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文練筆的誤區及策略

時間:2022-10-21 11:58:00

導語:隨文練筆的誤區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文練筆的誤區及策略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隨文練筆是伴隨著閱讀教學進程,引導學生巧妙利用有關閱讀內容進行的一種“短平快”的寫作訓練,它緊緊跟隨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相機進行寫作訓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以課文為寫作的突破口,及時地把寫作訓練有機地揉進閱讀教學,能進一步發揮課文的“典型”優勢,使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實現讀寫結合。這既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和創新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

由于隨文練筆好處較多,于是每堂課進行隨文練筆便成了一種時髦。許多教師不分清紅皂白,每堂課都設計隨文練筆,課堂練筆儼然成了課堂的一種形式、一種負擔,這種變了“味”的練筆值得我們重新審視。

一、本末倒置——閱讀課成了作文課

一位教師在《鳥的天堂》第二課時設計了這樣的隨文練筆:

師:同學們,“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那是多么熱鬧的場面啊,我們來欣賞欣賞。(師播放早晨大榕樹的熱鬧情景,生入情地欣賞。)

師:剛才你從錄像中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許多鳥兒在不停地飛,各種各樣的鳥兒都有。

生2:一只鳥正展翅從水面飛過,嘴里還叼著一尾魚呢!那架勢好像是在向別的鳥兒炫耀自己的戰果。

生3:……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那你能把剛才從圖片上看到的寫下來嗎?

生(不情愿地):能。(師巡回指導)

二十五分鐘后,師請學生讀自己的創作,這時下課的鈴聲響起。

[反思]這位教師前一部分引導得比較好,學生們也具有較濃的說的興趣,但是進行隨文練筆的時間太長了,完全將閱讀教學課變成了作文訓練課,這樣一來,不僅扭曲了閱讀教學的目的,而且長此以往,也會讓學生因繁而生厭。一堂課只有四十分鐘的時間,教師卻騰出了這么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隨文練筆,將隨文練筆當成了消耗課堂時間的一種無聊的模式,完全違反了隨文練筆的目的及意義。

[對策]作為對閱讀教學起推波助瀾作用的隨文練筆,教師要準確把握好火候,要適時,不能將閱讀課演變成作文課。同時,隨文練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過穿插于閱讀教學的趣味之中,以淡化小學生對“作文”的概念,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促進學生進行趣味仿寫或創新練習。所以,教師在設置隨文練筆時,一定要考慮到時間的緊湊性,并提出分層次的要求,讓每一位學生在練筆的同時,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無病呻吟——脫離文本為練而練

《自然之道》一文中曾寫道:“向導抱走幼龜不久,成群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一位老師在教這一部分的時候,設計了這樣的練筆:

同學們,那成群的幼龜是怎樣從巢口魚貫而出的?請拿出筆來寫一寫。

[反思]于永正老師說:“閱讀教學中寫的訓練,不應游離于課文之外,要使它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換言之,課文的理解是隨文練筆的基礎,同時,隨文練筆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本例中的隨文練筆是否已起到了以上所說的作用呢?這不能不令我們深思。

[對策]“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課堂練筆的關鍵在于結合文本找到恰當的練筆引爆點,以挖掘、延伸教材的“空白”為立足點,以著重引領學生體會文本語言的分寸感、和諧性、情味感、獨特感。所以,我們在組織學生進行隨文練筆時,一定要找準引爆點,否則只能做一些“無病呻吟”的徒勞之事。

三、拔苗助長——難度令人望而生畏

一位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了《七顆鉆石》后,布置了以下的隨文練筆作業:

寫一段話,用上以下的詞:焦渴、喜出望外。此外,讀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請寫一篇三百字左右的讀后感。

[反思]《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想象和感受,注意表現自己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對于剛剛起步練習作文的三年級小學生來說,第二個隨文練筆顯然具有一定的難度,如果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必將大打折扣。學生的練寫是建立在一定的興趣之上,反之就成了一種負擔,我們提倡隨文練筆的一條重要的途徑就是要減輕學生作文的負擔,可沒想到,這位教師的隨文練筆卻只能起到反作用。

[對策]教學完一篇課文,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試著讓學生寫寫讀后感,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寫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幫助。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隨文練筆具有不同的要求。教師在要求學生寫讀后感之前,應先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指導,如學了這篇課文,你讀懂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人或什么事?你能不能把你想到的內容與課文聯系起來,寫一篇讀后感?教師不應規定字數,作文的本身就是學生內心的有感而發,可長可短。所以,我們在進行隨文練筆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四、遍地開花——泛濫成災無精彩點

一位教師在執教《中彩那天》時設計了這樣的隨文練筆:

當商店的擴音器高聲叫著我父親的名字,表明這輛車已屬于我時,我想:________________。

我看見父親開著車從擁擠的人群中緩緩駛過。只是,他神情嚴肅,看不出中彩帶給他的喜悅,我想:________________。

我不明白父親為什么中了彩還不高興,悶悶不樂地回到家里,向母親訴說剛才的情形,說:________________。

父親拿起橡皮要擦掉“K”字時,想:________________。

細數這位教師課上隨文設計的練筆,加上續寫結尾(庫伯派人來將車開走后我們一家人的心情)及讀后感的練習,竟足足有十處。

[反思]“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該教師設計的這一課的隨文練筆便有了這一番味道。任何東西只有適量才是最美的,多了便會“泛濫成災”,起不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隨文練筆是為學生領會課文的內涵而設的,只有設在課文的精典處,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對策]進行高效的讀寫結合,必須選擇恰當的練習時機。教師在備課時,必須考慮尋找隨文練筆的有效落腳點,可引導學生練在文本空白點,練在拓展延伸點,練在語言訓練點,練在思辨爭議點,這樣才能真正起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五、放任自流——虎頭蛇尾空忙碌

公開課上,某教師引導學生學完了《鳥的天堂》一課,下課鈴已響,該教師馬上出示今天的隨文練筆作業:

為鳥的天堂寫一段廣告詞,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觀光旅游。

這本是一項非常有趣的作業,可惜教師將它放在了課外,后來,教師疏于對這次作業進行反饋交流,學生們都空忙碌一場。

[反思]現在的公開課,有許多的作業是教師用來作秀的,本課例也不例外。長此以往,學生也會漸漸懂得上公開課時布置的作業是無須認真完成的。既然布置了學生進行作業,就應給學生一個交流評議的空間。

[對策]評價對學生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我們在進行隨文練筆時一定不要疏忽了評議這一環節。其實評議的方式完全可以靈活一點,可在課堂上進行,也可在課后進行。同時我們把批改與講評的權利還給學生,在自改和互改等多種形式訓練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以便于學生“我手寫我心,我語表我情”,讓每個學生都有自由展示語言、表達感受的機會,從中體驗到樂趣。如可以讓自己欣賞,寫好后,讓自己的耳朵當小老師,輕輕地讀一讀自己的小練筆,給自己認為好的詞、句做上記號;也可以組織學生互賞互評,同學之間互相欣賞,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或者讓學生在班級的“學習園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我想學生一定會自得其樂的。

“大河不拒涓流”,作為隨文練筆,是學生對文本領悟后的豁然開朗,不管是只言片語,一點體會,一絲靈光,都是一次積累的過程。因為“隨筆”,讓學生有了自我的主張;因為“隨筆”,讓心聲有了吶喊的出口;因為“隨筆”,讓文字有了徜徉的舞臺。作為我們教師,應該精心設計隨文練筆,這樣才能真正發揮隨文練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