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下馬克思解放思想及教育意義
時間:2022-10-10 08:11:15
導語:教育改革下馬克思解放思想及教育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通過大量的文獻綜述整理工作,對馬克思人類解放思想即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進行梳理概括,在解讀馬克思原著的文本世界的同時,沿著馬克思哲學世界觀演變的幾個重要時期,展示他關于人類解放思想的主要內容,從而闡明馬克思自身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考,探析他這一哲學思想與發展過程的內在邏輯及其現當代教育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人類解放;教育;全面發展
馬克思哲學的主旨暨蘊含于馬克思一生學術和政治活動中對于人類未來理想社會的追求是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的這一人類解放理想的實現也將意味著人類的全面徹底解放,描述了一幅全體人類得以獲得自由全面發展的美好社會圖景。關于“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的要深化教育改革,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多次指出:“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之前也曾經談到:“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要朝著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的目標邁進”。因此教育要承擔起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提供土壤的重大社會責任,就必須將自己的目標與主旨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人類解放及人的全面發展思想這一高遠的立意之上。馬克思提出和完善關于人類解放的思想有一個由人本主義的抽象直觀到歷史唯物主義的現實考察的漸進過程。本文將沿著馬克思哲學世界觀演變的幾個重要時期,展示他關于人類解放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內在邏輯,從而為“十三五”規劃制定的當代深化教育改革的階段性目標的實現提供價值取向上的參考意義。
一、馬克思人類解放哲學思想的演變及其內在邏輯
1、批判“政治解放”,訴求“人類解放”
實踐和實現人類解放是馬克思訴諸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人類解放目標的提出和清晰化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即由聲討專制壓迫致力政治解放,到反抗“經濟暴政”尋求經濟解放,再到反對一切奴役訴求人類解放。1843年10月馬克思移居巴黎并直接參與工人運動之后,在《德法年鑒》發表了兩篇對德國歷史和現實進行批判的文章,在那里他明確提出“人類解放”的概念和理想:在《論猶太人問題》一文中批判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提出“人類解放”的目標;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進一步將人類解放的主體實踐力量落實在無產階級身上。1844年2月,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的經典論斷中第一次指出:“鮑威爾的錯誤是在于他批判的只是‘基督教國家’,而不是‘一般國家’,沒有探討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的關系,因此,他提出的條件只能說明他毫無批判地把政治解放和全人類解放混淆了起來。”鮑威爾認為正是宗教限制了人類自我意識的發展,從而得出結論:德國猶太人要爭取政治上的解放,只要放棄猶太教成為無神論者,只要使宗教從國家中分離出來就實現了人類解放,基督徒也是如此。馬克思認為鮑威爾的這一觀點無疑是混淆了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的本質,將宗教信仰與國家事務混為一談。
但馬克思在對鮑威爾的錯誤進行批判的同時也客觀評價了政治解放思想的進步性。因為政治解放完成了宗教與國家的分離,使國家不再維護任何宗教,而去維護國家自身,同時人也完成了對于宗教在政治上的超越,即獲得了平等的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是,“人并沒有從宗教中解放出來,”即便他獲得了宗教自由。為什么?“政治上從宗教中解放出來并不是徹底的沒有矛盾的解放,因為政治解放并不是徹底的沒有矛盾的人類解放的方法。”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完成了政治解放的那些國家,宗教也并未消亡,甚至同樣表現出了極強的號召力與感染力,這說明宗教的存在和國家的完備并不矛盾。“我們不要在政治解放的限度方面欺騙自己。”人在政治上從宗教中解放出來,只是完成了宗教從政治國家向市民社會的轉移,政治解放并沒有也無法消滅人的實際的宗教觀念。當人作為社會存在物在共同體生活時,是通過政治國家這個中介物成為公民、法人的,因而政治國家和基督耶穌一樣成為人的異己的對象性存在,人把自己的全部非神性,人的全部自由寄托在國家身上,所以人在政治國家中仍舊是天國的生活,是非實在的抽象的社會存在物。而市民社會卻是一個“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場”,人在其中生活必然被改造成以他人為工具為了私利而不擇手段的利己主義的個人。
政治解放使人的想象世界和現實世界的二重化以人的政治生活和世俗生活的二重化從幕后走向前臺,使世俗社會本身分裂為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對立,因此,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本身還不是人類解放”。人的想象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分裂和對立正是人在現實世界中分裂和二重化的表現,要消除人的現實世界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必須“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自己”,并且是徹底地還給人自身,這就意味著人類真正意義上的自我解放。
那么人類解放的具體途徑是什么?或者說“人們所要求的解放的本質要求哪些條件?”馬克思是通過分析人在現實世界中二重化原因,揭示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對立的根源來回答這個問題的。“猶太的世俗基礎是什么呢?實際需要,自私自利。猶太人的世俗偶像是什么呢?做生意。他們的世俗上帝是什么呢?金錢。”實際需要、自私自利實際上是市民社會的原則,而實際需要和自私自利的目的就是金錢。“錢是從人異化出來的人的勞動和存在的本質;這個外在的本質卻統治了人,人卻向它膜拜。”在這段論述里馬克思還沒能直接指出人的存在本質的自我異化的根源就是私有制,但是他的思路是對的,即試圖從人的貨幣關系(它是人的社會關系在市民社會最典型最直接的表現)入手。因此他認為人類要獲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須從金錢中解放出來,從“做生意”中解放出來,必須破除市民社會以賺錢牟利的利己主義的“猶太”性質,因此德國猶太人的解放就不能只停留在政治解放的程度,不只是成為一個政治國家的公民,而要“直接從事于人類解放,為反對人類自我異化的極端實際表現而奮斗。”在《論猶太人問題》一文中,馬克思正確批判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提出了人類解放這樣一個的更高的目標,并試圖揭示人在現實世界的二重化的根源,為后來從社會關系角度把握人類解放的正確路徑和物質力量提供指針。在馬克思同樣發表于《德法年鑒》的另一篇文章———《〈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他本人對此問題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2、人類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心臟是無產階級
前面提到過馬克思于1843年10月離開德國到達巴黎,通過接觸革命者、觀察工人運動,通過對先進的政治思想的廣泛而深入地研究,寫成《〈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這篇經典論著。文章里,馬克思沿著《論猶太人問題》思路首先指出:就德國來說,對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經結束。此時人們已經認識到:最終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人卻不是被宗教所創造出來的。因此,馬克思指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于是,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這一確立此岸真理的路徑是從批判德國國家哲學和法哲學的“最系統、最豐富和最終表述”的黑格爾思辨的法哲學入手的,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不僅是他對德國政治意識和法哲學的徹底否定,同時也是他對英法等現代先進國家現實的批判。
馬克思認為,德國國家制度的現狀代表舊制度已經完成,而德國現有的國家學說卻超出了德國現狀。因此不論是德國舊制度的“野蠻缺陷”還是現代英法等國的“文明缺陷”都是對“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一原則的反叛,因此對處于時代水平之下的德國和對代表著時代先進水平的英法等國都有一個實現“人的高度的革命”的任務:“歸結為這樣的絕對命令: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這一任務的提出表明,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革命所完成的政治解放只是局部的,不涉及全面的、純政治的革命,毫不觸及根本,只是烏托邦意義上的夢想。德國如果步英法等國的后塵,只是進行讓市民社會中少數人取得普遍統治的解放運動,那么整個德國并“不會因為個人獲得解放而獲得解放”因此,德國要進行徹底的革命、實現所有人的解放。這里,馬克思立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人本主義的基本原則再次訴求人類解放。
那么如何完成人類解放的任務?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第一次明確表達了關于人類解放的物質力量和理論力量是無產階級及其哲學的觀點。那么馬克思為什么將人類解放的歷史使命賦予只是人類部分的無產階級?他認為,徹底的革命只能是徹底需要推動產生的革命,而現實中只有無產階級才真正意義上地具有這種徹底的需要。無產階級是受苦難最深重的階級,是“一個戴上徹底的鎖鏈的階級,”“一個表明一切等級解體的等級,”“一個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難而具有普遍性質的領域,”“……一個若不從其他一切社會領域解放出來從而解放其他一切領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領域,……它表明人的完全喪失,并因而只有通過人的完全回復才能回復到自己本身。”由此回到實現路徑上探討,無產階級將如何完成它的歷史使命?這一使命要求否定私有財產,對正在生成的世界要求無產階級成為自己的世界和關系的主人。同時它還要求哲學作為自己的精神武器,揭示本階級遭受苦難和異化的普遍性,喚起人們從事人類解放,為反對人類自我異化的極端表現而奮斗。不可否認,馬克思在《德法年鑒》時期對于人類解放及其主體實踐因素的理解還帶有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和黑格爾思辨哲學的色彩,比如,他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作為所訴求的人類解放的理論立足點,他對無產階級狀況和地位的分析帶有明顯的感性直觀和同情心,這種認識表明了馬克思的人類解放思想與他同期的哲學世界觀的一致性。隨著馬克思在對市民社會(資產階級社會)進行經濟學分析的基礎上所發生的世界觀的深刻轉變,他對于人類解放思想的闡發也隨之發生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轉換。
3、“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類的解放”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研究經濟學的第一個思想結晶,也是他的歷史唯物主義新世界觀體系形成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其中的標志性成果就是他通過批判國民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所提出的勞動異化理論。同時,馬克思又通過勞動異化理論第一次從經濟關系角度分析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將全人類解放具體落實到工人階級的解放上,明確提出了“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類的解放”的論斷。根據阿維內里的觀點,馬克思在《德法年鑒》時期提出的無產階級概念還不具有經濟學和社會學的意義,“幾乎就是在黑格爾‘普遍等級’意義上使用的。”那么,馬克思在這里將人類解放落實到工人階級身上,就表明了馬克思開始將人類解放具體化。馬克思指出,人通過自由自覺的活動(即生產勞動)作用于對象世界來確證自己的類本質特性,因此勞動是人的“類生活”,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發生了異化。勞動產品、勞動行為本身與勞動者相異化,工人創造的產品越豐富,他就越貧乏;工人在勞動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由此可見產品的異化是物的異化,而勞動的異化則是人的自我異化,這使得人的類本質與人本身相異化,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變成只是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人的類本質異化進一步導致人與人相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通過異化的、外化的勞動,工人產生出一個跟勞動格格不入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同這個勞動的關系。工人同勞動的關系,生產出資本家同這個勞動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實質是什么?事實上,作為勞動者的工人喪失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恰恰是因為有一個站在“勞動之外”的資本家實際占有和控制了勞動及其產品,即私有財產。
私有財產的實質體現了工人和資本家之間通過異化勞動發生的對立與對抗關系,“私有財產作為外化勞動物質的、概括的表現,包含著這兩種關系:工人同勞動、自己的勞動產品和非工人的關系,以及非工人同工人和工人的勞動產品的關系”馬克思通過揭露資本主義條件下私有財產的異化勞動本質,第一次從經濟關系角度分析了市民社會內部的自我分裂與自我矛盾現象,開始超越《德法年鑒》時期對人類解放以及無產階級的抽象理解,他沿著批判國民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思路進一步分析:“社會從私有財產等等的解放、從奴役制的解放,是通過工人解放這種政治形式表現出來的,而且這里不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類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為整個人類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產的關系中,而一切奴役關系只不過是這種關系的變形和后果罷了。”一切奴役關系的本質可以還原成工人同生產的關系,人類從一切奴役制度下解放出來也同樣可以還原為工人從經濟奴役制下解放出來,因為人類遭受奴役、屈辱、遺棄、蔑視等等苦難的根源在于經濟關系,在于私有財產制度的存在,因此,人類必須從私有財產中解放出來。但是這種解放并不是對私有財產的簡單否定,因為作為異化勞動結果的私有財產的存在有其歷史必然性和進步的歷史意義。
以工人的解放為前提的人類解放的現實合理的途徑只能是對私有財產的揚棄與消滅。“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當然,馬克思這里是用“共產主義”概念來表達私有財產的揚棄,但從根本上說,“人類解放”與“共產主義”所包含的含義和意旨在馬克思的政治理想是一致的,即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爭取全人類的徹底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和靈魂。在馬克思后來的著作里我們可以發現,他還用諸如“人的全面發展”“自由王國的實現”等概念來表達與“人類解放”同樣的內涵。
4、“無產階級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
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類的解放”的命題,強調無產階級的重要歷史作用,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延續《手稿》從經濟關系入手分析社會本質的思路,進一步提出并論證了“無產階級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的神圣歷史使命與論斷。馬克思指出,“私有制在自己的經濟運動中自己把自己推向滅亡,但是它只有通過不以它為轉移的、不自覺的、同它的意志相違背的、為客觀事物的本性所制約的發展,只有通過無產階級作為無產階級———這種意識到自己在精神上和肉體上貧困的貧困、這種意識到自己的非人性從而把自己消滅的非人性———的產生,才能做到這一點。”私有制的滅亡既受客觀歷史條件發展的制約,也受到歷史變革主體———無產階級———的產生和成熟的制約。無產階級具有這種偉大的歷史作用,是“由于在已經形成的無產階級身上實際上已完全喪失了一切合乎人性的東西,甚至完全喪失了合乎人性的外觀,”“由于這一切,無產階級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而且從實現可能上來考量,無產階級能夠自己解放自己,因為它“經受了勞動那種嚴酷的但是能把人鍛煉成鋼鐵的教育”,“它只有消滅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對立面才能獲得勝利”。也就是說,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發展既造成了無產階級的不斷貧困化,也教育和培養了無產階級,使它成為先進的、革命的階級,使它成為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地位的自為的階級。此時,馬克思對無產階級的認識已經超出了前期,他開始摒棄人本主義抽象直觀的觀察法,以初步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考察無產階級的性質和歷史地位,從經濟角度透視人類解放的實質,逐步揭示歷史之迷。但是,在新世界觀還沒有被完整提出之前,馬克思關于人類解放的思想還達不到應有的高度。
5、“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
馬克思1845年的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中徹底批判了費爾巴哈建立在人本學之上的唯物主義在歷史領域的錯誤觀念,從根本上扭轉關于人的問題研究的視角,開始從人的現實關系角度分析探討人的本質與人的解放思想,由此得出結論,“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費爾巴哈沒有對這種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引入科學的實踐觀,說明人的認識活動、歷史活動的基礎在于“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他強調“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因此人的實踐活動就是人的感性活動,但此時的馬克思還沒有明確指出人的感性活動就是物質生產活動,在隨后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才有了完整的答案。《德意志意識形態》標志著歷史唯物主義新世界觀的形成。
馬克思把人的感性活動即物質生產活動看作人類社會歷史的真正現實起點,“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他從這個起點出發闡發了人類社會以生產力發展為根本動力,以由生產力所決定的交往形式的不斷更替為模式的演變過程,第一次明確地表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同時,馬克思在所確立的這些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實現了關于人類解放思想的完整而科學的闡述。首先,馬克思根據生產力決定交往關系(即生產關系)的原理,提出人的解放不是思想活動而是歷史活動的重要觀點,從根本上擯棄了探討人類解放問題的人本主義“套路”。資產階級思想家們認為,人的解放就是人擺脫詞句(觀念)的統治,認為人的解放可以脫離對社會狀況的改造而完成,馬克思堅持“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的思想原則,指出:“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他論證了人的全面解放是建立在現實的物質基礎上的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必須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反之,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因對資源占有的不平等而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對立關系也無法消除,人將仍然處于受奴役受壓迫的異化狀態。
其次,馬克思深刻分析了人的解放程度與人由地域性存在向世界歷史性存在轉變程度之間的關系。馬克思明確地指出:“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自己”,這就是說,要把失去控制的與人對立的世界重新交由人來支配,而重新支配世界的前提是必須改造控制世界的各種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改造又需要足夠的物質前提,這一物質前提即生產力及其所決定的人們的交往的普遍發展。因此“隨著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人們的普遍交往的建立,地域性的個人也不斷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在這個過程中,日益世界歷史化的個人一方面“受到日益擴大的、歸根結底表現為世界市場的力量的支配”,另一方面個人只能在忍受這種全面異化的過程中揚棄這種全面異化,即通過共產主義運動將支配人的強大的世界力量轉歸人們控制。由此,“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這意味著歷史不斷由民族的歷史向世界的歷史轉變的過程,也就是人的地域性存在不斷被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所代替的過程,同時,這一過程也就是人的解放不斷實現的過程。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因為單個人只有以聯合的方式實現對物化力量的支配,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因此受物化力量奴役最嚴重、片面化程度最大的“現代無產者”必須聯合成為一個階級,通過階級的解放獲得個人的解放,而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解放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最后,馬克思深刻分析了分工和私有制、異化的關系,指出消除異化(人類解放)的前提是消滅分工。馬克思首先闡明了分工與生產力、交往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接著他指出,勞動分工最初始于兩性之間的自然差異,而私有制是隨著勞動及其產品的不平等的分配而產生的。這種所有制萌芽于家庭———原始的和隱蔽的奴隸制———體現為對他人勞動力的支配。在自然形成的社會,只要分工的結果不是個人的自然愿望,那么這個人本身的活動,無論是什么性質,對這個人而言就是一種異己的力量。也就是說,分工決定了人的社會活動范圍,造成人的社會活動的固定化,并累積成為一種強大的物質力量,統治和支配著人。因此,要消除人的這種異化狀態,使人從異己力量的控制下解放出來,就要消滅分工,從而實現共產主義。馬克思描述了一幅十分具體的共產主義社會圖景,“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人們可以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做這事,明天干那事。
二、馬克思的人類解放思想對當代教育的價值取向意義
人的全面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和諧個性發展是人類數千年的追求,馬克思在批判地繼續古往今來許多進步思想家的杰出思想成果的基礎之上,提出要把“人”作為目的而發展,指出人的解放與發展就是每個人自覺自愿的活動,是每個人在活動、能力、社會交往以及個性自由方面的全面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公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在提高教育質量的論述中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要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國民教育全過程。這一建議的提出,為馬克思人類解放思想的理論的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深入實踐與探索指明了方向,探討教育改革如何圍繞人的全面發展的階段性目標進行,對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進行剖析和研究尤為必要。
馬克思在他的論著中多次提到,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因此實現人類的真正解放即人的全面發展這一價值取向應當成為教育改革的靈魂,對教育的發展方向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改革開放30多年來,回顧我國當代教育的發展實踐歷程,經歷了“三好學生”,“四有新人”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階段性成長。日前,中國已進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習“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論斷就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的發展實踐做出的,從這一意義上講,“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即是一個抽象的原則和目標,也是一個具體的可實現路徑。也就是說,教育無論如何,都必須致力于與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一終極目標,都應與人類解放這一終極目標相一致,人的自由、完善、德性及超越都應作為教育的根本內涵來對待。
因此,教育改革要立足于超越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真正的走向社會教育,走向全面教育,將教育的目標確立在世界性與人類性這一主題上,并圍繞這一主題進行有意義的教育實踐,從而建立起新常態下的學習型社會。教育改革要始終不斷地朝著發現人、解放人這一目標進行探索,不斷地鞏固人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本體地位,
最終使教育事業真正地成為解放人類的偉大事業。
【參考文獻】
[1]蔡巧娟.馬克思關于人類解放思想探究[J].首都教育學報,2012(12)
[2]郁建興.從政治解放到人類解放———馬克思政治思想初論[J].中國社會科學,2000(2)
[3]婁本東.馬克思人類解放思想的實踐進程與當代價值[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5)
作者:劉子瑛 單位:中共三亞市委黨校
- 上一篇:高校教育改革及過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 下一篇:小微旅游企業經營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