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勢態下高校體育軟實力內涵

時間:2022-01-28 04:59:00

導語:探索新勢態下高校體育軟實力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索新勢態下高校體育軟實力內涵

摘要:體育文化發展戰略是我國體育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文化被確認為一種軟實力后,各國就都把提高國家體育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體育文化軟實力作為人們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文章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等研究法系統地分析了我國高校體育文化軟實力構成體系的要素,旨在構建和諧、健全的高校體育文化軟實力的內生力,增強高校體育文化軟實力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通過對我國體育文化發展戰略要素及其相關系的辨證分析,凸顯我國體育文化的多功能價值,對我國體育文化的發展具有的深遠意義。

關鍵詞:體育文化軟實力和諧社會普通高校發展戰略要素體育文化創新

“軟實力”其實質是一種精神實力,它與“硬實力(即物質實力)”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它們共同對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和影響作用。所謂“軟實力”是相對于國內生產總值、國防力量等硬實力而言的。確切地說,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國際感召力的綜合因素而言的。體育是人類一項美好、純潔、積極和健康的活動,它所崇尚的重在參與、公平競爭、積極向上、增進友誼的精神和所追求的目標,體現了人類的共同愿望,因而古往今來,體育得到世界不同種類、不同國家、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的熱愛。

一、體育文化軟實力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新階段,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體育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重要舉措推進體育文化體制改革,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體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國家體育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體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1.體育文化軟實力有利于聚合民族精神

順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是一切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素質和品格。體育文化的整體性和統和性是維持一個國家或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體育文化作為民族長期的精神積淀,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并依附于語言和其他載體,形成一種社會體育文化環境,促進不同種族、民族、社群的同化,形成具有廣泛約束力的規范與制度,以協調、整合各行為主體的力量,給國家或民族的人民帶來歸宿感、安全感和自豪感,是民族認同和凝聚的基礎。

2.體育文化軟實力有利于提升綜合國力

加速實現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體育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我們正處于體育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日益頻繁和加深的時代,體育文化的矛盾和沖突也正逐漸成為國際競爭和國際沖突的重要內容之一。世界許多國家都把提高國家體育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近幾年,我國政府也開始注意到“軟實力”在增強國家實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以和平發展道路為核心,以合作共贏為途徑,內促發展、和諧,外促和平、繁榮的系列主張,致力于實現與世界各國的和諧相處、互利共贏、互信協作、相互促進。

二、構建和諧社會下的體育文化軟實力

體育文化軟實力一定要反映民族、國家的創造力和影響力,一定要反映民族、國家獨特思想體系、核心價值觀。因此,我們要構建體育文化軟實力,就是要加強對體育文化軟實力的研究,把握社會主義先進體育文化的本質性力量,更加注重創造和傳承我們的思想體系、我們民族的核心價值體系。

把握社會主義先進體育文化的本質性力量。體育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并指導、規范實踐的日趨豐富多樣的價值體系和認知體系,引導人類不斷超越,是人類的意義之源、力量之源和秩序之源。人類今天正朝著體育文化時代邁進,體育文化時代既是千載難逢的機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黨只有堅持社會主義先進體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體育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體育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體育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體育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體育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三、普通高校體育文化軟實力探析

高校體育文化軟實力是高校辦學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師生接觸最為廣泛、最有活力、最富創意的一種文化。良好的高校體育文化氛圍不僅能夠提高高校師生的思想道德品質、良好的體育觀念,而且提高審美情趣、完善個性特征。

1.普通高校體育文化發展戰略方針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高校體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樣反映了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規范著人們的體育行為,也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體育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世代相傳的文化遺產,它歷史彌新、生生不息、綿延千載,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體育文化不僅是體育存在的效用基礎和社會前提,也是體育發展的根本動力和體育財富的價值本原,具有提高人們的體育思想素質、體育道德素質、體育文化素質、體育審美素質、體育行為素養,引導社會發展、傳承社會文明等功能,首先要產生重大的社會效益。

但同時體育文化產品具有經濟效益,又成為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制定和實施體育文化發展戰略要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

2.普通高校體育文化發展戰略目標

(1)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構建“以人為本”的體育文化科學發展觀必將成為社會體育的發展趨勢。就是要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健康需要;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體育文化權益;不斷提高人們的體育道德素質、體育科技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體育環境。體育文化發展歸根到底是促進人的身心全面發展。因此,體育文化發展戰略必須關注歷史,具體地體現人的全面發展,既要關注人的體育精神需要的良好滿足和體育文化潛能的良好發揮,又要關注人的體育道德和體育文化素質的提高,為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做出貢獻。

(2)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體育精神。當代中華民族體育精神是我們在引進、消化、創新和發展現代體育運動實踐中,逐步產生和積累的體育文化精神成果。體育文化是塑造高尚靈魂的最有效途徑。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體育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體育靈魂,就會失去了體育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高尚的民族體育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度。中華民族的這種民族體育精神是中華民族有機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生生不息、不斷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的歲月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強大精神動力。新中國成立以來,運動員為祖國榮譽而戰的愛國主義精神所表現出來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自強不息的英雄主義精神、超越自我的樂觀自信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等,具有新中國體育文化的民族愛國主義精神。中國運動員表現出的中華民族體育精神始終以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為最大利益,始終將贏得民族和國家的榮譽放在最高位置。這就是中華民族體育精神在普遍性的體育精神中表現出的中國體育文化的具體實現和獨特表現,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體育精神色彩。因此,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體育精神成為我國體育文化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目標。

3.高校體育文化軟實力的構成體系

高校體育文化軟實力的構成體系是體育文化系統得以在發展過程中保持整體性并具有巨大功能的內在根據,它同時也決定著高校體育文化軟實力的特征。綜合分析不同研究者所提出的觀點,筆者認為高校體育文化軟實力的構成體系是一個耗散結構和開放的系統,它由四個基本要素構成:

(1)體育物質要素。體育物質要素,是高校體育文化軟實力的基礎,是進行體育實踐活動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體育建筑、體育器材、體育服裝、體育用品、體育雕塑和各種體育形態等,這也稱為高校體育文化的“硬實力”。

(2)體育制度要素。體育制度要素,指對高校體育起規范作用的各種有關體育法規法令、體育規章制度、體育規范和各項競賽規則等,它們在一定范圍內,對體育文化的主體的體育行為,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此外,還包括高校內的各種體育組織。高校體育文化的制度要素是關鍵,對其他要素起紐帶作用,它是高校體育文化構成體系中最具有權威的因素,并規定著高校體育文化軟實力整體的性質。

(3)體育行為要素。體育行為要素,指師生員工在體育實踐活動中以約定俗成的方式構成的體育行為規范,主要以體育習慣來體現,如體育教學、體育訓練、體育競賽、體育知識、體育宣傳及廣告,還包括各種課外體育活動等。

(4)體育精神要素。體育精神要素起主導作用,主要包括體育思維方式、體育審美情趣、體育道德、體育精神和體育價值觀念等,其中體育價值觀念是高校體育文化軟實力的核心。以上四個要素,共處于高校體育文化軟實力這一系統中,它們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高校體育文化軟實力的構成體系以物質文化要素為依托,制度文化要素和行為文化要素為表征,精神文化要素為核心的有機統一體,反映著高校師生整體的體育精神風貌。

四、結束語

構建和諧的高校體育精神文化。高校體育精神文化是在一定歷史階段中提煉出來的、反映體育文化活動特征的一種文化積淀,是高校體育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價值觀念和文化成果的總和。高校體育精神文化居于高校體育文化的主導地位,是高校體育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它一經形成,就影響和規范著每個學生的思想和行動,決定著他們的價值取向和思想品質的形成,并成為激勵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其中體育觀是高校體育精神文化要素的最高反映,它指導著學校師生的體育行為取向,決定了高校體育文化軟實力的發展目標。總之,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強化高校體育文化軟實力建設有利于高校體育文化多維功能的發揮;有利于高校良好的體育風氣的形成;有利于高校校風、校貌的建設;有利于優化高校的育人環境;有利于提高高校的辦學效益和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程志理、薛雨平.奧林匹克文化教程[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9

[2]盧元鎮.體育的社會文化審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

[3]云學容.我國高校體育文化建設探析[D].四川高校,2004.4

[4]劉久龍.構建體育文化全新模式的理性思考與研究[D].武漢理工高校,2005.6

[5]何黎明.淺析體育文化的定義與分類[J].體育科學研究,2005(6)

[6]黃世懋.中國體育文化與奧運文化的互動互補[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6):33~35

[7]白珊.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體育文化——晉城市在創新中實現跨越[J].經濟問題,2006(2):36~38

[8]黎冬梅、肖鋒.試論體育文化的特征[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4(3):11~15

[9]黃莉.中華體育精神的文化內涵與思想來源[J].中國體育科技,2007(5):3~17

[10]徐虎潑、張戰峰.鄭州地區古代體育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8(2):12~13

[11]王俊奇、吳亦豐.論全球化背景下東西方體育文化關系的走向[J].中國體育科技,2005(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