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優化措施

時間:2022-12-21 03:13:18

導語: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優化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優化措施

摘要:在我國高等教育管理中,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流于形式,具體表現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對學生的管理不夠人性化,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人本理念嚴重缺失。樹立人本化管理理念,營造人文化管理環境,制定人性化管理制度,提升教師人文素養等,可以加強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培育和實施,優化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

關鍵詞:人本理念;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人文化;人性化;人文素養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已不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創建新的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以人為本的現代化管理理念被管理者喚醒,滲透到教育管理的各個環節,從而不斷促進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長遠發展。

一、踐行人本理念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需求

(一)高等教育的應有之義

高等教育是在基礎教育之上進行的教育,目的是使學生在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基礎上,系統化已有的知識理論,并獲得某個領域內更為前沿的知識,提升學生的思維和思想能力,使學生在個人素質能力、專業知識等方面獲得更多的提高,畢業后更好地投入到社會生產實踐中。高等教育是圍繞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而展開的一系列教學、管理、科研和服務,是基于學生的發展需要展開,因此,學生是高等教育的軸心,教育的最終成效需要通過學生來體現。此外,作為國家人才的集中機構和場所,高等教育聚集著各方面的專家人才,各種前沿理論也都需要通過高校傳遞出來。人本教育理念的實施首先需要通過高校實踐。學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要素,以學生為本是高等教育的應有之義。現實情況下,高等教育一切圍繞專業技能、高深知識的傳遞和應用,一切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的,忽略了以人為本、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將有礙于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只有在人本理念下發展高等教育,才能促進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

(二)高等教育的社會需求

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高等教育的成效會通過社會各個領域體現出來,高等教育的管理情況影響著人才的培養,而人才的培養狀況又關系著人才在社會環境中的適應和發展,因此,社會發展需求下高等教育必須要和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但是由于發展理念及認知等方面的偏差,國際上很多國家非常重視高深知識教育而忽視了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掌握前沿科技或是生活在前沿科技社會中的人,容易造成個性發展缺陷,導致人際關系冷漠、精神障礙等,甚至淪為“科技的奴隸”“智能機器人”,從而影響高等教育與人的和諧發展。眾多發達國家高等教育中人本管理失衡的教訓告訴我們,高等教育必須強調人本理念,養成學生的人本意識。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不僅有利于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人文素質。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現實需求

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滲透是由當前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狀況所決定的。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多數學校教育管理中存在人本意識缺失的嚴重問題,尤其在學生的管理方面和主體地位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具體而言,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管理不夠人性化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現代學生和以往學生在性格特征、理想追求、表現方式等方面有多種差異,追求個性發展、自主意識強烈、個性色彩鮮明是現代學生的基本特征。雖然現代學生和以往學生有著迥然不同的性格特點,但是這些變化并未在學生管理中得到更多體現,很多高校管理者把學生看作未完全獨立的個體,在制定各項管理制度上受傳統道德理念的影響,管理條款設定太多、內容陳舊、生搬硬套,沒有體現以人為本的根本理念,缺乏人性化管理。目前,一些學校教育管理的制度不夠完善,要想在人本理念下做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必須結合學生特點盡快完善各項管理制度,設計和學生實際相一致的管理制度〔1〕。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差異化的個性主體,高等教育的學校管理必須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對不同學生采取差異化的管理,才能使管理更加人性化。但是在現實高等教育中,大多數學校管理沒有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不能從學生的差異化實際出發,對學生要求多、命令多,讓學生產生了抵觸心理。教育管理手段的缺失使得學校管理難以使學生對學校建立信賴,難以和教師建構良好的師生關系,抑制了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性,沒有認識到人為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少,感情淡化生疏,關系緊張,直接影響了管理目標的達成。正如魏書生所說:“教育的對象是人,是學生,是有思想、有語言、有感情的學生。”人的本質屬性決定了教育管理不是物的管理,不能只強調秩序,只強調行為的統一,而必須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2.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

教師和學生分別是教學和學習兩個層面的主體,教育目標的達成需要兩個方面主體作用的共同發揮。但是在體制、觀念等因素的影響下,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大多數學生沒有感受到自身在教育中的主體影響。說明在學校的管理中,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管理主體邊緣化〔2〕。學生是學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因素,必須重視學生、尊重學生,張揚學生的個性。從當前多數學校的管理中可以看到,大多數學校都只是強調了學生要向學校所定的制度標準靠攏,而并沒有對學生的主體性在教育管理制度設計中進行特別強調,即便是某些方面有所涉及,也大多是僅僅限于口頭或書面上的表述,在實踐管理中,學生的主體性并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以人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學校教育、管理的基本思想。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的生命活力得到釋放,使其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

二、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優化

(一)樹立人本化的管理理念

樹立人本化的管理理念,應充分肯定人的主體性,對學生的主體地位、基本權利充分尊重,將學校教育管理的終極目標定位于人的發展基礎之上。其形式可以豐富多樣,如采取情感激勵、講評激勵、成就激勵、獲獎激勵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促進學生努力地實現自我價值。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是在制定有關規范時,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尊重師生的基本權利,一切制度、規定、安排都在平等的基礎之上。在教育管理活動中,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了解學生在生活上、學習上的實際需求,努力樹立起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生活為管理原則。在課程和專業的選擇上,不要限制學生的權利,要尊重學生的決定,真正讓學生自由選擇,實現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理念其實是指采取合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潛能。每個學生都是一個主體,都有特殊的自身內在價值,而人的本性就是自身內在價值實現的過程。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要真正激活人的內在價值,就能在管理體制中體現主體的功能,才能實現教育管理的終極目標。在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方面,一是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對學生的重要性進行全面認識;二是要強調教師在教育中的主體性,使教師能夠充分意識到自身在教學層面的主體意義,使教師在制度管理設計時有充分的發揮空間。當教師的主體性得到尊重時,主體意識會促使教師更多地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人性化管理〔3〕。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性,可以在教育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和獎罰制度等方面進行調整優化,通過制度方面的規范、考核方面的導向,教師的主體性可在教學管理中得到更多的體現。

(二)營造人文化的管理環境

“文化”是一個內涵相當豐富的范疇。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文化對人有教化作用,文化可以引導個體的思想發展,可以使個體對自我行為進行審視和反思,可以使個體在文化滋養中形成自我管理意識。制度是文化的一個層面,制度對個體的約束和規范作用,一方面是通過制度條款對個體進行行為約束;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制度中的文化熏陶,促使個體的行為轉變。因此,學校教育管理一方面要通過制度方面的人文化規定來實施;另一方面還需要創設人文化的管理環境,使學生在這種人文化環境中自覺管理自己的行為,最終用先進的思想營造人文化的管理環境,使學校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通過引領讓學校整個環境充滿活力,讓師生充滿激情地學習與工作,從而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通過思想理念、文化精神等引導,師生把夢想變為現實,實現學生、教師、環境融為一體。譬如,用校長的思想營造人文化管理環境,校長的教育觀、人本觀等,都會通過其干預管理行為反映到學生身上。如果校長的人本理念本身與社會及教育自身的發展不適應,學生的行為就會相對滯后,跟不上教育發展的需要。如果校長能夠高瞻遠矚,提出可持續發展的人本思想理念,那么師生就會不斷追求探索,不斷調整自己的人本思想理念,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開展好人本理念教研活動和課堂教學活動。通過文化環境的熏陶,可以逐漸形成學校特有的文化氛圍,這種思想經過眾多學生的不斷實踐,便會沉積成為學校特有的人文管理理念。人文環境需要校長有意識地去培養,把人本理念體現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中。營造人文化的教育環境,才能創建學習型的學生隊伍,塑造個性化的人才。學校要著眼于學生的主體發展,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引導他們不僅學會做人、做事,還要勇于拼搏、和諧發展,從而培養學生成為具有文化根基的現代人。只有這樣,學校的人文化環境和行為規范才能促進師生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

(三)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國還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學校存在著嚴重的功利主義傾向,人們對教育的認識還是從眼前功利角度出發,忽略了人本理念的培養,忽略了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學校對知識的培養也都體現在實用價值上,使學校出現重知識輕人文、重智力輕道德的現象,這與教書育人的功能大相徑庭。究其原因是由學校僵硬化的制度所造成的,因此,建立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管理制度需要學校教育管理者制定相關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建立人在教育中的主體性地位,使教育脫離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念。要想真正實現人性化管理,在制定人性化管理制度時應去除行政化管理的弊端,建立“民主管理、學生參與、黨委領導”的現代學校管理模式,實現學校由以前的支配型向現代的服務型轉變。要建立自由的人性化學校教育管理制度。“以吏為師”“學在官府”的傳統思想,使得學校的管理制度越來越像政府,學校的管理人員也越來越像官員,不按照人才成長、教育規律辦事,用行政的思維解決高等教育管理的問題。“行政化”使學校辦學的自主權缺失,嚴重地影響了學校功能的發揮和精神的傳承。因此,要使學校教育管理符合人性化的發展,就要去除官本位思想,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四)提升教師人文素養

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要把做人與育人統一起來,教師既要以自身的言行展現出知識和道德的統一,又要做到做人和育人相統一;既要以育人者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做人,又要以誠懇做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在其以育人者的標準要求自己時,便會關注自己的專業發展,關注自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示范作用,注重自身的言行自律,提高工作能力和人文精神素養。在其以做人的標準要求自己時,便會注重修身養性,最終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提升人文素養重在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塑造自身的人文素養。有了較高的人文素養,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地教書育人,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培養出全面過硬的高素質人才。在開展專業教育時要深挖人文精神。愛因斯坦曾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知識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為和諧發展的人。”在專業課教學中,教師應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專業知識對于人生的意義和社會價值。學校應在專業課程與教學中體現人文知識、專業知識的內容,揭示技術創新中的方法啟迪和精神品格。通過開展這樣的教學活動,久而久之,教師的人文素養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要加強人文教育,科學確立教育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素養和人格,提升人性和知識的相互統一,是教育的切入點。教育內容旨在提高教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學校的課程覆蓋廣泛,涉及多學科如歷史、哲學、藝術等領域,使教師既了解歷史與現實,又了解國情與世界,專業造詣與文藝修養同步提高,將人文知識內化為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內化的形成需要基礎鋪墊、需要營造環境、需要氛圍、需要激發,而這些又都需要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新模式支持,即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注入人本理念。學校在開展教師教育的過程中,應重視人文素質的教育,注重以人為本,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研究水平。同時,使職前教育與繼續教育一體化、系列化,實現教育的終身化。在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將學習與實踐緊密結合,把感悟內化為知識,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

作者:董青 單位:徐州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龔友德.論高等教育的本質〔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7,(6):6-10.

〔2〕孫娜.以人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的構建〔J〕.中國建材科技,2016,(1).

〔3〕鄧如陵.教師繼續教育專業化發展的新理念及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08,(1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