭學現象的成因及心理輔導機制構建[J].中國青年研究,2016(04):90-94+102.

[6]周長虹.中職學生厭學成因分析與預防機制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09):172-173.

作者:李文淵 單位:蘭州現代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