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目前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況

時間:2022-02-13 05:59:00

導語:剖析目前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目前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況

摘要:目前高校教師中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數較多,對其健康構成了潛在的威脅。通過分析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態的特點和產生的原因,探索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態向健康狀態轉化的措施:加強健康教育,普及亞健康知識;調整個人心態,減輕生活壓力;均衡營養,合理膳食;遵循生物鐘,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合理科學運動;重視健康體檢等。

關鍵詞:高校教師亞健康干預措施

亞健康概念最早由前蘇聯學者N.布赫曼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我國于1996年5月正式提出。是指人體除了健康和疾病狀態外,還存在介于兩者之間的第3種狀態,也稱潛病狀態、病前狀態、亞臨床狀態、灰色狀態等。進入亞健康狀態的人群主要表現為失眠或睡覺障礙、心理疲勞、便秘、性功能障礙、時差綜合征、神經衰弱、焦慮抑郁等多種心身障礙。除了這些不適外,現代醫學的理化檢查往往沒有異常發現,這就是亞健康的危險所在,使人們往往忽視了這些身體的不適。進一步發展可導致疾病。如果對亞健康狀態給予及時、恰當的干預處理,身體則可以向健康方向轉化,這正是重視亞健康狀態的意義所在。

一、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態具有普遍性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一項全球性調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中國國際亞健康學術研討會有人指出:中國人口中健康人群占15%,非亞健康者占15%,亞健康人群占70%。北京市的一項調查顯示[2]:接受體檢的1866名知識分子中,不同人群的亞健康狀態率不同,最高達到96%,且與職稱成正比,正教授為95%,副教授為89.4%,其中40~50歲組亞健康狀態率高達90.4%。暨南大學醫學院對廣東省19所高等學校教師進行亞健康狀態調查結果:從年齡分布來看,30歲組亞健康發生率為79.17%,小于40歲組發生率為男性為71.3%,女性為82.49%,女性明顯高于男性。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的一項調查更令人吃驚:近5年中,中國科學院所屬的7個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的專家教授共134人謝世,平均年齡僅為53.5歲。國家體改委公布的一個專項調查表明,我國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僅58歲,比全國人均壽命低10歲左右。筆者2007年曾對河池學院226名教師亞健康狀況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有77.50%的女教師和69.81%的男教師處于亞健康狀態,其中有34.96%具有5種以上亞健康癥狀。

二、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態的成因分析

2.1身心過度疲勞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不斷擴招,教師的工作量不斷加大;在各種任職、科研與職稱評定等硬性指標不斷提高的壓力下,工作負荷普遍增加,導致教師精神壓力大,經常熬夜加班、睡眠不足、身心疲憊,造成健康透支,結果出現了亞健康狀態,引起機體各系統產生不良的反應,如睡眠質量下降,消化不良,消化道潰瘍,緊張性頭痛,心動過速等癥狀。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大多數人期望值較高,過分追求完美,無形中給自己造成壓力。

2.2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其中膳食不平衡、吸煙、酗灑、過少運動是造成亞健康狀態主要的原因。此外,濫用藥物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2.2.1膳食不平衡營養不足或營養過剩均可引起疾病。一些教師工作和科研任務較多,時間緊,對一日三餐安排得不合理,饑一頓,飽一餐,有時不吃早餐,有時暴飲暴食,一些教師應酬多,高脂肪、高鹽、高熱量、高蛋白質食物攝入量過多;也有部份女教師追求苗條,有意節食,這些都是導致肥胖或營養不均衡的原因之一,也是亞健康狀態的隱患。從我院教職工體檢結果顯示:血脂異常和血脂水平不斷上升及脂肪肝、糖尿病、、膽石癥等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2.2.2吸煙吸煙有百害而無一利。少量的尼古丁雖然可以使大腦興奮性提高,但同時降低了大腦的抑制過程,使興奮與抑制的平衡受到破壞。短暫的興奮過后,取而代之的是超限抑制和疲勞。長久吸煙,尼古丁直接損害大腦細胞,使大腦皮質發生退行性改變,使智能衰退,出現頭暈、頭痛、失眠、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工作和學習效力下降。

2.2.3酗酒灑精對人體的直接作用為中樞抑制。少量飲酒出現大腦皮層抑制解除、興奮等現象,大量飲酒后可導致急性酒精中毒。酒精也會降低人們對傳染病的抵抗能力,還會損害肝功能。

2.2.4運動不足隨著交通工具的廣泛使用,人們常常以車代步,用于運動的時間相對減少。再加上工作緊張,生活節奏加快,家庭負擔沉重,用于體育鍛煉的時間較少。長期運動不足,使得對外界事物的反應遲鈍,協調性差,神經傳導速度減慢,久而久之會出現新陳代謝減慢,思維遲鈍,大腦功能退化,免疫功能降低,導致亞健康狀態的發生或導致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

2.3環境污染的不良影響水源、空氣污染、噪聲、微波、電磁波及其它化學、物理因素污染是防不勝防的健康隱性殺手。

三、亞健康的干預措施

引起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行為心理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等,亞健康是機體在功能狀態下降時發出的信號,但亞健康狀態是動態變化的,它極不穩定,易于轉化,隨時可以由亞健康狀態向健康狀態恢復或由亞健康狀態向疾病狀態惡化。究竟向哪一方面轉化,就要看人體自身采取的措施和自身的免疫水平。針對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態的普遍性,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加強健康教育,普及亞健康知識。學校應針對亞健康狀態人群的年齡,亞健康類型分別進行集體與個人的健康教育,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心理咨詢等工作,使亞健康狀態向健康方向轉化。(2)調整個人心態,減輕工作壓力。要正確認識自己,給自己恰當的社會定位,學會自我調節身心狀態,尋找最佳的,合理的休閑方式來擺脫壓力。(3)加強教師食堂管理,均衡營養,合理膳食。(4)遵循生物鐘,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和適度的運動,足夠的睡眠是預防和消除疲勞最有效、最徹底的方法,嚴格作息時間與生物鐘同步,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時間。(5)合理科學運動,增強免疫功能。(6)定期健康體檢,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維護高校教師身心健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和全體教師的不懈努力,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為教師創造寬松和愉快的工作環境,盡量避免教師超負荷勞動,努力為教師解決生活各方面困難,減少亞健康狀態的發生,降低亞健康狀態對高校教師的危害。

參考文獻:

[1]于智敏.走出亞健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23.

[2]林順治.國民亞健康狀況之分析[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5(3):109-111.

[3]汪曄君.淺析高等學校教師健康狀況及對策[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4,6(2):206-207.

[4]熊翠歡.新升本科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態調查與分析[J].右江醫學,2008,36(2):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