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美學生創造力發展比較及啟發

時間:2022-10-01 03:37:00

導語:略論中美學生創造力發展比較及啟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略論中美學生創造力發展比較及啟發

應試教育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的發展,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以“創新”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時至今日也未給中國學生的創造力發展帶來多少驕人的成績。究竟是什么影響著我國學生的創造力的發展?對中美兩國的社會文化、家庭觀念、學校教育加以比較,或許會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社會文化對學生創造力的影響

在當今社會,社會對個體發展的期望直接規定和影響著個體的發展方向;社會文化的積淀對社會個體的影響至深。下面我們將從占社會主流的傳統哲學思想、社會對個性發展的態度和社會對于競爭的理解三個方面對中美社會文化中對于創造力影響較大的因素進行比較

(一)關于占社會主流的傳統哲學思想

1.美國的實用主義思想。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本土上興起了實用主義哲學。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學派為了滿足資產階級創業、開拓局面的要求,提倡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的階級觀念,極力宣揚個人發展和獲取“效用”的實用主義思想。由于這一思想迎合了資產階級的需要,以致迅速風靡資本主義各國,對美國社會更是影響至深。列寧曾評論說:“在最初的美國哲學,最時髦的東西,可以說是‘實用主義’了……”。(注:《列寧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49)實用主義思想發展到今天,可簡單地概括為這樣三個原則:“(1)效用至上原則;(2)任何方法都可以嘗試的原則;(3)任何方法都行的原則。”(注:郭法奇:《論美國的個性教育》,(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1(4),138~142)在這三個原則的影響下,美國社會更加注重事情的實效,在判定事情發展變化的優劣時,更多的是看它的結果,以“有用即真理”為指導思想。同時美國人也逐漸地形成了勇于探索、敢于嘗試的好習慣。特別是近代以來,美國社會更是一直鼓勵它的公民要具有勇于冒險的精神,敢于用一切方法來嘗試解決一切問題。

2.中國傳統的“天不變,道亦不變”“一而不二”的哲學思想。

西漢董仲舒在“天不變,道亦不變”(《天人三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而不二”的觀念。他說:“天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兩起,故為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陰和陽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人,或左或右。……并行而不同路,交會而各自”(《天道無二》)。即認為陰陽等相反之物是相互分離的,既無聯系,更不會相互轉化,這強調的是一種僵化、孤立的思想。這種思想上升為統治階級的上層建筑后,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一而不二”和“天道有常”的哲學思想,在當代的衍生物就是“對權威的迷信”,寧可固守,而不思變。這種思想的表現:一是“迷信書本”,時至今日相當一部分國人仍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書本,認為書本寫的就是不變的真理——尊而奉之,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二是“迷信權威人物”,人們往往對“大家”的言語觀點過分地敬畏,“某某人說”成了我們許多人以“理”服人的唯一尺度。思如斯,行如斯,堪為憂矣!

綜觀兩種哲學思想,前者的“實用主義”強調的是“效用和變通”,而“一而不二”注重的則是“孤立和固守”,如此對立的傳統哲學思想必然對青少年創造力的發展造成潛在的影響。

(二)社會對“個性發展”的態度

1.美國社會的個人發展的思想。

美國特色的個人主義,強調每個社會公民都應有與人不同的個性,具有鮮明的個性才是真正的自我。他們的信條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這種提倡個性的社會文化必然推動了美國人,特別是美國的青少年的個性的擴張。而這個擴張的個性使得美國的青少年勇于獨出心裁的表現自我,也使得他們習慣于用那種“毫不受約束”的思維來思考周圍所發生的一切。

2.中國社會的“中庸”思想及明哲保身的處事原則。

“中庸”一詞始見于《論語》,最初是作為至高無上的道德原則提出來的。關于“中庸”的含義,孔子自己解釋為“執兩用中”“過猶不及”,孔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先進》),孔子又曰:“執其兩端,用中于民”(《中庸》)。后來,“中庸”的思想也擴充至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方法論領域。這一思想在當今社會也發展為兩個小分支:一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處世思想;一是“明哲保身”的為人原則。然而它們共同強調的就是內斂以自保,安于現狀的不思進取的態度。

“個人主義”強調的是個人個性的張揚,強調個人的與眾不同和標新立異;而“中庸”思想和“明哲保身”的原則則要求人們滿足、安于現狀,收斂個性以求得社會的認可。正如某學者所言,“中庸思想扼殺了個體創造的動機。”(注:張忠仁、苑景亮:《影響創造力發展的社會環境因素》,《錦州師院學報》(哲社版)2000(2),49~52)

(三)社會對“競爭”的理解

“競爭”是推動個體不斷完善自身、開拓進取、謀求創新的壓力,也是一種動力。美國是一個富于競爭和提倡競爭的社會,失業、破產隨時可能降臨到每一個人的頭上,這種社會壓力迫使美國人不得不在這種競爭中不斷地充實自我,以適應社會和時代的選擇。然而我國社會中關于“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舊思想在今天依然還有它的市場,這嚴重地打擊了人們的進取心,抑制了人們創造意識的發展。

二、家庭觀念對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影響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步,家長對兒童發展所持的不同態度直接影響著兒童的發展傾向。“有人對兒童在學校里造成不及格的原因作過研究,這種研究表明家長的重要性。”(注:《學會生存》,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第2版,153)下面我們將從兒童獨立意識的培養、自信心的建立和探索行為的認同三個角度對中美家庭的觀念的差異性進行比較。

(一)關于兒童獨立意識的培養

1、美國家庭在兒童獨立意識培養問題上持積極的態度。

美國家庭非常重視兒童獨立意識的培養,并自覺地負擔起這一責任。“美國兒童的父母認為包括人格、自尊在內的獨立意識的培養,是由一個人對自己的一切態度所構成的,它可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行為。”(注:郭法奇:《論美國的個性教育》,(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1(4),138~142)美國兒童的父母認識到要培養兒童的獨立意識,首先要讓他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美國家庭的父母往往很少干預兒童在生活中所做的決定,讓他們自我分析、選擇,并在兒童作出決定后便鼓勵他們大膽地去做,讓兒童在所做事情的后果中來品嘗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這在不自覺中適用了盧梭“自然后果”的教育原則。其次,美國的父母還認識到,兒童的獨立意識不僅表現在精神上的獨立,還體現在物質的獨立上。因而美國兒童在很小的時候,他們的父母便培養其獨立的經濟意識,讓他們通過諸如洗碗、送報等方式自己賺錢,并獨立支配這筆“財富”。這樣,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逐漸發展起兒童依靠自我、自我決策、自我努力的獨立意識。

2.在兒童獨立意識的培養問題上,許多中國父母往往背道而馳。

中國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往往是“家長制”的作風,這有其歷史淵源。孟子曰:“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其中的“長幼有序”就是針對兒童而來的,它的存在就決定了我國父母對待兒童的基本態度,它強調的是父輩和子輩的絕對服從和被服從的依附關系。這種“長幼有序”的思想在今天又獲得了新的“釋義”,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包辦”行為——父母的選擇便是孩子的決定。在物質方面,父母更是子女的“私家銀行”。這樣以來,兒童從小到大始終擺脫不了對父母的依附性。

從決定的做出到后果的自我負責,是一種獨立地、主動地思考和自我負責的過程,它有利于獨立思考和積極的探究;而對父母的服從只是一種被動的順應,它極易養成兒童被動接受、懶于探索的不良習慣。

(二)關于自信心的建立

1.美國家庭非常重視自信心的建立。

他們把“自信”擺到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橋梁的位置上。他們的具體做法是,積極肯定孩子的自我探索的成果,讓孩子從小就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當孩子進行探究性活動時,每一個很小的進步都會受到他們父母的重視和鼓勵,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并能夠沿著前進的道路繼續前進。這一方面有利于兒童做出選擇并勇于堅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兒童正確認識各種各樣的挫折而不會輕易地灰心沮喪。

2.中國父母的一些做法卻常常使兒童面對自卑。

首先,對于“建立孩子自信心”這個問題在大部分的中國家庭中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相當一部分父母還未自覺地對孩子的自信心進行培養。其次,受到傳統“家長制”的影響,為數不少的中國父母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是積極地發現孩子的優點、重視他們的進步,而是處處挑剔他們的缺點和不足而大加批評。孰不知,正是在這種動輒的斥責聲中,使孩子喪失了探索這個神奇世界的勇氣。

自信是積極探索、開拓創新的重要前提,很難想象一個內心充滿自卑的孩子會有什么發明創造。

(三)關于探索行為的認同

沒有探索就沒有創新,中美兩國父母對兒童所表現出的“積極探索行為”的不同態度,值得我們深思。總的來說,美國父母對兒童所作的種種探索行為是持積極、肯定態度的。他們鼓勵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并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究,即使父母認為兒童的某一行為并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而是讓他們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予以糾正。而中國父母對兒童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們心中的“好孩子”的標準就是“聽話”,而把兒童自己所進行的“探索活動”視做“胡鬧”而加以制止。

這樣,中美兒童在童年時的活動數量和種類上就有較大的差異,特別是那種富有冒險性和探索性的活動,中國兒童往往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下與之“失之交臂”。

三、學校教育對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影響

學校教育是兒童培養的主要方式,不同的辦學思想和理念,必然培養出不同品質的“人才”,正所謂?木直中繩,róu@①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róu@①使之然也”(《勸學》)。下面我們將從教育理念和具體的課堂教學兩個方面對中美學校教育現狀進行比較。

(一)關于學校的教育理念

1.重視個性化和學生興趣的美國學校教育理念。

首先,美國學校的教學環境極為寬松,孩子們整天生活在輕松自在的氛圍中。特別是課堂教學,排位通常采用"U"型排位法,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課堂上學生可以自由地互相討論,也可以隨便走動,這里沒有死板的教條。課堂教學采用“師生互動提問”的方式進行。在師生的互相提問中,老師可以了解學生的進展情況,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學生則在這種提問中獲得能力的提高。此外,美國學校也十分重視學生的隱私,不公布成績,也不排名。這樣,美國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很少有壓力,便于他們個人天性的充分展開。其次,美國學校很重視學生的興趣和獨立發展。為了滿足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特長,美國學生一入校,便得到學校據學生不同情況安排的課程表。“初中和高中都實行學分制,選修課約占50%”(注:郭法奇:《論美國的個性教育》,(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1(4),138~142)。學生上課自我調節、自我控制,依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進行學習,自覺適應學校生活,掌握學習的主動。

2.重知識、輕能力、忽視創新的中國應試教育。

在升學壓力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的學校教育已經偏離了原來的軌道,我們的教育目標已經轉向了高考。高考在教育制度中處于核心地位,高考制度越來越“完善”,考試內容也更加豐富,學生的頭腦充滿了知識,已很難找到創新的“領地”。在學校制度方面,人為地將學校劃為“重點校”“一般校”“垃圾校”;又將學生分成優等生、中等生、差等生,這一切都在客觀上扼殺了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創造的積極性,漸漸地熄滅了他們的創造熱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應試教育也非智力教育,我國心理學家認為智力是指認識方面的各種能力,即觀察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記憶力的綜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維能力,而我國的應試教育恰恰忽視了人的智慧的開啟!

(二)關于課堂教學

1.重實踐、重創造的美國課堂教學形式。

在教學方面,美國學校注重啟發式教學,特別重視個性發展和自我表現,注重培養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而不偏重考試成績,鼓勵學生發展特長、愛好。在課堂上,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側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重視概念教學和應用,不要求死記硬背;課后作業一般很少且題目靈活,主要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培養思考習慣。無論是課上,還是作業中,如果學生表現出創造的思維或特殊的能力就會得到獎勵。

2.重知識、重灌輸的中國課堂教學形式。

在中國的學校里,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統一的教學內容,統一的課后作業,統一的考試及標準的答案。這一切將學生削尖去棱,塑造為一個個行動統一的應試“小專家”,創新一詞在他們身上顯得有些異端的色彩。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課堂的教學完全瞄向了應試。教師教的內容完全以“大綱”為依據,里面充滿了需要死記硬背知識模塊,苦澀而繁雜;教學模式大多采用“滿堂灌”“填鴨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味地灌輸、學生一味地死記硬背那些脫離社會實際、古板的知識,卻把創新思維和能力的訓練丟在一邊。有這樣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我國的醫學家訪美時,和美國的同行討論起為什么中國學生基礎扎實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美國同行回答說:“或許,知識的洪流麻木了他們的頭腦!”總之,美國學校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有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合格公民,而不以考高分為最好的學生,相異、相反,更注重學生特長的發揮。而我國學校教育的目標是為高校輸送更多的學生,所以強調的是知識的積累和應試能力的提高。

四、中美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因素比較的幾點啟示

在上述的比較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的社會文化、家庭觀念和學校教育中的確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內容,它們極大地制約著我國學生的創造能力的發展。下面便是筆者在綜合比較中美學生創造力發展差異的基礎上從社會文化、家庭觀念、特別是學校教育三個方面得到的關于我國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幾點啟示。

(一)來自社會文化方面的啟示

青少年創造力的培養需要社會、家庭、學校三方的協調努力。社會要為青少年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一種民主寬松、倡導個性發展的大環境;而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依附——社區也要積極為青少年的發展營造生動活潑的活動場所,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為青少年創造力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二)來自家庭觀念方面的啟示

正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漢書·賈誼傳》),家庭教育對兒童創造力發展的影響極為關鍵。首先,家長要破除傳統“家長制”的不良作風,提倡民主、平等的家庭氣氛。其次,家長要重視兒童創造力的發展,注意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積極探索的精神。此外,家長還要積極提高自身的素質,了解基本的教育和心理理論,同時在創造發展方面盡力為兒童提供榜樣的示范作用。

(三)來自學校教育方面的啟示

1.要培養青少年的創造力,我們首先要明確創新型人才應具有的能力特征:(1)善于觀察、思考,善于發現問題;(2)思維活動表現出發散性,也就是能從多個角度來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3)思維的靈活性,能從相同、相近、相異、相反諸般方式處理問題,宜正則正,宜反則反;(4)有獨到的見解,也就是對事物易形成新穎的觀念;(5)具有較高創新能力的人常伴隨較為鮮明的個性;(6)智商作為一個基礎條件,要求中等以上;(7)最后一點至關重要,就是要有明顯的創造意識、創造意愿、渴望創造,以創造為樂。

2.在認識了創新型人才特征的前提下我們認為培養創造能力需要這樣的知識:(1)創造能力的培養在課程知識方面要求邏輯上有必然的聯系,前后具有高度的連貫性,這樣的知識必然有利于邏輯思維和流暢觀念的形成;(2)這些知識應是以某主題為中心構成的結構性知識,而這個框架要靠精確的知識來填充,這無疑有助于創造思維的展開,保證思維結果的精確性;(3)尤為重要的是這種知識中應隱含疑問,啟發學生去思考,“以疑引疑”,將其被動思考轉化為習慣的主動思考,所以學習材料要善于“設疑”;(4)知識應廣博、多樣以形成學生廣闊的視野,眾所周知,思考的視角越寬,解答的途徑就越廣。當然,中小學學生的學習時間畢竟有限,如何廣、博呢?筆者認為以小專題的形式編制教材是個很好的嘗試,小專題精而多,旨在概括介紹,學生一旦對某一專題感興趣,完全可以求助圖書館或互聯網進一步深入學習,以滿足其好奇心,充實其求知心,開啟其創造心!(5)此外,課程知識材料中應穿插易于激發學生創新意愿的榜樣性材料,所謂“點將不如激將”。

3.配合課程知識的變化,教學亦應做出相應的改革:(1)筆者認為創造能力的培養關鍵之一是“創新意愿”的形成;關鍵之二就是“創新氛圍”的營造,所以具體到學校教學中,師生之間要形成平等的人際關系,真正的予孩子以“民主”,特別是“反駁”的權利;課堂教學中應給學生相對充分的時間,讓孩子提出自己的疑問,回答老師的提問,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留給孩子或師生的相互討論。(2)在提供平等、民主和時間的同時,要善于創設智力上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創造是一種復雜的思維探索過程,這種能力只有在不斷加深的“疑難”解決中方能得到鍛煉,它需要一種挑戰性。(3)在具體問題處理中要注意激發學生多方面的思維活動,使其智力活動呈現多樣性、豐富性,以使學生的各種“思維模式”得到充分的訓練,進而形成一種“思維習慣”。(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宜在課堂教學中加大師生共同“探討”的時間,但筆者認為“學生小組自由探討”的方法成效不大,實踐證明它要遠遠遜色于“師生共同討論”。在這一模式下,“個別學習”也就提到了相應重要的位置,以彌補知識量不足的弊端。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得出這樣概括的認識: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的協同努力,而在這三者中,最重要的、最有效的還是學校教育。而在創造力培養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創新意愿的形成”和“民主寬松氣氛”的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