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科學發展觀意見

時間:2022-05-20 09:30:00

導語:科技局科學發展觀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局科學發展觀意見

“*”是我省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的重要時期,是深化經濟結構調整、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的關鍵階段。深入實施科教興晉和人才強省戰略,進一步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支撐和引領作用,是區域科技發展的重要戰略基點。“*”期間我省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新型工業化和特色城鎮化進程,堅持鼓勵先進和限制落后兩類政策并重,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發展加強薄弱產業,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協調推進城鄉結構、區域結構、所有制結構和就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建設國家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構建充滿活力、富裕文明、和諧穩定、山川秀美的新*。

圍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戰略部署,本《指南》針對我省四個傳統支柱產業(煤炭、焦炭、電力、冶金)、四個新的支柱產業(煤化工、材料、裝備制造、旅游)和“四個新興產業”(高新技術、文化、農產品加工和現代物流商貿服務)發展的現狀,著眼于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圍繞增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科技進步的原則,確定了我省“*”期間十二個相關產業的科技發展方向及重點領域,旨在通過相關科技項目的實施,為我省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

一、煤炭產業

(一)綜述

“*”期間我省煤炭行業大力關閉小煤礦,推進采煤方法改革,發展高產高效礦井,提高煤炭洗選率,有效整合煤炭資源,有效提高了經濟效益。到“*”末,全省煤礦單井規模由“九五”時期的3萬噸大幅提高到15萬噸。在一半以上的礦井實行了采煤方法改革,使全省煤炭資源回采率由“九五”時期的30.8%提高到48.0%,每采1噸煤耗用的煤炭資源減少1.2噸,全省因此一年即節約煤炭資源6.5億噸,煤炭洗選率由36.0%提高到58.0%,煤炭行業百萬噸死亡人數由1.85人下降為0.902人,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2.1%,20*年我省煤炭實現銷售收入1670億元,比上年增長25.2%。目前我省大型煤炭企業已成功應用綜放技術、大采高綜采關鍵技術、錨式支護技術、高產高效礦井開采技術等高水平的重大關鍵技術,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科技貢獻率達到40%,有力地推動了我省的經濟發展。

但是,我省雖然煤炭產量大,就總體而言,生產效率仍然偏低,成本較高,市場競爭力明顯不足。生產礦井在生產能力、機械化水平、安全程度、技術基礎等方面差異較大,發展極不均衡。我省煤炭行業目前面臨的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突出表現在提高資源回收率及資源綜合利用、安全生產以及提高企業的機械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等三個方面。因此,“*”期間以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企業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提升企業的總體技術水平是我們抓住機遇、應對市場挑戰的唯一出路。具體布局為大企業大集團以提高企業效率為根本出發點,中小企業重點提高企業的機械化水平和回采率,同時抓好整個煤炭產業的安全投入和安全管理。

(二)主要扶持方向

“*”期間,我省將以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安全生產、信息化改造為主要方向,支持煤炭潔凈生產技術及裝備、煤炭高效安全生產技術及裝備、煤炭綠色生產技術、煤炭深加工和資源綜合利用,洗中煤、煤矸石發電及其他利用的研究開發,伴生礦物、礦井水和煤層氣的開發利用,煤炭氣化、煤炭液化等方向及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支持企業技術創新。

1.煤、電、熱、化多聯產技術;

2.煤炭高效集約開采裝備與工藝技術、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

3.礦井瓦斯監測預警和安全生產技術;

4.先進的煤炭洗選裝置、煤炭產品綜合加工利用技術、型煤加工與利用設備等;

5.以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為目標的綜合技術;

6.煤層氣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7.礦山修復及環境治理;

8.煤矸石綜合利用技術。

二、焦炭產業

(一)綜述

*是全國最大的焦炭生產基地,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焦炭出口基地。“*”時期,全省對焦炭行業實施了專項清理整頓,累計取締土焦1萬余坑次,淘汰改良焦生產企業1241家,關閉炭化室在2.5米以下的小機焦生產企業近60家,削減高污染焦炭生產能力3000多萬噸。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機焦比重由“九五”時期的52.0%提高到“*”末的95.0%,炭化室高度4.3米以上的大機焦(含3.2米及以上搗固焦和清潔型焦炭)比重由15%提高到75%,年產量20萬噸以上企業的產量占規模以上企業焦炭總產量的比重達到72%。20*年全省焦炭實現銷售收入724.5億元,比上年增長22.6%。涌現出一批符合國際焦炭發展趨勢的清潔型熱回收機焦企業。新上了一批煤焦油綜合加工和焦爐煤氣制甲醇項目,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結束了*“有焦無化"的歷史。

*焦炭生產量大,焦化企業分布廣,多年以來,由于煉焦化產回收設施不健全,造成資源綜合利用程度低。目前全省焦炭行業的煤焦油回收率僅有60%,年損失煤焦油約100萬噸。在機械煉焦生產中,大約有45%~50%左右的焦爐煤氣可作為優質的能源外供,作為還原氣和合成氣的原料,但目前大量的焦爐煤氣得不到有效利用,全省焦炭行業焦爐煤氣回收利用率僅33%,損失高熱值焦爐煤氣80億立方米。同時,焦炭行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負荷大,對大氣和水的污染負荷占到全省污染總負荷的30%和40%。未來幾年,我省焦化產業發展需要克服的關鍵技術問題集中在控制環境污染、焦爐氣資源綜合利用以及延伸產業鏈等三個方面。

(二)主要扶持方向

“*”期間,我省將支持研究開發高效節能和低污染的先進焦化工藝、技術、設備,延伸焦化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鼓勵對煤焦油進行精加工;鼓勵利用粗苯生產環乙酮乙二酸、苯胺、丁二醇等化產品;鼓勵焦化企業利用焦爐剩余煤氣生產甲醇、二甲醚等化產品;鼓勵焦化企業使用先進的焦爐配套機械設備、煤氣凈化及廢水處理工藝和設備;鼓勵在化學產品回收環節,推進焦化副產品回收和綜合利用,提高煤焦油加工利用水平,實現焦油、粗苯、焦爐剩余煤氣完全回收利用,同時要大力開展污染防治重點應用技術的研究,鼓勵焦化企業采用干煤焦等新工藝提高焦炭強度和節能效果。

1.高效、節能、清潔的焦爐煤氣凈化及加工技術;

2.有效提高焦爐煤氣回收利用率技術;

3.煉焦污染物逸散控制技術;

4.焦化廢水凈化回收技術;

5.清潔型熱回收煉焦技術;

6.焦化生產及污染控制技術;

7.焦化延伸產品;

8.焦爐氣利用技術以及其他節能、節水技術,其中重點在于廢水凈化、廢氣脫硫、消煙除塵。三、冶金產業

(一)綜述

20*年,我省冶金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577.5億元,比上年增長30.3%。“*”時期是*省冶金工業發展最快的時期,主要表現在5個方面:第一,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工藝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第二,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在冶金行業中,有6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約占全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的10%,分布在鋼鐵、鋁、鎂、銅等領域,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第三,產業布局趨向合理,生產的集中度有所改善。第四,節能降耗、資源綜合利用成效明顯。第五,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效果。

但是,我省冶金工業目前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冶金工業的迅速發展,特別是生鐵普鋼的無序擴張,對我省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目前,冶金工業是全省10大行業中,污染物排放總量排在煤焦和電力之后的第三大行業。二是產品結構初級化,市場競爭能力不足。我省冶金工業除不銹鋼、硅鋼等少數幾個優質品種外,相當大一部分是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小、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的初級產品,深加工程度不足。

(二)主要扶持方向

“*”期間,我省冶金工業要以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延伸加工為主攻方向,支持重大裝備與工藝技術升級和深加工產品技術開發。主要扶持以下內容:

1.大型、連續、緊湊、節能、清潔冶鑄裝備及工藝新技術;

2.不銹鋼、合金鋼、優質鋼生產裝備和工藝新技術;

3.氧化鋁、電解鋁生產裝備和工藝新技術;

4.鋁鎂合金開發新技術、鋁材深度加工新技術;

5.鋼鐵工業污染物或廢棄物的再資源化、再能源化及社會大宗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技術。

四、電力產業

(一)綜述

“*”時期我省電力行業緊緊圍繞電網的安全穩定、節能降耗、保護和改善環境,不斷進行科技創新,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到“*”末,全省裝機容量達到2303萬千瓦,其中,有600多萬千瓦采用了大容量、高參數的現代化發電機組和空冷節水新技術,并配套安裝先進、高效的除塵脫硫設施,脫硫率達到95%以上,節水效率達到75%以上,每年可節水1億立方米,相當于全省工業用水量的7%,減排二氧化硫24萬噸,相當于全省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20%。改造了一批10萬千瓦以下的小電廠,發展了一批資源綜合利用電廠,有效促進了資源節約和污染治理。到“*”期末,全省30萬千瓦以上大機組比重達到50%以上,火力發電廠供電煤耗降到387克/千瓦時,比“九五”時期下降27克/千瓦時。20*年全省實現銷售收入597.1億元,比上年增長21%。經過多年的努力,對引進的20萬、35萬、50萬千瓦機組設備和技術進行消化、吸收、改造和提高取得明顯成效,采用空冷技術和設備,為我國北方缺水地區發展火力發電廠開辟了節水途徑,電子計算機在電網調度和管理上的應用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我省電力工業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電站結構不合理,10萬千瓦以下小火電機組比例較大,比耗高,環保設施不完善;500kV網架薄弱,存在落不下、送不出的問題;220kV電網容載比偏低,結構性矛盾突出;110kV及以下電網供電能力不足,互供能力不強;老舊設備大量存在,運行維護壓力巨大;環境污染和節約能源問題。

(二)主要扶持方向

“*”期間,要充分利用我省的煤炭資源優勢,以發展火電為主,在能源基地積極開發和建設大容量、高參數的大型坑口電廠,優先選取用煤矸石、中煤為燃料;充分利用有限的水利資源,有規劃、有節制的開發黃河干流的常規水電;積極開發煤層氣、風能、生物能、太陽能、沼氣等新能源發電項目,要突出發展循環經濟,優先采用回用廢物量大、環境污染少、可循環利用的先進工藝和技術,應積極發展空冷機組,減少用水量,逐步向“新型能源、工業基地”發展轉變。

1.風能發電技術及裝備;

2.煤層氣發電技術及裝備;

3.IGCC發電技術及裝備;

4.大容量遠距離直流輸電技術和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與裝備;

5.間歇式電源并網及輸配技術;

6.電能質量監測與控制技術;

7.大規模互聯電網的安全保障技術;

8.電網調度自動化技術;

9.高效安全配電與供電管理信息系統;

10.*電網接入特高壓電網的運行協調及控制方式、對下一級電網短路電流要求和電壓控制要求;

11.電網災害防治及治理技術;

12.輸變電設備實行狀態檢修關鍵技術;

13.開發大型風力發電設備關鍵技術;

14.風能資源密集區建設技術與裝備;

15.不同濃度瓦斯發電技術及低濃度瓦斯專用發電技術。

五、煤化工產業

(一)綜述

煤化工是我省依托資源和能源工業發展的優勢產業,具有較大的產業集聚,企業多,產業方向全,技術基礎好,研究力量雄厚,具有較強的開發實力。已形成煤氣化、液化、碳化、烴類化工、精細化工、化肥、專用化學品及發電、發動機燃料等二次清潔能源的能源化工生產體系。煤化工由于煤的特性造成加工過程長、投資大、污染重等問題,更適宜采用新技術,實施大型化。但是,*省煤化工產業的發展主體仍局限于傳統領域,企業規模小,技術裝備水平較差,煤加工轉化技術還比較落后。未來幾年,我省煤化工產業需要加快產品、工藝、技術、設備的技術進步,提高技術含量,增加附加值高的產品在煤化工中的比重,加速發展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領域,大幅度地降低對環境的污染。通過鏈式開發,實現原料、產品互聯、能量統籌利用,提高技術密集度和附加值,建立多聯產能源化工系統。

(二)主要扶持方向

“*”將重點研究解決作為城市煤氣、發電、化工原料的共性技術,尤其是解決發電關鍵技術,為產業化奠定堅實基礎。重點支持焦爐煤氣發電技術項目和煤基多聯產系統關鍵技術項目。開展對焦爐煤氣和CO2高溫炭催化共重整特性研究以及與之匹配的脫硫凈化技術基礎研究,開發焦、焦油、合成氣聯產新工藝。通過關鍵技術攻關,將大量排空的焦爐煤氣用于發電和制甲醇,用二到三年時間使焦爐煤氣全部得到綜合利用。完成環保型焦化苯精制新工藝與順酐生產工藝的組合試驗。開展連續焦化基礎和連續封閉式三段焦化新技術研究,開發炭催化焦爐煤氣CH4和CO2重整制合成氣技術、漿態床催化劑新型液相合成技術、高溫焦炭顯熱發電和污染物控制技術,以及綜合上述焦化技術與合成氣技術的多聯產系統集成體系。

1.煤基合成油技術

(1)煤基合成油示范廠方案的優化和系統集成;

(2)漿態床合成反應器大規模化設計技術;

(3)合成油相關配套技術。

2.耐硫合成低碳混合醇醚技術

(1)耐硫合成催化劑及其催化劑顆粒與反應器的優化設計;

(2)催化劑制備的規模生產關鍵技術;

(3)耐硫合成低碳混合醇工藝技術方案的優化和系統集成。

3.先進煤氣化及相關配套技術

(1)加壓煤氣化過程中的流動和反應模擬優化技術;

(2)加壓煤氣化的工程放大技術;

(3)基于無機透氧膜的高效制氧技術;

(4)煤氣的高溫脫硫技術;

(5)煤氣化相關關鍵技術。

4.燃料靈活、低污染燃燒技術

(1)為解決高氫燃料貧燃料預混燃燒室的燃料分級和空氣分級及控制系統;

(2)高氫燃料貧燃料預混燃燒室防回火設計的關鍵技術;

(3)為解決高氫燃料的變組分、變熱值問題的燃燒室燃料分級和空氣分級技術及控制系統。

5.苯精制工藝技術

(1)可替代傳統的酸洗工藝,減少苯烴加工損耗,提高產品回收率的關鍵技術及設備;

(2)回收化工原料噻吩,消除工業廢渣污染技術;

(3)利用順酐生產中氧化過程所產生的反應熱,采用熔鹽換熱的方式移出并在余熱鍋爐中產生高壓蒸汽,供順酐生產和粗苯精制使用相關技術。

6.延伸甲醇和二甲醚產業鏈技術

7.煤焦油深度加工、粗苯深加工技術

六、裝備制造業

(一)綜述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是國家科技水平、創新能力、工業實力的綜合反映。裝備制造業的技術水平不僅決定了相關產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高低,而且是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的基礎和手段。我省要建設國家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必須大力推進優勢裝備產業發展,整合提升制造業整體技術水平,為能源、冶金、化工等行業提供先進裝備。近年來,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我省通過技術改造和產品結構調整,開發了30多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在國內同行業中居領先水平的產品,如:超大型起重機、油膜軸承、大功率電牽引采煤機、交流傳動電力機車、內燃機牽引電機、火車軸、細紗機、高技術液壓系統等。目前,裝備制造業已經成了僅次于煤炭、冶金、電力的第四大產業。但是,我省裝備制造業目前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行業自主知識產權少、技術創新能力弱;技術資源分散、不能成套供給;設計的觀念陳舊、水平落后以及產品技術含量低、缺乏特色等,這些問題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我省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制約因素。

(二)主要扶持方向

“*”期間要圍繞“重點突破重汽整車和煤機成套兩大難點,鞏固提升重型機械、鐵路機械、紡織機械、基礎機械、電子信息等五大領域優勢產品,整合培育鑄件、鍛件、汽車零部件、鋁鎂合金壓鑄件及深加工、磁性材料及深加工五大產業集群”的思路進行發展。加強企業的自主開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鼓勵企業成為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的主體,通過移植改造國際先進技術,加快研究開發速度,走出一條適合我省企業特點的技術跨越之路,力爭在裝備制造業領域的重點技術研發上率先突破。

1.高產高效工作面采煤設備技術

(1)開發大功率電牽引采煤機、掘進機、無軌運輸設備、刮板輸送機、帶式輸送機、大型液壓支架、井下提升機、干熄焦裝置專用提升機、清潔型煤炭深加工設備等煤機成套設備;

(2)開發短臂機械化開采設備和無軌運輸設備及EBJ系列掘進機;

(3)開發大型液壓支架、刮板輸送機、帶式輸送機、轉載機、提升機等煤礦井下綜采綜掘設備。

2.數字化和智能化設計制造

(1)數字化設計制造集成技術;

(2)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網絡環境下的數字化、智能化創新設計方法及技術;

(3)計算機輔助工程分析與工藝設計技術,設計、制造和管理的集成技術。

3.流程工業的綠色化、自動化及裝備

(1)綠色流程制造技術;

(2)高效清潔并充分利用資源的工藝、流程和設備,相應的工藝流程放大技術;

(3)基于生態工業概念的系統集成和自動化技術;

(4)流程工業需要的傳感器、智能化檢測控制技術、裝備和調控系統;

(5)大型焦爐、大型冶金技術及裝備、大型化工生產節能工藝流程與裝備。

4.重型裝備制造工藝及技術

(1)智能化、高效采煤設備和工藝技術;

(2)鐵路機械和專用機械生產工藝技術;

(3)重型汽車及零部件生產技術;

(4)鑄鍛造設備及工藝技術。

5.精密高效加工和成形設備

(1)精密零部件(如精密軸承、高速齒輪)成套加工技術;

(2)近凈成形加工技術(如精密鑄造、精密鍛壓、超塑性成形、精密焊接);

(3)自動化成形裝備及集成系統,相關工藝過程分析、模擬和優化軟件;

(4)模具加工技術及設備。

6.其他

(1)重型機械、鐵路機械、紡織機械、基礎機械等四大領域優勢產品在升級換代中的設計制造技術;

(2)滿足我省基礎產業發展需求的高性能復合材料及大型、超大型復合結構部件的制造技術;

(3)不銹鋼、合金鋼、優質鋼、氧化鋁、電解鋁、鋁鎂合金生產裝備和工藝技術;

(4)納米材料、釹鐵硼磁性材料、高嶺土系列材料和半導體材料的裝備技術;

(5)離心鑄造、消失模鑄造、低砂鑄造、電爐、雙聯等新工藝、新技術。

七、新材料產業

(一)綜述

新材料是促進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我省材料工業目前形成產業規模的主要有建筑材料、耐火材料、陶瓷材料、釹鐵硼磁性材料、納米材料、煤系高嶺土以及新型纖維等材料。“*”末,我省材料工業銷售收入118億元,占全部工業的2.6%。其中,釹鐵硼磁體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30%,納米二氧化硅產量占到全國的1/3以上,納米材料銷售收入達到2億元。在“*”期間,我省新材料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鎂及鎂合金、納米材料和釹鐵硼磁材這幾個領域在國內同行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重要的新材料精細原料供應基地。另外在光電子材料等方面也形成了一批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研發成果,出現了一批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的企業,具有很強的發展潛力。目前我省新材料領域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基礎研究相對薄弱、材料制備技術與裝備落后、材料產業資源和能源效率較低、環境負擔過重和缺乏高性能、高附加值材料產品等。新材料產業雖然有了一定的產業基礎,但與國內先進地區相比,我省新材料產業整體規模小,技術創新能力弱,產品檔次低,附加值不高,存在較大差距。

(二)主要扶持方向

“*”期間,我省材料領域將重點發展特種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材料、復合材料、環保節能材料等,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創新體系,形成一批具有重要推廣應用價值的技術及裝備,提高新材料行業的整體水平。

1.優質冷軋、熱軋、不銹鋼薄板、涂鍍層板技術

(1)資源節約型不銹鋼和低碳貝氏體鋼冶煉技術;

(2)優質合金鋼連鑄及熱軋技術;

(3)冶煉、連鑄、精磨、熱軋連續穩定生產工藝技術;

(4)鋼質純凈度技術;

(5)連鑄坯等軸晶比例與控制鑄坯橫裂技術;

(6)熱卷表面粗糙度、熱卷無氧化退火、熱卷、冷卷酸洗熱處理工藝鑄坯純凈化和細晶化控制技術;

(7)鑄坯的控軋和控冷技術、控制組織轉變和性能技術、控軋代替成品板熱處理技術;

(8)鐵水予處理—K-OBM-S—VOD—連鑄—熱連軋—20輥森吉米爾軋機、采用預處理+轉爐吹煉+LF鋼包精煉+RH真空精煉+連鑄完成冶煉、熱連軋控軋、控冷成材的生產工藝。

2.納米材料、永磁材料制備技術

(1)先進的釹鐵硼表面處理技術、機械成型技術、釹鐵硼燒結工藝自動化和半自動化操作技術;

(2)N50以上高檔燒結磁體大批量穩定生產技術;

(3)納米晶復合永磁體生產技術;

(4)耐高溫、高矯頑力磁體生產技術;

(5)微特電機、磁療設備、永磁傳感器件等磁材終端產品產業化技術;

(6)N53系列產品、納米磁材制備技術、高溫磁性材料、釹鐵硼材料再生利用技術。

3.鎂及鎂合金材料

(1)硅熱法煉鎂工藝環保節能技術;

(2)硅熱法煉鎂工藝裝備機械化、自動化控制技術;

(3)廢鎂回收、再生、利用技術;

(4)鎂及鎂合金關鍵共性技術;

(5)鋁鎂合金材料。

4.半導體照明材料

(1)高量子效率GaN發光薄膜體系;

(2)新型固體光源;

(3)高亮度藍、綠LED用復合高散熱率熱沉基材制備技術;

(4)新型化合物半導體發光材料;

(5)大功率白光LED用全色熒光粉。

5.其他新材料技術

(1)煤系高嶺土深加工產品技術;

(2)加大對生物醫用材料、生態環境材料、新型炭素制品、耐火保溫材料、高性能合金、粉末冶金、高性能陶瓷材料、新型纖維等材料、可降解聚合物材料、環保節能建材、表面涂、鍍層材料等方面的高技術材料的研究;

(3)加快骨組織庫、醫用明膠纖維、動植物再生蛋白纖維、分子篩、可降解塑料、無磷洗滌助劑、凈水劑、綠色包裝材料、高性能鋁合金、鈦合金、新型鐵氧體磁性材料、非晶合金材料、碳纖維材料、重交通道路瀝青等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

八、旅游產業

(一)綜述

*是旅游大省,多年來已形成了以五臺山為代表的晉北佛教文化旅游區、以大院文化為主的晉中晉商文化旅游區和以關帝廟、大槐樹、堯廟為代表的晉南根祖文化旅游區,以及眾多的、各具特色的自然旅游景點。20*年旅游產業收入428.39億元,比上年增加46.7%,占全省當年GDP的9%。豐富的資源給我省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到目前,我省很多景區、景點的管理仍然停留在較為原始的、粗放的層面,部分重點景區的資源、環境開發與保護工作也亟待加強,系統性的、具有我省特色的旅游產品的開發水平也有待提高。“*”期間,我省要構成大運、太長、石太鐵路的“大”字形旅游對外干線通道。提升太原和大同作為全省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重點培育大運、太行、黃河三個旅游經濟帶,重點打造古建、宗教、晉商文化、尋根覓祖、太行山水、黃河文明、紅色經典六大旅游精品線路。

(二)主要扶持方向

發展旅游科技,不僅要高度重視旅游基礎科學的研究,而且要廣泛吸納現代科技在各個領域的最新成果,并將其轉化為現實的旅游生產力,形成全方位、多領域,科技、文化、旅游相互結合的旅游科技發展體系。

1.景區和博物館等專用電子導游系統;

2.基于網絡平臺、短信平臺、電話平臺等的旅游綜合服務平臺;

3.通過運用虛擬現實、幻影成像等現代技術構建的數字網絡旅游平臺;

4.景區綜合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

5.*重點旅游區環境治理與保護技術;

6.*省重點景區資源開發與保護技術;

7.*省優質旅游產品開發;

8.*省科技旅游產業發展戰略與技術。

九、高新技術產業

(一)綜述

高新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先導性產業,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發展,高新技術已成為跨世紀競爭的制高點和經濟增長及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和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走新興工業化道路,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力實現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抉擇。

“*”以來,我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和質量達到歷史最好水平。20*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由“九五”末期的23.3億元增加到240億元,年均增長42.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4%提高到5.05%,全省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723家,高新技術產業的增長速度和規模都超過規劃預期目標。目前我省高新技術產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總體規模偏小,僅相當于全國1%左右,競爭實力不足,對地區產業結構影響有限;高技術成分僅占全部高新技術產業的17.1%、全部工業的2.34%;結構水平低下,高技術邊緣化趨勢明顯;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的60%分布在太原,區位過于集中,影響帶動作用的廣泛發揮等。“*”期間,將繼續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以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為目標,以創造產業聚集優勢為突破口,突出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行業。

(二)主要扶持方向

1.電子信息

電子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支柱產業。信息資源日益成為重要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應用廣泛、高度滲透的信息技術正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發展信息產業是我省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大戰略任務。根據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總體趨勢,要大力增強電子信息產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目前,我省電子信息產業具有了一定的基礎和規模,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低、研發創新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多數產品附加值較低、缺乏市場競爭力、信息技術應用不廣泛、產業化水平不高等。

(1)電子裝備

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電子元氣件關鍵生產設備實施技術升級,并實現批量生產,替代進口,參與國際競爭。

——TFT-LCD液晶顯示器件生產技術;

——LCM液晶顯示模塊薄膜電容器生產技術;

——卡式元器件、LED半導體照明技術;

——太陽能光伏電池等專用生產設備的生產技術。

(2)集成電路技術

優先發展集成電路設計,增強關鍵芯片自主開發能力。

——提升集成電路封裝和測試能力技術;

——半導體專用設備、儀器及材料的研發;

——網絡設備、光傳輸系統、接入網系統設備、計算機產品、計算機外部設備及相關產品、電子專用設備、新型顯示器件、交通智能產品研發相關技術。

(3)高可信網絡與軟件技術

——發展高可信網絡技術與網絡軟件平臺,以及網絡信息安全技術及相關產品,建立信息安全技術保障體系相關技術,網絡資源整合技術,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支持現代服務業的應用支撐軟件、中間件、嵌入式軟件等;

——支撐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網格計算平臺與基礎設施的技術、軟件和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

(4)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技術

——支撐管理咨詢、會展、廣告、會計服務、建筑及房地產、設計裝飾、法律服務和社區服務以及技術推廣、技術服務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公共平臺建設的技術、軟件和產品;

——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支撐技術、專用軟件和整體解決方案;

——面向專業批發市場、物流園區和聯運物流網絡體系的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及綜合集成技術。

(5)傳感器開發及智能信息處理系統

——重點開發適用于能源、化工、冶金領域的多種新型傳感器;

——開發基于多種傳感信息的智能化信息處理技術,發展低成本的傳感器網絡和適時信息處理系統,提供更方便、功能更強大的信息服務平臺和環境。

(6)面向應用的信息安全系統

——基礎信息網絡和重要信息系統中的安全保障技術;

——復雜系統下的網絡生存、主動適時防護、安全存儲、網絡病毒防范、惡意攻擊防范、網絡信任體系與新的密碼技術等。

2.生物醫藥

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新的主導產業。“*”期間,我省的醫藥企業顯現出了品牌化、集約化、規模化的發展勢頭,形成了以大同、太原、晉中、運城、晉東南等醫藥工業園為核心,相對集中和規模化發展的醫藥工業為產業集群,顯示出了企業優勢互補、聯合兼并、做大做強的趨勢,品牌和集群效應初步顯現。但是目前仍然還存在科技研究與開發投入不足,行業人才匱乏、醫藥企業規模偏小,大型龍頭企業缺乏、缺乏拳頭特色品種,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制劑生產能力過剩,制劑技術水平低下等問題。

“*”期間,要充分發揮我省特有的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生物工程與新醫藥,研究開發新型藥物制劑、基因工程新藥物等,實現生物醫藥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1)高效生物反應器;

(2)高密度表達系統技術;

(3)大規模高效分離技術、介質和設備;

(4)大型分離系統及在線檢測控制裝置;

(5)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產品專用分離設備;

(6)生物過程參數傳感器和自控系統;

(7)用于心腦血管疾病、腫瘤、艾滋病、血友病等重大疾病以及單基因遺傳病治療的基因工程藥物、基因治療藥物、靶向藥物;

(8)重組人血白蛋白制品。

3.現代農業

以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重要性狀功能基因的發掘利用為重點,重點發展重要農藝和抗逆性狀改良的基因疊加與聚合技術,農作物與畜禽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培育高產、優質、抗病蟲、抗旱、抗除草劑的農作物和林、草新品種;優良畜禽品種體細胞克隆、動植物生物反應器的關鍵技術;開發重組微生物農藥、肥料、食品、飼料用酶制劑等。

(1)動植物資源核心種質構建,重要基因保護、發掘、克隆與利用;

(2)以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為主的動植物分子育種技術;

(3)農作物、牧草與林木的轉基因育種技術;

(4)生防、環保、食品與飼料用酶制劑的農業微生物基因工程技術;

(5)高效節水與抗旱農作物轉基因品種的選育;

(6)優良畜禽品種的體細胞克隆;

(7)動植物生物反應器技術;

(8)新型可再生生物能源及生物材料。

4.農業信息技術

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生產、管理、決策和市場的信息化,促進信息技術成為農業新技術示范、推廣和應用的主要形式,促進信息技術成為農村教育的主要手段和農業科研的基本方法。

(1)構建覆蓋我省主要農林植物、畜牧養殖動物的生物生長數字模型關鍵技術;

(2)不同層次、不同農業產業類型的農業系統數字模型關鍵技術;

(3)種植、養殖管理信息系統關鍵技術;

(4)建設農情(含資源和生態)監測與決策支持系統平臺關鍵技術;

(5)開展農業資源和農情數字化監測及決策技術研究,建立以地面、航空和航天平臺為基礎,以3S技術為支撐、立體交叉的農業數字化監測體系,為實現對農業生產及重大植物病害、畜禽疫病、森林災害的實時監測和預報,為提高農業宏觀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和快速反應能力提供支持。

十、農產品加工產業

(一)綜述

農產品加工是農業生產的繼續、發展和深化,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對延長農業產業鏈、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進而促進農業持續發展,協調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具有戰略性的積極作用和意義。我省盛產小宗糧豆、干鮮林果品以及畜牧業產品,特色十分明顯。近年來在特色農產品加工方面初步形成一定優勢,在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緩解“三農”問題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與全國相比,*農產品加工產業規模和整體水平還比較低,深加工、精加工產品少,特別是精、深加工的科技成果明顯不足,不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偏低,亟待加強。

我省今后一段時期農產品加工業要以發展精深加工為突破口,推進技術創新,進一步優化布局,主攻加工增值,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以標準化生產為基礎,提高質量安全水平。針對我省糧油食品、果蔬食品、畜禽食品等重大新產品研制與產業化技術開發能力弱等“瓶頸”問題,立足技術集成創新結合原始創新,重點突破農產品加工、貯藏、物流等關鍵技術,開發功能性食品、生物制劑等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支撐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產業發展,為培植新興農業產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供支撐,促進農產品增值。

(二)主要扶持方向

1.大宗糧食作物深加工技術

(1)小麥:

——專用粉、營養強化面粉、預配粉工業化生產及副產品綜合利用技術;

——麥胚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生產技術。

(2)玉米:

——專用變性淀粉、玉米淀粉糖、多元醇、乳酸和聚乳酸、淀粉基生物材料等精深加工技術;

——胚芽、蛋白粉和玉米纖維等副產物綜合利用新技術、新工藝及產業化技術。

2.特色雜糧加工技術

(1)燕麥、蕎麥、小米,以及紅小豆、綠豆、蠶豆等食用豆類等特色雜糧加工特性研究;

(2)功能性、營養型早餐類食品加工技術、傳統食品的改造和工業化生產技術;

(3)開展燕麥β-葡聚糖、蕎麥黃酮等高附加值成分的研究,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特色食品;

(4)開發燕麥早餐食品、蕎麥傳統食品、大麥茶、小米飲料、豆類食品餡料等產品。

3.薯類加工及產業化技術

(1)高淀粉型、油炸型、高蛋白型等馬鈴薯加工專用品種的貯運技術;

(2)薯類淀粉和變性淀粉技術;

(3)加強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發展配合飼料生產,解決薯類加工廠廢棄物污染問題。

4.肉、蛋、奶制品生產關鍵技術

(1)肉制品加工關鍵工藝、理化因素以及輔料對產品品質的影響,優化低、中溫肉制品加工工藝配方和關鍵技術;

(2)豬、禽、牛、羊等動物器官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和藥物提取技術;

(3)蛋制品重點解決從傳統的食用方法向分級包裝、蛋清蛋黃分離提取、加工蛋清蛋黃粉、生產各類具有蛋類營養的食品方向發展的技術;

(4)乳制品加工包括功能性液態乳、發酵乳制品加工新技術、乳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分離提取等技術;

(5)奶制品要加強品種開發,并加強產品的分級、分類包裝技術研究。

5.果蔬加工關鍵技術與新產品研發

(1)蘋果、梨等水果類深加工關鍵技術;

(2)紅棗、核桃等干果加工新技術和關鍵裝備;

(3)常溫低成本干果貯運和貨架期延長技術;

(4)果類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的評價與開發利用技術;

(5)低溫脫水蔬菜、冷凍或速凍菜、保鮮菜、蔬菜粉、凈配菜、調味及調理蔬菜、蔬菜汁及蔬菜罐頭等系列產品生產技術。

6.農產品貯運保鮮工程技術

(1)無公害、環保型糧食儲藏關鍵技術與設備;

(2)糧食快速檢測設備和儲糧專用儀器設備;

(3)果品貯藏保鮮技術標準與無公害防腐保鮮技術,果蔬冷鏈流通貯運技術與關鍵裝備;

(4)果蔬貯運及保鮮過程中質量(褐變、腐敗)控制技術和體系;

(5)果蔬品質無損檢測技術及設備開發;

(6)高通量果蔬采后自動化成套機械和設備(預冷、分級、包裝、貯運);

(7)高效、低成本通用型果蔬專用設施與保鮮材料;

(8)干果類及其制品在保鮮貯運加工中的品質敗壞及控制技術;

(9)禽蛋膜保鮮技術;

(10)冷卻肉安全生產及流通技術體系和關鍵設備。

7.農產品發酵工程技術

(1)發酵產品關鍵技術;

(2)酶工程關鍵技術;

(3)生物分離關鍵技術及裝備;

(4)生物酶制劑生產技術;

(5)生物轉化飼料技術。

8.主要農畜產品加工全程質量控制與質量安全檢測技術

(1)研究農產品加工品檢測技術標準和安全限量標準,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質量安全標準體系;

(2)研究農產品加工過程的質量安全危害因素和關鍵控制點實施SSOP(衛生標準操作程序)、GMP(良好生產規范)、HACCP和ISO體系;

(3)現代農產品質量及安全檢驗,如在線、快速檢測技術。

十一、文化產業

(一)綜述

*是黃河文化的發祥地,是我國傳統的文化大省之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和轉變我省經濟增長方式的一條重要途徑。近年來,我省文化產業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已逐漸形成了一批強勢文化品牌,生產出一批優秀的文化產品,培育出一批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主體,通過舉辦一系列強勢文化活動,*文化的影響在全國乃至世界上得以顯著的提升。到20*年底,全省已有文化館119個,博物館86個,廣播電臺107座,電視臺10座。全省共有公共圖書館122個,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6.3%,有線電視用戶320.9萬戶,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2處,文化產業對GDP的貢獻已經逼近房地產業。但是,我省文化產業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與發達省份相比,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部分文化產業比重偏低,文化產業相關層相對落后;二是產業發展區域分布不均衡;三是人才嚴重短缺;四是具備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不多。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倡導科技創新,運用高科技手段去改造與提升傳統文化產業,開發新興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運用高新技術,加強對文化產業的管理和引導,打造高水平的文化科技產業,是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工作。

(二)主要扶持方向

1.數字、網絡化新聞、出版系統平臺

(1)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對電子報紙等新的新聞載體的制作加工技術進行研究和開發,逐步實現產品化和產業化;

(2)大型書刊出版資料綜合信息數據庫建設技術;

(3)覆蓋全省的新聞出版行業信息網絡系統,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

2.開發面向文化消費市場和廣播電視事業,以視、音頻信息服務為主體的數字媒體內容處理關鍵技術,引進開發易于交互和交換、具有版權保護功能和便于管理的現代傳媒信息綜合平臺。

(1)構建海量廣播影視內容資源管理系統技術;

(2)廣播影視內容歷史資料的數字化轉換和保存相關技術;

(3)構建高質高效、開放集成、資源共享、版權保護的內容集成分發與節目信息交換系統的關鍵技術;

(4)能適應多種終端、多種格式需求,向用戶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廣播影視內容服務和信息服務的關鍵技術;

(5)媒體安全技術。

3.數字內容和動漫互動平臺

(1)動漫制作新技術;

(2)數字內容壓縮技術;

(3)構建以網絡為核心,結合電影電視媒體,手機通信媒體于一體的動漫互動平臺建設關鍵技術。

4.文化、教育及文物保護

(1)建設數字圖書館、數字檔案館關鍵技術及其技術規范;

(2)大型土質古遺址保護及大型石質文物風化防治技術;

(3)金屬文物防銹蝕技術;

(4)戲劇、民間工藝民族文化等數字化、網絡化整理保護技術。

十二、現代物流商貿服務業

(一)綜述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日漸完善,物流商貿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顯現。“*”期間,我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273.6億元,比“九五”增長78.04%,物流商貿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到50%,同時,物流商貿服務業已成為吸納社會勞動力的重要領域,到“*”末,全省服務業從業人員達到472.7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為31.5%,比“九五”時期提高了4.5個百分點。以大運高速公路為經濟帶,以大同、太原、侯馬為中心發展起來的三大物流園區,奠定了我省物流業發展的基礎。同時,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服務業總體上比較滯后:服務業規模偏小,比重偏低、服務業內部結構仍然不夠合理、組織化程度低,產業集中度差、區域和城鄉發展仍不平衡。

“*”期間,我省物流服務業科技創新的發展重點是:用科技手段構建物流設施、信息、配送平臺,用科技創新培育現代物流企業、優化工商企業物流管理、構建物流企業信用評估體系、規范物流服務市場。促進服務企業內部結構和組織方式不斷優化,使服務業對經濟結構調整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二)主要扶持方向

1.物流設施平臺構筑技術

(1)智能化數字交通物流管理關鍵技術;

(2)數字化交通運營管理關鍵技術;

(3)交通數字化管理標準研究。

2.物流交通科學決策支持技術

(1)物流交通電子政務、決策評價方法和技術;

(2)現代物流交通規劃、統計技術;

(3)為有效提高交通管理部門決策的質量、效率和水平的相關數字化、可視化關鍵技術。

3.物流信息平臺與電子商務相關技術

(1)圍繞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實現資源共享、數據共用、信息互通的相關關鍵技術;

(2)圍繞電子信息網絡的物流信息與商務平臺的應用,加快推進網絡的光纖化、數字化、寬帶化和智能化的關鍵技術;

(3)建設以寬帶傳輸和交換為主的信息主干網,構建高水平寬帶高速多媒體綜合業務應用平臺的關鍵技術;

(4)促進電信、有線電視網和計算機網相互溝通、相互兼容,達到功能融合互補,應用高效統一的現代物流信息平臺建設技術。

4.電子商務與網絡系統

(1)網絡系統和電子數據交換中心(EDI)建設的關鍵技術;

(2)網上交易關鍵技術。

5.其他相關技術

(1)建立物流企業信用評估平臺關鍵技術;

(2)利用GPS等先進導航技術,提高對事故的控制能力,完善重特大事故緊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