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有博愛之心探討論文
時間:2022-10-10 10:49:00
導語:教師應有博愛之心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要造就千千萬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其根本保證就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作為教師,擁有一顆博大的胸懷,擁有博愛之心,無疑成為時展的要求。
一、博愛之心是當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指出:要“大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特別要加強師德建設”。高質量的教育,必須有高素質的教師。強化人民教師的師德建設,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奠基工程,加強師德教育勢在必行。
師愛是師德的核心,愛是教育的基礎。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關系到學生性格的形成。一個學生如果生活在鼓勵和認可之中,他就會自信和自強。有學者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圣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
二、博愛之心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首要條件
教師只有誠心誠意地愛護自己的學生,才能教好學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深信師生共生活,共甘苦為最好的教育”。他一再強調學生的可愛和關心學生的重要性。他曾提醒教師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教育者要像愛迪生的母親那樣寬容愛迪生,在愛迪生被開除回家的時候,把地下室讓給他做實驗。陶行知自己無論是在學業上,還是生活上,都無微不至地關懷學生,許多陶門弟子至今念念不忘他的音容笑貌,從這一點就充分體現出他偉大的師德。當教師主動接近學生,一次次待以真情實意時,感情的河流就不僅朝著一個方向流動了,而當學生受到感動、感染,就自然而然縮小了師生間感情的距離,產生了對教師的親近感和仰慕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會把教師當作可信賴的人,愿意向老師吐露真情,自覺地接受教育和勸告。因此說,熱愛學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的首要條件。三、博愛之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學生的成長不只是靠戒尺和書本就能完成的,他們更需要老師擁有一顆火熱而真誠的心。老師對學生的愛,會被學生內化為對教師的愛,進而把這種愛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因此,愛的教育是我們教學上的巨大推動力。教師關心學生,就能載起我們教育界稱之為嚴格要求的那條很難駕馭的小舟。沒有這種關心,小舟就會擱淺,用任何努力也無法使它移動。教師熱愛學生有助于學生良好品格的培養;有利于創造活潑、生動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而這一切,都是其他工作所無法替代和彌補的。
從教九載,在教學實踐中我努力做到:
1.愛的得體,嚴而有理、有度。現實中往往愛好學生易,愛差學生難。我就要求自己不僅要愛“小天鵝”,還要愛“丑小鴨”。采取學生能夠理解、接受的方式對待學生,即嚴愛結合。首先,在尊重關愛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其次,在嚴格要求的過程中去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友愛,努力創造條件,使他們獲得成功。
2.愛的理智而公正。在教育中,我對學生的愛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沖動的。盲目的愛缺乏是非感,無明確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導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學生自身的不良因素。
在教育中,我對學生的愛是公正的、坦蕩無私的,不是褊狹、庸俗的。因權勢而愛,因門第而愛,因金錢而愛,這種愛會敗壞社會風氣,污染學生純潔的心靈。眼下的中學生,生活在這鋼筋水泥環境中,造成了學生在心理上自我封閉,游離于集體之外,家庭親子關系冷漠,怯于交往。我們經常會發現許多平日被我們奉為“自然而然”但事實上卻似是而非的現象,學生的逆反心理便是其中之一。這些學生,不像問題學生或不完整家庭學生那樣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因此,我們更有必要尋找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并尋找改變這種現象的根源,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如果我們希望學生成為有熱愛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惡行為的真正公民,我們就應當以一顆博愛之心對待他們。
3.維護學生的自尊,避免對學生造成心理傷害。當學生做錯事時,耐心開導,不挖苦、不體罰與變相體罰。如有的學生因作業沒寫好,或沒有按要求去做,我不去挖苦學生,而是單獨找他談話,幫他找出原因。比如,有的教師說學生“死榆木疙瘩不開竅!”、“這么簡單的問題都搞不懂”、“大笨蛋”等一些挖苦言語。殊不知,這嚴重侮辱了學生的人格,刺傷了他們的自尊心,損傷了他們為人的尊嚴。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很不利。所以,我們應愛護學生,維護其自尊心,盡量避免對學生造成傷害。“沒有做不到的學生,只有要求不到的老師”。讓我們反思:對于學生的錯誤和厭學情緒,我們有沒有責任;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否與那些贊美之詞相符!
- 上一篇:建設工程領域招投標制度調研報告
- 下一篇: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