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制教育試析論文
時間:2022-01-20 10:46:00
導語:高校法制教育試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以人為本是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整合的共同基礎
首先,以人為本是現代德育的核心。社會主義的本質就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社會發展本質的正確把握要求我們以人為本,把實現人的全而發展作為經濟社會進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今世界范圍內的科技競爭、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根本上是人才的競爭,重視人的發展、提高人的素質已成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要求人們必須終身接受教育,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回歸人的本質,做一個全面和諧發展的人,這就是科學發展觀對大學德育的根本意義。從世界各國德育的共同趨勢來看,“學會做人”“學會關心”“學會共處”“學會生活”成為德育的主題,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色彩日趨濃厚。無論從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還是從道德的實踐主體本質,或從教育是培養能獨立思維、有創新精神、有自主意識和自覺行為的個體來講,以人為本都是現代德育的核心。現代德育具有突出的人學特征,核心思想是促進人的現代化,實現人的和諧全面發展,從而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全面發展。
其次,以人為本也是現代法制精神的核心。關于“法治”,西方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有個著名的公式被人們廣泛引用,他說,法治應當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本身是良好的法律。而什么樣的法律才是“良好的法律”,涉及法律價值取向的問題。“現代法治的核心價值意義就在于確信法律提供可靠的手段來保障每個公民自由地合法地享用屬于自己的權利,而免受他人專橫意志的擺布,充分發揮社會主體的自主獨立性和能動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必然離不開人的自由發展,人的價值開始被重視,維護人的人格尊嚴、尊重保障人權、實現人的全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成為法律的必然價值取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提出,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法制建設,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在黨的十六大上提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實行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人是法律價值的承載者和終極目的。我國制定法律的出發點和終極歸屬都是為了對人的自由幸福生活提供制度基礎和法律保證,也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法律價值取『旬所制定的法律才能形成人們對法律制度的自覺認同。以人為本是現代法制精神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法律價值取向的必然選擇。因此,堅持以人為本,以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是大學的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整合的人本基礎。
二、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辯證統一關系
回顧中國歷史,強調道德的重要性是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經看到法律和刑罰并不能從根本上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已經看到道德教育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如果不重視道德教育,一味地依靠刑罰的強制手段,靠強力來制服那些違反法律的人,人們就不可能產生“羞恥之心”,也不知道違反法律是“可恥的”,不可能在內心中形成一道防御犯罪的堤防,而只是力求逃避法律的懲罰,甚至想方設法去鉆法律的空子,一犯再犯,從而陷入邪惡的深淵。縱觀儒家學派“德治”思想,盡管其強調“德治”往往重于、多于強調“法治”,而且常常用濫用刑罰的亡國亡君的事例來強調“德治”的重要性。但在其“德主刑輔”“明德慎罰”的后面仍能看到其德法并舉思想。中國封建社會繁榮時期的唐朝,統治者一方面搞“貞觀修禮”,制定了一套封建的道德體系;另一方面又制定法律,形成了我國歷史上最嚴密、最系統的封建法典——唐律,不僅把統治階級的意志以法律的形式體現出來,而且以法律的形式強制推行其道德觀念。目的是“制禮以崇敬,立刑以明威”,促進社會發展。總結歷史經驗,法治與德治,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要求我們用系統整體的思維對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整合問題作綜合的、動態的思考和改革。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理論素質、法律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都是大學德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關系。
法律和道德有共同點,它們都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都是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社會規范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無論自我是否意識到,從客觀上來說,人在社會里生活就必然要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約。法律把利己不損人作為對人的行為的普遍要求,而道德則把利己不損人作為對人的行為的最低要求。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守法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也許我們不可能做到使每一個大學生都達到道德教育所追求的完美境界,但是至少可以通過法制教育,給每一個大學生的行為確定最后一道防線。可見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點之一在于把利己不損人作為對人的行為的最低基本要求。
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各有所長,但又相輔相成。道德教育強調的是自律,而法制教育的側重點在于他律;道德要求人應該為善,法律要求人不得為惡。用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各自功能上的優勢彌補對方的劣勢,能使二者共同發揮最大作用。
三、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整合的途徑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德育與法治相結合是學校德育的一個突出特點。道德規范主要是靠個人自律和社會輿論的壓力,但要使道德教育具有約束力,還必須以法制和紀律作為保障。西方各國不僅建立了完備的基本教育法,還有一系列的學校工作方面的專門性法律以及相關法案來配合,實行依法治校。《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的全國性教育改革計劃,1993年首先作為法案正式生效。又如英國((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頒布,標志著英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展開。再如,日本1947年3月31日頒布實施《教育基本法》,強調:“教育必須以陶冶人格為目標,培養和平的國家及社會的建設者,培養愛好真理和正義、尊重個人的價值、注重勞動與責任、充滿獨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國民。”國會還以《教育基本法》為準則,之后又頒布《學校教育法《教育委員會法》《教職員T許可法》《社會教育法》。1987年,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根據教育基本法確定了而向21世紀的教育目標。法律的權威性、強制性為學校德育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②
當代西方學校德育教育不僅有嚴密而完備的法律、法規做保障,而且有嚴格的紀律與管理使之規范化,在對學生的管理工作中注重發揮法規的作用。在世界導師制發祥地——英國牛津大學,導師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無論是文科或理科學生,都要求他們不僅要有好的學習成績,而且要有良好的品德、健康的體質和社交能力。1984年,學校出版了一部管理學生的“法典”——《學監備忘錄》,對重要場合的著裝、俱樂部或社團的組織、公共集會或游行、公共演出等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規定。美國所有大學都設有校警,大的學校還設有警察局,學生若有違法行為,輕則由校警配合學校進行教育,重則交校外警察局法辦。而且,西方學校把許多德育教育內容融于制定的準則之中,如《常用語言、行為的準則》《家庭中的行為準則》《人與人之問的準則》等,使德育教育在法制和紀律的保障下,處于良性循環之中。美國高等教育階段的道德人格教育與法制教育是互相結合的,其主要解決的是學生社會義務、法制觀念、心理健康、人格理念等問題。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為例,該校設有學生工作中心,這一機構組織學生會和學生社團在校內開辦經營性的服務實體,在社區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包括幫助孤寡老人料理家務,幫助貧困家庭修蓋房子,幫助移民子女學語言等這些活動,使學生體驗生活,體察社會,增強社會義務感。這所學校還在校紀方面明確規定,不許打架,不許盜竊,不許吸毒與販毒,就是在校內游行與靜坐也必須在規定的路線和區域。否則即按違犯校規令其退學,這對培養學生的民主法制觀念是必要的。③
借鑒和反思古今中外的經驗教訓,我國正在實踐中促使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近年來,我國已頒布了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建立了基本教育法。還進一步強調實行依法治校,有一系列的學校作方面的專門性法律以及相關法案出臺。法律所固有的權威性、強制性為學校教育包括德育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在實踐中,還應從以下方面促使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首先,要把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作為德育的一項基礎性教育,從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師資建設、教學評估、監督制約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學系統完整的教育管理機制。要從娃娃抓起,針對幼兒、小學、中學、大學的不同特點,循序漸進地展開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大學還應結合各自特點,有針對性地開設配套的法律課程選修課,開展各種理論聯系實際的相關教學實踐活動。其次,要由簡單的道德說教轉變為以賞罰機制為載體的教育,克服只講鼓勵不講懲罰或只講懲罰不講鼓勵的兩種片面傾向,把主體的德行作為利益賞罰的一個重要依據。再次,高校德育應加強法制化管理。法制化管理是一種具有普遍有效性的現代德育方式,它通過執行制度、管理行為去教育學生,完善學生人格。但是,這項重要工作仍處于不完善的狀態,最主要的問題是制度不完善或者有章不循。這種狀態使管理混亂,既費時費力又做不到公平公正,學生受不到應有的教育。因而,學校在對學生的管理工作中應充分發揮法制的作用,把德育的內容融于具體的法規與準則之中。凡可以實行法制化管理的德育活動和工作,都應制定相應制度。不僅要有嚴密而完備的法律法規作保障,而且要有嚴格的紀律與管理使之落實在行動上,從而使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處于良性循環之中。
總之,只有把法治與德治、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才能從制度上有效促進他律向自律轉化,實現高校德育的可持續發展。
[注釋]
①公丕祥.法哲學與法制現代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578.
②馮增俊.當代西方學校道德教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3:294.
③劉和忠.美國學校德育的特點及其評價[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6):106
[參考文獻]
聯合國教科文組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論文關鍵詞]高校法制教育道德教育
[論文摘要]文章從理論上闡述了大學的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整合的共同基礎,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辯證統一關系,并從實踐中探尋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整合的途徑。
- 上一篇:思想品德課程分析論文
- 下一篇:生態環境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