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3-16 02:32:30

導語:信息化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化教育管理論文

一、高校信息化建設促成教育與管理雙贏發展

信息技術的更新換代是難以預料的,覆蓋范圍、替換速度、處理能力都無法掌握,但其始終都是在追求更卓越的發展。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緊跟網絡發展進程,在明確教育建設目標的同時,也為其提高管理效率保駕護航。高校管理工作所涉及的主體部門較為復雜,工作信息傳遞的準確性與時效性更是硬性要求。尤其是高校教育管理覆蓋范圍廣、涉及人數多,學生、教師、行政人員及校外工作的對接,都對管理效率與管理成本的協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收支情況也決定了管理效率和效能的上升空間。高校信息化建設在重新整合高校各部門工作業務的基礎上,極大地提高了校園運行效率。例如高校新生入學,以往新生辦理入學手續煩瑣,涉及管理部門如教務處、后勤處、財務處等極為分散,給新生入學造成了一定困擾,但如今信息化建設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整個學習期間都處于信息化管理的便捷方式中。2013年新生入學季,北京科技大學2013級3000多名新生能夠在“迎新網”上完成“電子”報到,新生登錄“迎新網”后,填寫一張個人基本信息的電子表格,之后入校后的住宿條件、宿舍樓房間號、床鋪位置、圖書證號等就會準確地顯現出來。新生入校后,學校迎新人員只需掃描通知書上的條碼或刷學生的二代身份證即可瞬間完成身份的核驗。南開大學2013級4000多名研究生也可使用該校開發的“研究生新生服務網”完成報到手續。以往新生烈日下排隊辦手續的情況有所緩解,使新生及高校工作人員的壓力也大為減輕。但這只是高校信息化建設在管理工作方面的革新,教育方面也同樣在制造著驚喜。隨著實驗教學的大量投入使用,傳統實驗室已經日益無法滿足廣大師生的實驗需求及提高實驗創新能力,各大高?,F已陸續研發、使用網絡虛擬實驗室,以滿足各層次的實驗需求和目的。虛擬實驗室是一種基于Web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構建的開放式網絡化的虛擬實驗教學系統,是現有各種教學實驗室的數字化和虛擬化。虛擬實驗室由虛擬實驗臺、虛擬器材庫和開放式實驗室管理系統組成,可供學生自己動手配置、連接、調節和使用實驗儀器設備。教師利用虛擬器材庫中的器材可自由搭建任意合理的典型實驗或實驗案例。近年高校擴招,實驗室的使用率和實驗設備的耗損率都大幅提高,實驗室的供不應求也使學生的理論儲備與實踐操作產生了分化。高校虛擬實驗室的構建及時拓寬了實驗操作渠道,這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及學習主動性都產生了積極效果。學生只要在網絡上即可操作虛擬實驗仿真系統和教學系統,使實驗操作不再受時間空間限制,在虛擬實驗平臺達到高校實驗教學始終追求的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的目的。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帶來的技術革新,不斷提高著管理效率、工作效率、教學效率及高校核心競爭力,在切實給高校建設帶來裨益的同時,日積月累、急速遞增的數據量也給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提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數據積累給高校教育管理帶來了什么

信息時代,數據在碎片化信息充斥的信息環境中,給我們提供精準的指導性意見。但隨著高校非結構化數據的飛速更新,迫切需要數據積累,卻又難于數據挖掘。海量數據庫面臨解析難題,背后卻指示著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效率與質量的答案。上海大學的新生在大一階段沒有具體專業劃分,只是根據高考志愿填報的學科大類接受通識教育,大一結束后,每個人再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高考成績以及大一成績排位等填報具體的專業志愿,學校最后根據新生填報的志愿分流。2013年9月,上海大學2012級的4400多名學生完成了專業分流。在這次專業分流前,上海大學提供了往屆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以及來自用人市場各行業人才需求等信息,學生可根據往屆畢業生就業去向、簽約單位以及不同行業的用人需求等數據信息,選擇其大學期間所讀專業。據專業分流后的統計數據顯示,第一志愿滿足率達到59.3%,前三志愿滿足率達到85.7%,這兩個數字都大大高于傳統高校先填專業后錄取的志愿滿足率。新生中,前六志愿都未滿足繼續被調劑專業的學生比例低于5.5%,而在普通高校,調劑專業平均率為12%。同樣,經過2000年-2011年上海大學招收的春考生、秋考生及插班生的平均成績分析,2012年上海大學決定退出上海春季高考。無論是分門別類的數據組還是10年累計疊加的參考值,都顯示著這些數字背后龐大的數據量及繁雜的數據分析。用數據說話,就要有海量數據庫做支撐,而隨著時間流逝,這將是無法估計的數據量。數據積累、分析,對于高校招生、教育、管理、就業,甚至解決已經出現卻未顯現的問題,都是影響改革方向的決策之一。面對海量增長的非結構化數據,其數據格式多樣、數據存儲分散、數據總量大、增長速度快、數據分析難,卻是高校提升教育管理效率,引導教育管理改革的參考指標。但數據信息更新迅速,收集不及時、整理不完善、分類不明晰、歸納不科學、分析不專業的情形,又給高校數據整合提出無法一蹴而就的現實考驗。數據積累給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指引著方向,卻也設置著障礙。隨著數據量的倍速積累,高校信息化建設正在為這一難題尋找著解決方案。

三、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行走在云端

現今高校建設中面臨的一大挑戰便是學生、教師、行政人員在生活、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產生的數據資源保有量高速增長問題。隨著高校所涉學科的不斷擴充,數據資源所覆蓋的范圍也同期高速增長。各層級、院系、科室間的工作銜接所構成的管理工作網絡,同樣面臨著辦公高效、決策精準的問題。而現今在各領域不同程度縱深應用的云計算平臺,正是高校相區別于傳統技術模式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發展方向。云計算是由分布式計算、虛擬化、網絡存儲、負載均衡等新興的信息技術融合而成的技術集合,其大規模、高穩定性、虛擬化、高可擴展性、低使用成本等特點正是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所需的計算機應用模式。我國正計劃建設覆蓋全國、分布合理、開放開源的基礎云環境,支撐形成云基礎平臺、云資源平臺和云教育管理服務平臺的層級架構。到2015年,初步建成國家教育云基礎平臺,支持教育云資源平臺和管理服務平臺的有效部署與應用,可同時為IPv4和IPv6用戶提供教育基礎云服務。開放共享和數據挖掘是云計算之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應用。高校通過虛擬服務器將數據資源上傳至云平臺實現資源共享。高校各部門間的信息傳遞、全國高校共享優質資源、面向社會大眾開放的高校數字圖書館,都可以通過移動終端隨時隨地接收數據資源,優化高校資源的利用率。而作為管理層,高校亟須數據挖掘提供決策依據。如高校招生方式、選修課程設置、就業形勢分析等,通過云計算對大數據的提取、存儲、分析、發現等數據處理,形成顯性的、有價值的情報,結合實際情況一起形成科學的論證,為教育管理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提升事務處理、業務監管、動態監測、評估評價、決策分析等工作的整體效率。國家著力建設高校教育管理云服務平臺,是對基于云計算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模式帶來的積極效果的肯定?,F階段云服務模式教育平臺處于起步階段,將有更多未開發的應用領域及未知難題出現,例如海量數據存儲在云端,如何保障其數據安全,數據加密技術的應用升級是否能夠有效遏制惡意攻擊帶來的數據丟失及泄密。這將是更待深思解決的課題與方向。

作者:李亞翠單位: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