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科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探索
時間:2022-01-10 11:06:52
導語:預科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規范”與“規矩”
針對預科少數民族學生組織紀律意識淡漠、衛生意識弱、自控能力較差、行為習慣不好的現狀,抓好“兩個階段四個時期”,完成“三項任務”,講規矩規范學生行為。首先抓好軍訓和開學第一個月這兩個時期,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盡快適應新環境。入校伊始的軍訓是很好的“講規矩、立規矩”的時期,充分利用部隊軍事化管理的要求,將遵守各項規章制度與軍人的“服從”結合起來,曉之以理,在要求學生“怎么樣’的同時,講清楚“為什么”要這樣”,講清楚執行規章制度和他們的成長是什么關系,教師以愛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嚴格要求。第二個時期則是開學第一個月,這個月是對軍訓成果的鞏固,更是習慣養成很重要的“刻意、自然”階段,還需要刻意地提醒學生改變。因此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督促跟進,通過各項管理制度約束學生行為,使日常行為規范化、常態化,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第三個時期則是之后的預科一年時間,這一時期的重點是抓反復。這一階段也被稱為“習慣性的穩定期”,一旦跨入這個階段,就已經完成了自我改造,這個習慣已成為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之后,它會自然而然地不停為你“效勞”。但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這一時期反復性較多,尤其是在第二學期的開學第一個月。因此這一時期依舊是繼續強化鞏固,必要時對學生“繩之以法”,確保行為習慣的養成。規范學生行為一是學生管理的需要,二是學生個人成長的需要,“規矩”意識為其盡快適應社會融入崗位奠定基礎。
二、“群體”與“集體”
少數民族學生與廣大漢族學生同樣有著強烈的時代特點,但少數民族學生又表現出一些自身的特點,如具有較強的本民族認同感,自我民族意識較強;容易“抱團”;學習的主動性不足,自覺融入度不夠;班級管理、學生管理難度較大。針對這一現狀,以漢語學習為突破口,以活動為抓手,打破“小群體”培養“大集體”,激發自主學習的動力,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由于南疆少數民族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文環境及家庭教育等因素,大部分學生的漢語言應用能力較差,口語表達能力、與人溝通能力弱。外顯為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計劃不科學,學習自覺性差,上課不記筆記,思考問題不主動,課后完成作業不自覺等。因此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思維模式、加強學風建設是預科期間很重要的一項任務。首先澄清部分學生中的模糊認識,使學生明確語言的本質是社會溝通的工具,在使用和發展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同時,必須實現各民族之間的語言文字交流。雙語甚至多語問題,是當今世界各國各個民族面臨的普遍性問題。學習漢語,對個人、對少數民族本身的發展都是極為有益的。其次以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MHK)為終極評價目標,打破“在課堂中學漢語”的固有思維,創造課堂外語言環境。通過開展“民漢一幫一”、演講比賽、講故事比賽等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幫助學生認識新朋友、增長知識、了解專業、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幫助學生渡過學習關。
三、“民族”與“國家”
中華民族文化最突出的特點是多元一體性,各民族各地區既認同本民族或本地區的文化,也認同中華民族文化,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大趨勢,是現代化建設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實現共同富裕、共同發展的目標,這就必須使各民族各地區的觀念和意識現代化,形成共同的現代價值觀。為此預科一年通過民族團結教育、“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園滲透”專題教育、廣泛開展“反暴力、講法制、講秩序”系列活動,將教育管理與民族團結、校園文化活動結合起來,在活動中增強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信念意識;正確對待民族差異,加強學生之間理解溝通;通過“微言講”、文體藝術節等活動,秉承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相互欣賞的態度,用現代科學文化引領科學生活方式,踐行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少數民族學生預科階段是整個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教育的起點,無論是集中教育,還是分散教育,都必須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特點及成長規律認真進行。只有對他們進行正確引導、加強管理教育,使其完成角色轉變;消除對地域差別的困惑,消除對學校和專業的困惑,完成理想目標重樹;從而實現“三位一體”的少數民族學生培養建設目標:即把少數民族學生培養成為民族地區經濟繁榮的建設者和促進者,民族團結進步的倡導者和維護者,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多元一體,和諧世界”是我們的目標。
作者:何軍 單位:昌吉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校教育管理“社會化”路徑及對策
- 下一篇:大學教育管理體制中人性化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