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民公平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4-18 11:07:35

導語:新居民公平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居民公平教育管理論文

一、桐鄉新居民子女教育發展現狀

自2000年以來,桐鄉市的務工人員開始呈現出逐年增多的態勢,伴隨此現象產生的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2001年桐鄉市出現了第一所由外來人員私自創辦的民工子弟學校。后因新居民學齡子女的不斷膨脹(自2004年到2007年四年間,桐鄉新居民子女入學人數由13173人增至21587人),此類學校快速發展,至2007年底,全市有民工子女學校14所(不含公辦的新民學校),其中市區6所,濮院鎮4所,石門、河山、大麻、崇福各1所。但是,民工子女學校林立,其教學質量及教學設施根本無標準可言,一些教舍甚至是危房,一些教師自身僅為初中畢業生。因此,為保證新居民子女接受與當地居民同等高質量的義務教育,從2009年開始,桐鄉市以全面實施“校安工程”為契機,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辦中小學接納為主”的原則,通過公辦學校就近吸納、新建公辦新居民子女學校和整治關停民辦新居民子女學校三大舉措,優化新居民子女就學環境,保障其同享優質教育的權利。在努力改善新居民子女就學條件的同時,桐鄉也在不斷規范辦學行為。2008年5月,市教育局出臺了《桐鄉市新居民子女學校星級評估方案(試行)》,從辦學條件、學校管理和教育效果三個方面對民辦新居民子女學校進行星級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新居民子女學校實施補助與獎勵。另外,從新居民服務管理和教育長遠發展出發,桐鄉市提出了進一步解決新居民子女教育問題的發展規劃,即堅持以公辦學校為主的方針,對新居民民子女學校進行優勝劣汰和資源整合,從而全面解決新居民子女就學和新居民子女教育質量問題,有效提升新居民整體素質,促進全民教育均衡發展。從長遠來看,作為桐鄉市的新居民第二代,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僅有利于桐鄉市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也有利于桐鄉市未來城市的和諧穩定。

二、當前新居民子女教育管理的困難與瓶頸

(一)教育資源的有限性與需求不斷膨脹之間的矛盾加劇

雖然桐鄉已經在逐步加大對新居民子女教育的財政投入,但是面對新居民的大量涌入,新居民子女數量的不斷增加,教育資源仍然十分有限。2012年16周歲以下新居民兒童數量為65879人,2013年達到了67924,增幅為3.10%。面對如此龐大的學齡期孩子的數量,政府不斷加大對新居民子女義務教育階段的投入,但全市接受義務教育的新居民子女人數只占了16周歲以下新居民兒童的38.48%,這意味著有近63%的適齡新居民兒童沒有在桐鄉接受義務教育。雖然桐鄉已先后投入1.18億、每年追加投入1億多來優化新居民子女就學環境,保障其同享優質教育的權利,但就目前情況來看,仍需有大量財政投入,政府教育負擔不斷加重。從教育資源方面來看,目前桐鄉在硬件設施以及教室上都顯不足。每年入學新生約有5000多,但達到學齡的子女有無法全部滿足其入學需求。而且在軟件上,師資難以保證,按照師生比例20:1來計算的話,桐鄉新居民子女教育需要兩千多教師,因此,目前在新居民學校的教師有約三分之一是臨時代課人員。而前來桐鄉務工的新居民多半有多個子女,要逐一解決他們的義務教育問題,不但擠占了桐鄉本地居民的教育資源,同時由于人數眾多,資源需求量過大,政府不堪重負。

(二)當前的戶籍制度阻滯教育公平的實現戶籍制度是我國社會分層體系最重要的內容,具體到國家教育財政補貼方面。在新居民及子女離開戶口所在地之后,其交納的教育統籌費用沒有根據新居民的就業流向在地區間劃轉,而新居民就業所在地的城市財政體制在義務教育支出中并沒有包含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經費,其教育的財政補貼仍由當地政府支配,而不是隨人的轉移而轉移。從人口流出地政府來講,入學人數是越少,其教學資金不減;但對于人口流入地(如桐鄉),政府則是不堪重負。而流入地政府如進行收費教育,則違反了《義務教育法》的規定,相應的管理人員必因此受到處罰。

(三)積分制準入門檻的設置加大了新居民子女就學困難

2013年6月,桐鄉市政府出臺了《桐鄉市新居民積分制管理暫行辦法》,《辦法》的目的是對新居民進行“提質控量”。《辦法》首先在新居民子女就學中采用,并試圖以控制新居民子女在本地就學的數量來達到減少本地新居民的數量。對300個新居民家庭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獨生子女的家庭只占19%,43%的家庭是兩個子女,31%的家庭是三個子女,因此,如果按照積分制管理的辦法施行,那么新居民中將有約80%的家庭的子女將無法在桐鄉享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力。

(四)教育考核導向與教育目標不符,影響了城市對新居民子女入學的接納

目前的教育考核機制是以升學率為導向的,地方的升學率直接與當地的教育考核績效掛鉤,因此,地方會努力追求高升學率。但是目前的現實是,新居民子女的成績普遍較差,據調查,去年新居民600名多報考普高的新居民子女,只有15人上線,入取率不到3%,與本地居民的普高上線率50%以上相距甚大。如果把新居民子女也納入考核成績的話,將影響到整個桐鄉的教育考核。因此地方上的多數學校不愿接納新居民就讀。同時對于異地高考,國家目前還未有相關的政策措施。而當前的各省市的中學教材不統一,高考內容不一,這也影響了新居民子女的高考,使義務教育的后續教育難以為繼。加上其他經濟、家庭教育、傳統觀念等等原因,新居民子女的學歷提高緩慢。由于教育考核對普高的偏向,真正能解決企業用工荒的職業技術教育卻逐漸的邊緣化。雖然桐鄉的職業學校的學生的就業率達到92%,但新居民子女卻鮮有問津。一邊是企業的用工荒,另一邊是就業難;一邊是要求提高文化素質、提高學歷,另一邊卻是對繼續教育的拒絕。這也是當前教育考核的導向所致。

三、接納與融入:新居民子女教育公平的選擇途徑

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在新居民管理中,諸如計生、就業、治安等許多現實問題與新居民的教育素質有關,所以,應立足長遠,本著公平正義原則,不斷提高和加強新居民子女教育。

(一)逐步建立平等的社會基本保障體系

養老、醫療等基本社會保障是新居民優生優育的關鍵,也是逐步改變傳統生育觀的根本。新居民的多生、超生,往往是出于對養老、疾病等的恐慌,而我們所說的傳統觀念,也是與此相關。就我們對新居民子女調查的情況來看,80%左右的新居民有超生的行為。同時,而另一則調查數據顯示了教育在新居民中的影響和作用不容樂觀,調查顯示:由于不符合在桐鄉本地就學,在子女回老家讀書時,新居民會回去照顧子女的不到3%,絕大部分父母仍會選擇留在桐鄉工作。在生存與教育的兩難選擇中,教育是被放在生存的背后的。而這些回鄉讀書的孩子在老家或是由老人看管,或是獨自生活,種種情況,令人擔憂。如此成長境況會對孩子心理及日后生活造成很大影響,甚至會成為社會無法解決的問題。而在桐鄉就學的新居民子女情況也是不容樂觀,在走訪中,許多新居民學校的班主任都談到:“帶新居民子女班累多了”,因為這些孩子基本都缺乏家庭教育,父母工作或是三班倒,或是上班時間遠遠超過8小時。平時連孩子的吃飯、洗臉、洗衣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都無法顧及,更談不上對子女的教育與溝通。孩子的行為品德在學校得到培養,但是一回到家里就故態復萌。而且許多孩子的父母學歷都是初中以下甚至是文盲,這些家庭一般都生有三個、四個孩子。根據對婦保院450份生育初胎調查的數據顯示:母親學歷在初中以下的初胎的平均年齡為21歲,最小的甚至15周歲就生育了孩子。可謂是學歷越低,家境越貧窮越多生孩子,結果是孩子多無法接受教育,導致更加貧窮。因此,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之圈,唯有提供更多、更平等的社會保障,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公共產品及公共服務,把新居民子女納入正常的教育體系,讓他們健康成長,提高素質,走出怪圈。

(二)統籌資源,在當前的戶籍制度下建立正當的教育銜接制度

教育財政是配置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和保證教育穩定與科學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一是建立財政轉移支付聯網,實現學籍劃撥。對于在父母工作地入學的新居民子女來說,其所在地的義務教育的財政經費可以通過網絡劃撥到入學所在地,同時學籍也應該一并劃入入學所在地,并做好學籍的無縫銜接。如此一來,既減輕了新居民子女入學所在地政府的財政負擔,又減輕了新居民子女因不斷轉學而帶來的心理負擔與課業壓力,還防止了新居民戶口所在地政府對教育經費的不合理利用,將極大的促進新居民子女入學所在地政府公平對待新子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二是對違反計劃生育者,一方面對于他們上繳的社會撫養費可以劃入到教育經費當中;另一方面,可以要求雇傭違反計劃生育者的用工單位支付一定的教育費用,這樣不但可以促使用工單位較少雇傭違反計劃生育的新居民,同時也能因此而迫使一部分新居民少生孩子,選擇不超生,不違法計劃生育。三是高考制度的銜接,讓更多的新居民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提升國民素質,推動社會發展。

(三)充分發揮積分制、網格化社會管理制度的積極作用

在積分管理中,以是否違反計劃生育為積分門檻,采用一票否決制。但這樣的措施由于會將大多數外來務工人員拒之門外,最后可能引起外來務工人員的不滿,而導致社會的不穩定。所以,應設“門檻”為減分,再適當提高父母的學歷分,這樣一樣有利于吸引高素質人才落戶桐鄉。要在分數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下最大可能滴滿足新居民子女的教育需要。同時,網格化管理是要保證新居民的居住、用工等社會秩序正常化,在網格化管理中應關注新居民的出生率,計劃生育問題等情況,以便于教育管理部門掌握情況,對當地教育作正常、適當的安排,更需要在新居民的流出地與流入地之間建立計劃生育聯網,兩地聯動,及時并確切掌握新居民的計劃生育情況,對新居民具體情況實施積極化管理。

(四)改革教育考核制度,加強職業技術教育

調研中發現,使管理部門十分頭疼的一個問題就是新居民子女在當地就學會影響本地的教育水平,最直接后果就是影響當地的升學率。要解決當前的就業難與用工荒問題,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注重職高教育。對300名初中在讀的新居民子女調查結果顯示,54%的學生表示在畢業以后想要進工廠工作。同時對一些公司的調研中我們還發現職高畢業生對新技術的掌握及動手能力甚至高于高學歷的學生。所以,職高教育還是很有市場的,潛力是巨大的,職高應該更多的做好宣傳,鼓勵學生進入職高就讀。而對于選擇就讀的學生,可以采取獎勵、委培,定向畢業分配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認同度和就業率,進而為相關企業培養更多的技術工人。

(五)加快經濟轉型,以企業需求引導新居民文化素質的提升

企業對于教育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粗放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往往對工人學歷要求不高,就會吸引大批學歷不高的外來務工人員但如果是高新企業,則對文化要就提高。以桐鄉著名的淺秋羊毛衫公司為例,在2003年淺秋公司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員工達80%,到2014年為35%左右,高中及職高學歷在2003年是8%,現在是14%左右,大專及本科層次的人員從2003年只有3名,而今占了30%的比列。淺秋公司的發展歷程說明,加快經濟轉型,能夠推動企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而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將不斷引導學歷高、素質高的外來務工人員來桐鄉落戶,進而將使新居民的人員素質水平不斷提高。因而,桐鄉應努力加快經濟轉型,發展未來行業,大力發展文化傳媒,現代農業,旅游開發等對高素質人才需求旺盛的產業,以引導新居民文化素質的提升。

四、結語

在桐鄉就學的新居民子女,有35%出生在桐鄉,有73%選擇了將來留在桐鄉工作,所以他們將是城市未來20年的生產主力軍和桐鄉對外的競爭力。對于這些未來生產主力軍的培養,要本著公平正義原則,立足腳下,放眼長遠,以有限的資源接納最大容量新居民子女就學,多方位提升新居民子女教育質量,最終的目的是新居民能平等和諧的融入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軌道,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作者:沈林潔單位:中共桐鄉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