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0 09:30:00
導語:語文課堂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們很少有人打算像夢游一樣度過教學生涯,但教學中的迷亂、矛盾與不一致性卻常使我們新教師如墜云端。在初執教的日子里,我的教學現實可作如此比喻:飛行員在雙眼被蒙住,失去無線電聯系的情況下,駕駛著大型飛機在湍流上方通過。由于害怕墜機,害怕別人說自己的教學夠不上專業水平,我便常常分析各種困境,經過一年的思考與實踐,漸漸摸索出一些富有個人特色的課堂教學方法。
一、匿名評論:從學生眼中認識自己
從學生眼中看自己總能了解一些事情。當我們發現學生在按我們的期望去行動時,我們會信心倍增;但當我們聽到學生向老師提出批評或特殊看法時,情緒上往往會有所不安。但我們必須要有勇氣去傾聽意見,這有助于我們對教學做出更好的響應。沒有對學生學習體驗的了解和重視,我們就很難組織民主化課堂,很難做好教學工作。為了讓學生感到安全,并且讓自己得到中肯的批評,在學生完全信任我之前,我邀請他們對我的行動提出匿名評論,并且公開討論這些評論,讓學生相信其體驗的價值,并且讓我提防那些由我自己的行為所導致的問題和本來可以避免的錯誤。由此我很快就發現學生對課堂氣氛、效果的真實反映----“死氣沉沉”、“悶”。于是我進行了比較深刻的批判性反思活動。我想起了魏書生在《論語文教學的民主化》一文中的一些話,“十年來,我上過四百多節公開課,其中有的課上得一塌糊涂,事后查找原因,重要的一條就是看的參考資料太多,考慮多方面婆婆的意見太多,以致進行教學設計時,忘記了學生的實際,而去適應各類教參及婆婆們的需要,結果課堂上昏昏欲睡,死氣沉沉,自己越講越不是滋味。”而我所犯的毛病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到底怎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打破僵局,煥發勃勃生機呢?我跟學生進行了商量。有學生說要多開玩笑,多講故事,而有些則認為教師不能抹殺其授課的個性而只停留于表面,更重要的是能夠引領他們進行比較深刻的認知活動。更有學生指出,教師應將時間交給他們,讓其組織討論,等等。我對學生的意見進行了歸納與思考,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只有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實行教學主體的轉變,由講堂變為學堂,講授變為啟發,“專制”變為民主,一言變為群言,注重外部刺激轉為激勵內部動機,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課堂教學狀況,而單純倚仗各類教參的備課,把學生納入固定軌道的授課,只能把師生都逼入“死胡同”。我的心一下子明亮了。但當我站在講臺上,又一次環視在座的學生時,新的擔憂又產生了:這些入學成績排在全級400名之后的學生是否具備主體性學習的可能性呢?孫春成在《語文課堂立體教學模式》一書中指出,一個人進入中學時,“已具備了自發地推導某種法則的分析能力,能成功地完成具有實際意義的課題。同時,他開始有了懷疑,開始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去分析世界,表現出一種要自己去認識事物的強烈欲望,并竭力地要顯示出自己的存在。”既然如此,我們做教師的就要尊重,愛護,并善于去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狀況去實現我們的教學目的。于是,我開始了教學上的嘗試----
二、課堂討論:學生也能當老師
討論式的教學方式信息交流量最多,效益最高,它較傳統的注入式、問答式更能體現學生主體性學習的需求,但它也比前兩者難駕馭得多。
當我還是一個學生時,我對課堂上突如其來的討論總是心存恐懼,在發表看法時還會手足無措。但一位教“教育學”的教授改變了我,他的課很特別,他定了十個研究專題,把全班(50個學生)分成8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取一個專題進行研究、講授、寫論文,而他只講兩個專題,我被選為我們小組的組長,在長達一個月的準備時間里,我們搜集資料,討論,確定上課形式,試教,不明白的時候就向教授請教。這些活動大大增強了我們尋找、篩選信息的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的能力。當我代表我們組授課,站在眾人面前盡情發揮的時候,我簡直就無法相信這就是那個曾經拘謹得說不出話來的女孩,我感謝這位教授,是他充滿智慧與創意地激發了我(還有其他同學)的潛能,使我在另一個角度認識了自己。這一經歷使我想到學生也有可能與我一樣不喜歡那種讓他們感到害怕、尷尬的即席討論,如果我真的想去幫助學生學習,就必須考慮他們學習的障礙和焦慮,給他們充分的準備時間,不求全責備,讓他們精神放松,感到安全,在這種情況下組織討論,互相交流,才會收到討論式教學方法應有的效果。
蘇聯學者雅各得欽說過,“重要的是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感到沒有思想負擔,大膽地、無拘束地討論問題,論證自己的觀點,學會證明和反駁。”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樹立“教學相長”的思想和“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念,不能自以為是,不懂裝懂,扼殺異見。在這么一種情況下,學生才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對《伶官傳序》一文展開討論時,有位學生認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提法是不恰當的。這個學生平日紀律散慢,成績落后,況且這一句話又是千古名言,我差點要叫他坐下,置之不理了,但還是問了句,“為什么?”他便論證起自己的觀點來。,他舉了牛頓、陳景潤等科學家為攻克科學難題廢寢忘食的例子,然后說:“如果你所溺愛的是真理、科學、健康有益的事情,那你就不會玩物喪志了,因此問題不在于‘溺’,而在于你是什么人,‘溺’什么。”聽完他的論證,我帶頭鼓起掌來,贊揚了他獨立思考的精神。從此以后,我在課堂上常聽到他踴躍的發言。由此可見,教師不戴有色眼鏡,耐心地聽取學生的意見,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設民主化課堂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
除了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準備時間,具有民主精神以外,教師還要在論題的選擇上多下功夫。在這方面,教師要有善于發現的眼光和勤于積累的習慣。有一次,我在《師道》上看到這么一道思考題,“某天,地下道塌方了,你們全班同學及一名帶隊老師均被困在里面,你們的糧食非常短缺,只有一瓶礦泉水和三個面包,面對這種情況,你會怎樣做,怎樣處理這些糧食和水?”我發現這道題很有討論價值,便在作文課上把它引出來。果然,一顆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有把糧食留給自己的,也有選擇放棄自身利益,把糧食獻給老師或體弱病殘者的,也有同學認為最恰當的做法是讓強者(能夠尋找生路的人)居之,……答案五花八門,但能夠說出個所以然的學生卻不多,于是我靈機一動,要他們課后寫一篇文章論證自己的主張。當我翻開他們的作文本來看時,真是驚喜不斷,有位學生平時三言兩語,這次卻寫了上千字,他主張把糧食獎給唱歌最好聽的人,因為人在困境前面感情十分脆弱,而美妙的歌聲能喚起人們的斗志。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在作文評講課上,有學生對此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位同學的想法不夠現實,其理由是:在困厄當中,人性的弱點會暴露無遺,人人都想得到糧食,都會說自己唱歌是最好聽的,這很容易引起混亂。于是,有同學趁機提議,把糧食當作獎品,要大家展開競賽,贏了的人獲得糧食并要幫助眾人逃出生天,這既能轉移眾人的注意力,又能早點擺脫困境,同時,他還談到了企業管理的策略問題……由于在寫作時已經有過深思熟慮,這次討論的效果非常好,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而我不但與學生的心靈會面,加深了對學生的了解,還增強了教學自信心。由此可見,好的論題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他們的思維潛能,同時能更好地影響、啟發教師,實現語文教學的再創造。
好的論題固然重要,討論的形式也同樣需要講究。如果每次討論都教師布置題目----學生思考、討論的話,就很難再激發學生的熱情。因此,形式的創新有時候也顯得很必要。我在這方面也有過嘗試。有一次,我以立志為主題,以拍賣會的形式組織了一節口語課。我把人生的15項人生追求寫到黑板上,象征性地發給學生1000塊錢,以此代表其一生的精力和時間,并讓學生拿手中的“錢”去競逐其看中的人生目標。整個“拍賣會”現場笑聲陣陣,因為在每一項追求成交時,我都會叫競價成功的學生談話,他們的奇思妙語常常使同學們發出會心的微笑。當某一項追求被爭得不可開交時,我就叫這些學生進行闡述與辯論,然后再討論并確定花落誰家,課后有位學生在周記本中寫道,“這是這個星期里最有意思的一節課,我個性懦弱,常被人稱為‘膽小鬼’,因此,我愿意竭盡余生去追求‘百折不撓的真誠與直言不諱的勇敢’想不到卻有那么多的競爭者,但我勝利了,我拿出了1000塊錢,向老師和同學們表明了我的決心,在爭取與辯論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正開始走向堅強。----這節課好象就是為我而設的。”看到這樣的反饋性評論,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語文課的育人功能,并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孫春成老師說過“在教材,教師和學生三者構成的教學全過程中,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后,課堂教學的中心也就明確了。這時教師不再具有絕對的權威,不再扮演一個‘布道者’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的面貌出現在學生中間:組織教學過程,指導學習方法,討論疑難問題,提供有關知識。他不僅是走下講臺,甚至可以把這塊‘圣地’也交給學生。”在實踐中,我的確曾經讓幾個學生走上了講臺。《我與地壇》一文記載了作者史鐵生對生命、母愛的感悟,其主題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而當時母親節剛過不久,不少學生都寫了有關親情的文章,我讓同學們交換批改文章。再挑出兩位學生根據這些文章和《我與地壇》的內在聯系組織一場討論。這兩位學生認真研究課文,積極分享同學們的感受;其他同學也愿意坦誠相見,一節討論會被開展得有聲有色。看著這群可愛的學生,我不禁有所感嘆,他們雖然基礎薄弱,成績不好,但他們有潛力,有主見,就象一堆火藥,就等著老師去點燃,從而釋放能量,老師要敢于放手,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富有個性、積極向上的學生;老師要敢于嘗試,只有這樣,才能挑戰教學中的新領域獲得新知,培養出同樣敢于嘗試的學生。
三、課堂小競賽:在合作與競爭中前進
在教第六單元古文時,我在課堂上采取了知識競賽的方式。具體方法是這樣的:把全班分成4個小組,又把預習、講課、復習各個環節中的思考題作為競賽題目,根據其難度確定其分值,各組派出學生或必答或搶答,累積分數,高者為勝。本來枯燥沉悶的古文課由于引入了競爭頓時有了起色。但我漸漸地發現,回答問題的學生來來去去都是那些,還有部分學生無動于衷。為了激勵這兩部分的學生,我分別推出“敢于貢獻獎”及“敢于嘗試獎”,我對那些內向而又不愿動腦筋的學生說,如果你們敢起來回答問題且答對的話,我便給你們所在的組額外加分。為了競逐高分,各組的組長都極力鼓勵這些學生動腦筋回答問題,果然不出所料,參與者的數量大大增加,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強。在講《登泰山記》一文之前,我吩咐學生說,如果能夠搜集到課文以外描寫日出或日落的文段并能在第二天的課堂上朗讀出來的話,可得20分。對此,學生反應非常積極,各個小組長帶領其組員在網上、圖書館里尋找相關文章,并選出代表負責朗讀,結果,我只好給每組都加上20分。
由于是競賽,學生的好勝心又強,他們不會輕易服輸,學習起來也較一般時候來得認真。有一次我讓他們聽《五人墓碑記》的錄音,聽罷,我立刻在黑板上寫出該課生字詞,讓每個組派出代表給這些字詞注音。有一個組的同學負責注“丁卯”的“卯”的讀音,他寫上“mǒu”,跟錄音所讀的一樣。我正要判他正確,卻有好幾位同學拿出字典查起來,并向我指出該字應讀“mǎo”,我接過字典一看,果然如此。于是,我當即表揚了這些學生,并給他們的組加上5分。大家都很高興。
課堂小競賽使學生腦細胞的活動加快,神經緊張,因而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記憶力都處在最佳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習,其效率肯定要比其它狀態下的高得多。但教師在采取這種形式組織課堂時要注意設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題目,讓他們能“跳起來摘蘋果”;此外,還要善于利用課堂“小插曲”,以此去鼓勵、引導學生在競爭與合作中學習。
一年的勞動,一年的探索,我慢慢積累了一些經驗,也漸漸地領悟到教學相長所帶來的無窮樂趣。我認為一個教師只要以本心工作,善于批判性反思,不斷追求自我實現,就會有所進步。
- 上一篇:科技局科學發展觀意見
- 下一篇:農村技術承包工作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