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激勵在大學生教育管理中的運用

時間:2022-02-07 09:11:45

導語:情感激勵在大學生教育管理中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情感激勵在大學生教育管理中的運用

內容摘要:作為國內高校最為常見也最為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情感激勵已經成為了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最常使用的教學方法。這種教育方法在進行教育管理的時候能夠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激勵。在大學生教育的過程中,情感激勵最常見的教育手段包括需要激勵、認可激勵、關心激勵以及寬容激勵、榜樣激勵。本文主要對情感激勵的內涵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并基于此對該方法在大學生教育管理里的應用策略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情感激勵;大學生;教育管理

大學生活對于每一個學生都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個時期,學生會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個年紀的學生盡管具備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但是還是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指文化觀念上的影響,這也就對國內的大學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的高校教育管理者都需要利用更加科學的管理方法來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需要,而情感激勵就是其中最為常見的方法之一。

一、情感激勵的內涵

作為管理心理學最常見的概念之一,激勵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學者Berelson和Steiner則將其定義為“所有內心渴望得到的條件,希望、愿望都能夠對人產生激勵……它的本質就是一種內心狀態”。而學者Zedeck以及Blod則將其定義成,其本質是一種傾向,它能夠使人向某個目標努力。Atchinson則主張激勵實際上是一種直接影響,它能夠幫助人們產生方向感和活力,持久地向某一目標努力。因此,激勵實際上就是利用某種刺激,幫助人們產生強烈的動力,向某一目的而不斷努力和前進。激勵主要包括兩種,一是物質激勵,二是精神激勵。情感激勵的本質為精神激勵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常見的激勵手段。在教育管理的領域內,這種激勵實際上就是指教育管理者利用關心、理解、尊重、信任以及寬容等情緒去刺激學生學習,工作以及生活,用積極和熱情來進行努力。這里所說的情感激勵不僅指情感投入,還包括營造一定的情境,感化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情感的認同感以及接納別人的想法。這種激勵手段的主要實現手段就是教師關心學生,對學生進行愛護、保護以及尊重、信任,對他們做出的成績要及時進行肯定和鼓勵,對于他們的錯誤和不足要及時給予批評指正。教育管理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人際關系的營造,環境的建設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將其從被動的行為接受者變成主動的行為實踐者,進而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歸屬感和向心力,使其向學校的培養目標成長和進步,進而實現管理者的管理效能。

二、情感激勵在大學生管理中應用的必要性

(一)大學生的需求趨向于多元化。根據大學生當前需求情況以及相關特點的結構化研究,在當代大學生的日常需求里,最重要的4種需求是:對知識的需求,對尊嚴和自立精神的需求,對友誼的需要,對個人成就感的需求。而對大學生尊嚴與自立精神,友誼需求的滿足已經成為了情感激勵最重要的兩種方法。大部分的大學生是在青年時期,他們具備良好的自我意識以及獨立意識,有著較強的自尊心以及逆反心理。這就決定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的自尊進行保護,尊重他們的人格,不能按照成績來評價人品,也不能按照人品進行區別對待。此外,簡單的說教很難對大學生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管理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應該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學生,充分尊重他們,給予他們必要的關心和愛護,使他們感受到來自學校的溫暖和關愛,想學生所想,念學生所念,這樣的教育方式常常能夠產生非常有效的教育效果,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的效率,實現更好的教學成果。

(二)教育管理者能夠對學生本身的生活態度產生較強的暗示作用。在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內,不少心理學家都認為良好的態度是由良好的暗示所激發出來的,消極的態度則來自于消極的暗示。情感激勵實際上就是一種積極的暗示,它能夠幫助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狀態,激發他們努力學習的愿望,調動他們的內在潛力。一個成功的教育管理者不應該對學生說出類似于“你就是不行”“你就是錯的”的話,而應該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真正做到將心比心,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用自己的熱忱和經驗支持學生,引導學生,幫助他們在大學生活中獲得充分的成長。

(三)人性化管理已經成為了當前組織管理的關鍵。現代教育管理越來越重視管理過程中的人性化。事實證明,能夠在學生群體中真正受到學生的愛戴和尊重的教師往往是那些能夠在日常工作中充分調動情感進行教育的老師,他們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教育管理者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利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影響學生本身的情感和行為,使他們的思想變得越來越成熟和積極。在高校的日常教育實踐中,學生作為學校的主人,是學校教育成敗的關鍵。學校的日常教育管理應該將學生本身是否能夠成人、成才當作教學的關鍵。無數的歷史經驗證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地和學生進行思想溝通與交流,了解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動態,關心他們的點點滴滴,用理解的態度去對待他們的每一步,尊重他們的性格,給予他們更多的信任與贊賞。這樣的教育方式能夠幫助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思想狀態,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更加努力地面對學習生活。事實上,融入情感的管理已經成為了一種非常成熟、成功的管理觀念。此外,用感情來感動學生,激勵學生也已經成為了最為有效的激勵方法。情感激勵就像一項高回報率的投資,它能夠幫助教師利用感情投資收獲良好的教育效果,這也是成功的教育管理者應該具備的教育理念與方法。

三、情感激勵在大學生教育管理中的應用策略

(一)需要激勵。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曾對人的需求進行過劃分,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人類的需要主要被劃分為五個層次,自我實現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安全的需求以及生理的需求。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的生理需求以及安全需求基本上是能夠得到滿足的,但是另外三種需求就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滿足。社交需求實際上就是指人們希望建立起一定的友誼關系,希望通過這樣的關系獲得歸屬感,為某個特殊群體或者社會所接納。尊重需求實際上是指人們希望擁有自尊并為人們所尊重,他們希望能夠享有一定的名譽和聲望,在獲得一定的成績時能夠得到一定的認可。自我實現需要實際上就是人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人們希望能夠完成自己能力范圍內的工作,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以教育管理者的視角來看,他們需要了解大學生不同的需要。比如說大一的學生在剛剛入學的時候,很有可能對新的大學環境以及學習要求表現出一定的不適應。大二的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可能會出現一定的問題,他們缺少努力學習的動力。大三的學生開始面臨就業的壓力,對社會的了解比較有限。教育管理者只有對學生這些需要有充分的認識,才有可能創造出能夠幫助他們滿足需要的環境。而只有當教師們能夠主動、有效地對學生的需要進行引導時,他們才能真正激勵學生努力學習。

(二)認可激勵。教育管理者需要主動發掘學生身上所隱藏的各項潛力,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方式和渠道來幫助學生挖掘自己的潛能,利用活動的形式幫助他們找到成長的原動力。在社會行為管理理論的研究范圍里,工作成績實際上是由個人能力和激發程度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所以,成績的好壞不僅僅和學生本身的能力有關系,也和教師的激發程度有著密切的關聯。所以,教育管理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盡可能激發學生,雖然學生個人的能力不是無限的,但是通過激勵,他們也能增長自信,對自己的努力進行肯定,取得進步。美國的學者羅森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隨機選擇了三個小學班級,并隨機告訴教師幾個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學生的名單(實際上僅僅是隨機抽取的),通過八個月的學習,這些孩子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由此可見,教師對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先驗印象,他們認為這些孩子與眾不同,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給予其認可與贊賞。教師的態度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產生了較為直接的影響和作用。事實上,不僅僅是小學生需要教師的認可,大學生也同樣有這方面的需求。大學的教育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應該堅持多進行正面引導和激勵,也就是主動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和閃光點,滿足他們渴望得到贊賞的需求,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主動根據教師的要求去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這樣的態度養成實際上就是有效教育的關鍵,教師在整個教育環節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

(三)關心激勵。關心激勵的本質就是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給予學生更多真誠的關愛,主動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他們一起面對學習上的困難。大學的教育管理者應該多為學生辦實事,幫助他們解決那些令他們感到困擾的問題,減少他們的困擾和煩憂,進而幫助他們真正做到熱愛學校,信任老師。通過這樣的情況,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積極努力學習。事實上,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一味進行說教不僅不能激勵學生努力,反而會刺激學生的逆反情緒。正是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關懷才能夠激起學生的情感,比如學生的身體情況、生日等等。這些看起來瑣碎的小事更容易幫助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誠意,激起他們的努力情緒,更加積極面對學校生活。

四、結語

綜上所述,情感激勵的方法有非常多的種類,教育管理者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這個方法,發揮自己的作用和價值。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人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情感也是如此。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激勵的時候,應該根據時間、地點、學生個人特點等具體情況選擇有效的方法進行情感激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充分發揮出這一方法的價值與作用。

作者:田子蕊 單位: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陳婕.柔性管理理念下的大學生教育管理[J].文學教育,2016,5:196

[2]張慧.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在大學生教育管理問題中的應用研究[J].亞太教育,2015,12:169

[3]任巍.淺談當前“90”后大學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東方企業文化,2012,3:98

[4]江瑞芳.激勵機制在大學生教育管理中的應用[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8

[5]王冠波.阿Q“精神勝利法”的心理分析[j].大家,2012,1

[6]戴虹.試論心理學理論在高教管理中的運用[J].知識經濟,2013,4

[7]何文山.心理學理論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應用[J].管理觀察,2011,18

[8]申麗輝.社區成人教育的管理模式及方法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0,6

[9]桑寧霞.社區教育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10]張琪,李娟.基于實踐的社區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3,3

[11]孫莉莉.人文教育視角下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

[12]呂云玲,郭延東.堅持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方法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