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編導教學模式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6 02:15:00

導語:電視編導教學模式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編導教學模式分析論文

一、基于網絡資源利用角色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于學習是在二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所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視學生為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何克抗認為: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其共性則是在教學環節中都包含有情境創設和協作學習,并在此基礎上由學習者自身最終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

何克抗等提出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是:以問題為核心驅動學習。問題可以是項目、案例或實際生活中的矛盾;同時還提出一系列以“學”為中心教學策略,如支架式教學策略、認知學徒教學策略、隨機進入教學策略、拋錨式教學策略、社會建構教學策略等等。但在結合不同學科特點、形成不同切實可行教學模式上,還有待豐富和補充。

如果說何克抗先生所進行的研究是宏觀的。筆者進行的研究則是從微觀入手,解決了四個問題。一是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新聞傳播專業學習結合起來。建立一種切實可行的數學模式;二是如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網絡環境開展高效地教學與學習;三是結合姜大源教授“工作過程”理論,開展課程改革;四是用角色為學生定位,確定未來工作的角色。這四個問題所解決的核心就是基于網絡環境下把探究式學習與角色體驗式學習結合起來,把虛擬體驗與真實創作、生產結合起來,把理論、實訓和實習結合起來,重視學生思考能力、策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為了在實際中真正實現我們教學預期效果,我們把網絡環境內涵適當縮小的同時適度擴大了它的外延。我們所說的網絡環境包括學生學習、生活和實訓、實習的所有環境。具體講,網絡環境不再單指多媒體和網絡教學齊全的教室,同時它還包括學生宿舍的網絡平臺、專門的學習網站、專門的網絡實訓平臺、其它一切可以使用的網絡終端。其中專門的學習網站可以提供師生實時交流平臺、提供教師講義、課件、學習資源等,并且通過它可以實現與網絡實訓平臺網站、眾多學習網站、網絡電視的超鏈接。我們認為,網絡環境不僅僅是技術環境。更重要的還是人文環境。只要我們組織得當,網絡上能實現的很多交流形式都是我們傳統教學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們的教學如果不占領這個空間,不加以利用和誘導,那么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顯然是失敗的。所以在網絡環境下的教學,不能狹隘的只局限于課堂教學,必須讓你的課堂教學通過網絡在時空上向學生豐富生活的每個角落去拓展,這樣你的教學效果才可能得以保證。

為了讓網絡和教學的聯結不是空話,我們又引入了角色式教學與學習這樣一個概念。目前“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是很多高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套話,這無形中使學生缺少了一種職業歸屬感。沒有明確定位的人才如何培養,他自己又怎樣成材,通過角色教學,一方面給學生一種職業歸屬感,另一方面明確學生的奮斗目標。給學生學習確定方向,明確定位。那么角色就是定位,準確定位還需要確定具體角色。學生在課堂主要是虛擬角色,常常還缺少具體角色的歸屬感,但在實訓中學生扮演的就是真實角色。真實角色扮演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同學自我尊嚴和榮譽,關系到自我考核成績等直接利益,更關系到自我在同學中的形象。有了這樣一個前提,一旦老師給了同學一個具體角色,他才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去研究角色,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怎樣才能把角色扮演好的學習上。如果每個學生都曾嘗試作過助理導演、化裝師、舞美、燈光、攝像、技術工程師、演員等,那么在實際工作中還有什么應付不了的呢?而網絡環境又給同學提供了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環境和條件。

開展角色式教學的另一個根據就是同學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可以貫徹“工作過程”理論。即學生在接受理論的同時更多的是通過動手完成任務或項目去嘗試理論的實踐意義,而學生在重復嘗試不同任務難題過程中,實現技能技巧的有效遷移,而每次技巧與能力遷移的過程又是發揮學生自身的主動性、創造性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完成一些陌生的任務。開展角色式教學第三個根據是:角色式教學能更好的開展協作式學習。角色式教學既能讓每個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體。同時又是協作者,而一項工作任務、一條片子制作都是多個不同角色協力完成的。這也是角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基點。

電視編導教學的新模式的就是按照“情境一角色一探究”的模式,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工作過程”理論,通過網絡環境、網絡資源的利用,把角色式教學與學習的設計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學新模式。為了實現這樣的教學模式,我們首先開展的是《電視編導與制作》網絡環境的建設與教學試驗。

二、《電視編導與制作》課程網絡環境的建設與教學

為開展網上教學試驗,我們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為指導,按照廣東省高校現代教育技術“151工程”建設規范要求,規劃設計了《電視節目編導與制作》課程學習網站。主要欄目有: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學素材(包括文字素材、講義、課件和錄像)、虛擬教學、模擬測試、作品展示(包括學生獲獎作品、優秀觀摩作品)、相關資源、交流園地、相關學習網站鏈接、網站幫助、學生注冊等。教學講義和教學課件按章節以模塊化、動態性、非線性和擴展性的結構方式組織學習信息,網站中大多數的教學內容腳本和教學課件都是在課程試驗組教師多年的教學教案和早期開發和應用的多媒體課件的基礎上,并參考相關的優秀教材和課件,重新加工、修改討論、完善擴充設計形成,其中FLASH動畫虛擬教學課件由課程試驗組教師自行設計完成。

1基于網絡資源利用的《電視節目編導與制作》課程的專題教學設計與教學試驗

(1)行動研究計劃:按照“151工程”課程試驗項目的要求,結合網絡教學和電視編導與制作課程的特點。我們選定了視聽思維與語言、現場同期聲采訪的實施、攝像機調度的方法三個專題開展基于網絡資源利用的教學試驗研究。制定了基于網絡資源利用的專題教學試驗行動研究計劃。

(2)專題教學設計與教學試驗:根據課程教學內容教學設計理論和網絡教學特點,我們認真設計了視聽思維與語言(4學時)、現場同期聲采訪的實施(4學時)、攝像機調度的方法(10學時)三個專題教學試驗方案。依據行動研究方法和評價研究方法分別開展了基于網絡資源利用的《電視節目編導與制作》課程三個專題的教學試驗,探索研究了基于網絡課堂的“情境·角色一探究”模式、基于網絡環境下的主題研究性學習模式和基于網絡課程的自主學習模式,初步掌握了基于網絡資源利用的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教學與評價的模式及規律。

2教學試驗效果測試評價設計

參考南京師大有關網絡教學效果測評方法,結合專題教學試驗內容,我們先后自行設計了數字化網絡教學資源評價量規表、基于網絡環境的課程專題(課堂)教學過程評價表、基于網絡環境的《電視節目編導與制作》課程專題教學試驗評價問卷調查、學生電子作業作品評價表、基于Web教室的學習模式問卷調查、網絡環境下教學試驗總體評價及建議問卷調查。

3教學錄像與專題測試試題

在教學試驗過程中錄制了第三專題教學試驗的部分片斷。為測試學習者對專題教學試驗內容的掌握情況,設計了基于網絡的專題測試試題(卷)。

4項目特點

大量采用動畫和視頻課件輔助教學、在線教學、在線測試和交流園地(即教學論壇)來開展基于網絡資源利用的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探究與協作學習是本項目的主要特點。

(1)自行研制了具體有代表性FLASH動畫教學課件。

(2)為了配合教學講義,教學網站嵌入了大量的視頻資源(課件、視頻資料、學生習作等)和理論論著、理論文章、專業知識(技術、藝術)等論文。

(3)該項目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探究性學習上有鮮明的特點。

(4)通過教學網站學生可以在線測試自己所學生過的知識并及時地得到反饋。通過交流園地(即教學論壇),師生可以針對某個問題進行討論,更體現了遠程在線學習與協作學習的特點。

(5)由于影視專業本身需要大量的視頻素材。許多內容需要不斷更新,而開放性網站的建設未來讓學生做主角,無疑給學生繼續學習、繼續研究創設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5使用情況

在認真分析和總結基于網絡資源利用的《電視節目編導與制作》課程三個專題教學試驗的基礎上,我們04、05、06廣播編導班繼續就三個專題進行教學試驗,從而進一步鞏匾和完善了教改試驗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電視編導與制作》課程網絡環境下實訓平臺建設

在基于網絡資源利用下的課程改革試驗進行過程中,我們就意識到僅在課堂上進行改革還不夠完整,學生的實訓教學如果不能夠跟上課改的形勢,虛擬教學的效果就不會變為學生的真正能力。于是在我們進行課改后,馬上進行了兩個實訓平臺的建設。

我們籌備了近半年的時間,老師帶領學生利用學校網絡資源,建設了校園新聞視頻(《廣師視頻》)。這個《視頻》不僅填補了學校沒有電視傳媒的空白,而且定期播出(每周一期)。《廣師視頻》主要包括本期要聞、校園聚焦、焦點人物、校園七色花等八個欄目,每期25分鐘左右,全部由學生自己承辦,老師負責指導,宣傳部監制。為了把節目辦好,我們按照電視臺的模式建設了采訪部、攝像部、后期制作(虛擬演播室、錄音棚、包裝、合成)、主持人部、綜合部、策劃部、網絡部等不同部門,同時為了改善節目質量增強信息交流并加強《視頻》管理,我們還專門建設了《視頻網站》。在《廣師視頻》這個實訓平臺上,以傳播學院學生為主,同時其它學院的學生也加入進來。成員人數最多時達到近百人。通過一年多的運作和調整,一個以服務為手段,以項目為依托,以實訓為目的的實訓平臺基本成熟。現已播出18期節目;總計播出時間360多分鐘,同時《視頻》為學校制作其它節目400多分鐘。《視頻》也成為師生創優的搖籃。《視頻》成員先后有幾十人獲得省市以及全國性電視作品大賽不同檔次的獎勵。有近20部作品在省級電視臺播出。

同時,我們積極與外面的單位、公司聯絡,探索走開門辦新聞傳播專業之路。我們先與世通華納廣州公司移動電視達成合作意向,并開展合作制作《家有好主婦》欄目;后又與共青團廣州市委員會達成合作意向,為機關網站制作《穗團新聞》。在制作這兩檔節目時,我們結合實習、實訓主要以三、四年級的同學為主,如今兩檔節目都取得了預期效果,贏得合作方的好評。正是有了這樣兩個不同層次的實訓、實習平臺的結合,使我們的教學在學生動手方面不再薄弱,初步完成網絡環境下電視編導教學模式的架構。

四、初步形成網絡環境下電視節目編導與制作教學模式

如果說網絡環境下電視節目編導與制作教學新模式是一個圓的話,在這個圓型的模式中,學生先從“情境-角色-探究”的過程開始進行協作學習,然后從“探究-角色-情境”協作學習的過程中結束;前一個過程是理論教學到模擬現實模擬學習的過程,后一個過程是實踐探索到理論升華的過程。表面看兩個半圓只是相反的過程,但實際上前者是學生之間建構基礎理論知識的過程,而后者“倒嚼”式建構則是在實踐基礎上理論升華的過程。學生不僅會說還會做,不僅會簡單的創作還能根據變化了的條件有創造性的完成任務、完成報道、完成節目。

在新教學模式中,學生作為行業不同角色的嘗試者和協作者,通過虛擬情境和真實社會環境實現了知識的建構。通過網絡環境的利用深化了自己對專業的認識。通過角色任務的完成的過程,學會了把握任務細節、環節的能力,通過同質不同類的難題的處理,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得到了有效遷移并在遷移中實現了新的創意和創新。而在新教學模式中,網絡環境是前提,角色學習是核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指導,而“工作過程”理論是評價的依據。

我們在這里只是為網絡環境下電視節目編導與制作教學新模式描繪了一個粗略的輪廓,還有很多具體問題沒有涉及。盡管新模式還有很多的不完善,但這種模式已經從試驗階段走向謹慎推開階段。雖然實施時間很短,在實際運用中已初見成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明顯增強了,學生的創作增多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改善了,更可貴的是:學生的從業精神也得到了極大加強,從這些效果看,我們進一步增強了改革的信心。

摘要本文就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實現以電視技術為扭帶新聞教育模式的創新和突破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網絡環境角色式教學與學習電視編導教學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