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教育緊密結合論文
時間:2022-07-17 09:13:00
導語:社區教育緊密結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眾所周知,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廣義的教育是指包括學校、家庭、社會公眾、政府部門在內各方面對受教育者有意識,有目的施加的影響。狹義的教育則是專指教育者通過專門的教育組織機構所進行的教育。它主要是指學校教育,但是,卻不限于學校教育。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出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由此可見,人的教育離不開摘要:社會、家庭、學校。所以,單靠學校和家庭的力量不足以教育學生,社區教育也相當重要,小學班主任工作應和社區教育緊密結合,充分發揮社區功能,是更全面培養學生的重要途徑。
提出該觀點是由于以下種種迫切需要摘要:
一、教學環境的復雜性需要班主任工作和社區教育緊密結合
教學環境是學校教學活動所必需的諸客觀條件的綜合,是按照發展人的身心這種非凡需要而組織起來的環境。從廣義上說,社會制度、科學技術水平、家庭條件、親朋鄰里等,都屬于教學環境,因為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教學活動的成效。從表面上看,教學環境只處于教學活動的外圍,是相對靜止的,但實質上它卻以特有的影響力干預著教學活動的進程,系統地影響著教學活動的效果。假如說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角,那么教學環境就好比是他們活動的舞臺。教學環境的內容包括社會信息。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社會節奏加快,各種社會思潮對校園的沖擊是前所未有的,而學生是最輕易接受新生事物而又被其左右的一個群體。因此,社會信息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是一個必須認真加以調節控制的因素。這就需要學校、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結合,共同培養學生。
二、傳統管理模式弊端的改革需要班主任工作和社區教育緊密結合
如今,我們的管理者─━班主任,經常感嘆"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管了"、"現在的學生不知如何去管理"。因為以往,班主任對小學生小到掃把如何拿,大到人生觀、世界觀都得管,并且一廂情愿地讓學生服從其布置和布置,唯恐照顧不周。隨著社會的發展,班主任再用一種封閉性的觀點和辦法對學生簡單地說"不"和"是"或"可以"和"不可以",收效是甚微的。
既然傳統的管理模式已不適應現代教育,那么當然需要改革。但這種改革不是全盤否定,而是一種創新。因為21世紀的世界主題是知識創新,它是傳統教育理念的斷裂。(所謂傳統教育理念的斷裂,是指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將要揚棄的部分,實際上也是教育的幾個千年死結。)教育要面向未來,唯有學會創造才是最佳出路。假如我們挖掘社區內的各種教育資源,動員社會各界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養學生,那必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雖然社區教育工作千頭萬緒,但是根本著眼點是放在人的全面發展上,堅持以人的發展為中心。因而要想學生全面發展,還必須向社區方向發展。
三、學生的心理需要需要班主任工作和社區教育緊密結合
1、學生對交往的需要
現在獨身子女居多,由于其在家中地位的非凡使孩子缺乏交往能力,但21世紀的人才要求會生存,會發展,會生活,會創造,會交往。因此,班主任除了應創設一個團結的集體,還應擴大學生的交往圈。社區便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班主任可以通過組織多樣的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尊重,學會相處,學會關心,學會幫助,增進彼此的了解。
2、學生對環境的需要
小學生處于家庭、學校、社會三大環境中,他們需要在不同的環境中得到重視、尊重;需要在良好的環境中求知交友,施展自己的才能;需要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有良好的環境為他們做基礎。在三大環境中,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學校是成長的階梯,社會是施展才干的大舞臺,所以早一日讓學生踏入社區,就能讓學生在更繁雜、更大的環境中適應、生存,得到有利的發展。
3、學生對情感的需要
小學生的情感波動性較大,對四周的反應敏感性強,他們需要平等、友善、關心、理解和尊重。現在的孩子并不是首先接受四周人的叮囑、輔導、說教,而是先考慮四周人對自己的態度。假如這種說教是令人振奮、愉悅、有幫助、有關心感的,他們往往會積極的接受。反之就會消極地接受,從而影響人的活動。良好的社區教育,能使生活于其中的學生經常保持樂觀、穩定、愉快的積極情緒,使孩子獲得愛的互需、愛的激勵,從而促進其在學校、家庭的學習和生活。
4、學生對求知的需要
小學生正處在長知識的階段,求知欲很強,這種求知的需要不僅是文化科學知識,還包括社會、生活等方面。因而,班主任工作應和社區教育相結合,除了教學生學好書本知識,還應教他們學會做人,學會處理各種矛盾,學會解決新問題,在實踐中求知,這樣才能使他們堅強地立足于競爭極強的社會中,適應時代的需要。
四、班主任工作的非凡性需要班主任工作和社區教育緊密結合
班主任工作在小學教育工作者中相對來說工作量較大,班主任極其微小的一言一行有時都會對學生產生重大的影響。但學生在校時間究竟有限,還有將近2/3的時間在校外度過。小學生都有極強的表現欲,他們重視四周人對自己的評價。不光在校內,走出校門也同樣。社區教育的結合,能使學生獲得更多更全面的評價,從而促進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積極發展,起到優勢互補的功能。例如,利用社區力量為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提供各種輔導或指導。春天─━放風箏的季節到了,我班就聯合社區組織了一次怎樣制作風箏的活動,學生們在玩玩做做中學會了不少知識。
班主任工作怎樣和社區教育緊密結合?
一、樹立學生的"小公民"意識,建立制度保證
很多小學生都明白在學校要成為一名好學生,就應該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主動、活潑、和諧的發展,但是他們在家庭、社區中,或許由于兒童的天性或許由于如今獨生子女眾多、家長平日的嬌生慣養,從而對自己在社區中的角色不太明白。學生在校內不會毫無顧忌地往地上丟紙屑,而出了校門便會。正如大部分家長所說的,現在的孩子只有在學校里才是最乖、最聽話的。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首先要啟發教育學生,要成為一名好孩子還必須加強對自己行為規范的要求,建立制度保證,做到尊老敬老、熱愛勞動、熱愛家庭;然后帶孩子走向社區,參和社區開展的各類活動,讓孩子親身體驗到,社會是由群體組成的,每個人都是這個群體中的一份子,應發揮各自不同的功能。孩子的熟悉速度是很快的,他們在得到一個正確的熟悉后,便會朝著這個方向去做。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班主任發現在很多社區中存在著居住在樓房的居民一門關進、老死不相往來的現象,每家"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際關系愈加淡薄。于是,班主任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摘要:"我們小學生在社區中可以做些什么?"經過激烈的討論,學生們決定按小隊或區域等不同單位,組成服務小隊、護綠小隊等去居民區進行服務,盡自己的一分微薄之力。而且小公民的自豪感情緒也得到滿足。
二、結合學校和社區,共同策劃,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學校有少先隊大隊部,社區有學生活動室,但經常各管各,當結合學校和社區,隊部和活動室聯系,由學生參和社區少先隊基地、大隊部,共同策劃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形成教育合力,而且為鍛煉學生的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更廣闊的空間。班主任也可以請居民干部來學校,為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作諸如"小朋友應為社區爭創市級文明小區做貢獻"的專題講座,讓學生進一步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體驗出自己在社區中的所作所為是一種公民職責的表現。也可以請居委會干部在"國旗下講話"中向小朋友講述在社區中該怎樣做的具體要求,使學生們懂得學校、社會和社區教育對他們的希望是一致的,要增強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負責,爭做強者的意識。
三、共同落實實施,培養學生創造意識,挖掘閃光點
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讓學生具有創造性,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學生年幼好奇,對什么都會有自己的憧憬和向往,每當自己有一種欲望時總能大膽去嘗試、追求,還經常表現出欲罷不能的狀態。出于對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的考慮,保持孩子的好奇心,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隊活動、節假日等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在活動中讓孩子敢于創造,樂于提出自己的各種見解,讓孩子多體驗一些幫助別人的快樂,并及時從社區了解到反饋信息,表揚其中的好人好事,挖掘出學生更多的閃光點,促其另一面的轉變,使其取得更大的進步。例如我校就在暑假建立了社區學生評價反饋表,開學時學生紛紛介紹了活動情況,社區管理人員表揚了許多好人好事,讓很多平時在學校表現一般的學生提高了積極性。通過這些活動,公民意識、創造意識、主人翁意識、社會責任感增強,他們的組織能力、交往能力也得到很大的發展。
四、建立活動評優機制,培養完整、向上、獨立有主見的人格
如前面提到的各種小隊服務,在活動中,孩子們都身體力行,把環境美當作一種對美的追求和榮譽,在其中享受一種成功的愉悅。他們的言行影響了社區中居民群眾,年老的看到小輩具有相當水準的社會公德,經常喜形于色,并愿意在孩子們勞動時助上一臂之力。年輕的父母更被子女的舉止所感染,一改往常不關心公共場所衛生的缺點,也和孩子們一起打掃公用走廊。有一個小組活動的內容主要是為大樓服務,學生們共同討論,在樓內張貼了布告,動員居民清掃大樓的公用樓面,學生們定期帶頭打掃公共場所,結果,大人們紛紛出來和孩子們一起勞動;孩子們又在大樓里辦起了專欄,包下了黑板報,用他們稚嫩的筆觸認真地宣傳重要的時事形勢,推薦社區中的好人好事,為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出力,不少家長看到自己孩子在社區建立了服務組織十分興奮,有的家長還自告奮勇的表示愿意當孩子們的校外輔導員,在雙休日帶學生去各種有意義的地方搞活動,開闊孩子們的眼界。針對這些情況,班主任可以在校內建立活動評優機制,及時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激發熱情,達到教育目的。
- 上一篇:衛生局國慶救援工作預案
- 下一篇:獨家原創:機關效能建設演講稿
精品范文
10社區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