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文深層次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0 10:33:00
導語:語文課文深層次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啟發式教學是與填鴨式教學相對立的:填鴨式教學的基本特征是把教學目標定在講清課文的內容與藝術,在這一過程中把知識灌輸入學生的頭腦;而啟發式教學則把教學目標定在引導學生學會思索,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認識規律性東西的能力。深層次的啟發式教學應是在控制論與系統論指導下,通過啟發學生思維而讓學生主動接收知識、發展能力的高妙的教學藝術。中學語文課文的引導法與討論式教學,是著眼素質教育的啟發式教學的常規方法,本文根據作者的經驗與研究,介紹中學語文課文引導法與討論式教學的方法和規律,掌握這些方法與運用這些規律進行教學,將能較好地通過教會學生學會思索而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一、引導法教學的方法與規律
引導法教學主要適用初中生的中學語文課文的教學。因為初中生知識基礎比較差;思維能力不強,因此進行深層次的啟發式教學還只宜引導,只能通過引導法的教學去教學生學會思索。它的主要方法和規律是:
1.以明確的科學的教學目標形成啟發式教學的思索主線
與初中語文課文填鴨式教學相伴隨的,是一種程式化的教學,它把教學內容機械地劃分為幾個千篇一律的框框,拼積木式地填塞入一些生硬的內容,這與啟發式教學是格格不入的。這種程式化教學的根本問題,在于不能很好地根據課文的個性與教材的總體要求,科學地確定明確的教學重點,并以此作為教學目標統率整個課文的教學,因而只能按模式去拼湊教學。深層次啟發式教學要求確定好課文的教學重點,把它作為進行深層次啟發式教學的目標,以此去指揮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突出重點,而突出重點就不能不有所舍棄。因此,中學語文課文的深層次啟發式教學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強調“一篇一得”或“一篇兩得”,不搞面面俱到。并且在教學時以教學重點貫串整個講述,讓所有的講述緊扣教學重點,努力把重點講深講透。這樣,由于教學的口子開得比較小,就使學生在集中突破中獲得強烈的效應;還由于每篇課文的個性與教學重點各不相同,使得每一篇新的課文的講述吸引著學生進入新的思維天地。
教學目標的確定還必須依照系統論的觀點按教材的規定進行。每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必須在初中六冊語文的大系統、每一冊語文的子系統、每一個單元的小系統中恰當地“定位”,而不能搞主觀隨意性,不能跟著感覺走。這樣我們在講課文時雖是“一篇一得”“一篇兩得”,但這篇是按計劃安排的這“一得”,那篇是按計劃安排的那“一得”,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確定教學重點很有講究。例如教學初中語文第一冊《小桔燈》一課:從初中語文教材的整體來看,第一冊重在幫助學生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系,而《小桔燈》所在的第三單元的五篇課文,描繪了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刻畫了幾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因此此課的第一個教學重點就應定在“如何通過描繪社會生活,刻畫性格鮮明的人物”上。還有《小桔燈》所在的第三單元,以“說話要有條理”作為本單元教學語文知識的重點,因此結合課文的實際,此課第二個教學重點就應定在“如何巧妙地以物作為貫串線索組織敘寫、刻畫人物”上。只有這樣確定各課的教學重點,才能使各篇課文的“輻條”指向了單元的“軸心”,使各個單元的“輻條”指向了整個教材的“軸心”。
2.借助導讀提綱建立起師生共同的思維空間
深層次啟發式教學強調學生主動地通過自己的思索接收知識,而學生的思索必須與教師的教學目標合到一塊去,這就需要借助提問進行引導。但提問不能是亂問,必須有合理而科學的安排;并且由于學生對課文的教學目的及內容重點常不能很好把握,必須使學生對講課的思路有所了解。為此,許多有經驗的教師常借助導讀提綱去建立師生共同的思維空間。確定課文的教學目的,這是要求教者善于抓出總的問題,以此去總領課文的講述與學生的思考;編導讀提綱,則要求教者善于分解問題,有步驟地在各部分講述前把小問題提出來,以此統領一個部分的講述與學生的思考;總的問題與各部分的問題合起來,就形成了一條科學的思路,從而使學生的思索合理而有效。
編寫導讀提綱強調符合以下要求:第一,突出思考的主線。導讀提綱全部問題的設計必須根據教學目的及教學重點確定,問題不能旁生枝節。第二,讓思考形成“階梯式”的前進。不但要分階段地設計出教學每一階段上的問題,而且問題與問題要形成內在的深入與發展,從而使學生的思考造成一種“階梯式”的前進。第三,問題的設計要少而精?!吧佟敝钢v授的每一個階段只宜設計一個問題(可形成相關的幾問),“精”是指問題要問到課文內容與藝術的“點子”上。第四,導讀提綱可作為一種副板書,用小黑板寫出懸掛在黑板的左側,也可在講授的過程中分別由教師用口頭提出。
例如《小桔燈》一課,就可根據前述教學目標編出以下導讀提綱:(1)課文通過小姑娘的故事描繪了什么樣的社會生活?它反映了哪兩個方面的社會情況?(2)課文怎樣從所敘說的社會生活內容中刻畫出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性格?(3)課文中有一個怎樣的物在連接著整個記敘?它是怎樣巧妙地貫串在記敘中的?(4)作者細致描寫這個物的用意是什么?它怎樣對表現小姑娘的性格發揮著作用?由于有這樣一個導讀提綱,師生就能紐結在一起進入共同的思維空間,并且能使學生在這種思考的反復訓練中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運用巧妙的板書藝術展示啟發式教學的思路
初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因此中學語文課文的深層次啟發式教學一定要緊密結合課文的具體內容進行;并且初中語文課文包含的內容豐富而復雜,初中學生常不能自然地把課文的內容合理地聯系起來進行思索,這就需要巧妙地利用“物化”的板書進行誘導。
深層次啟發式教學的板書必須科學而合理:一不能亂,整個板書必須根據教學目的作通盤的考慮與安排;二不能多,初中學生筆記能力差,一般一堂課只宜寫一黑板。一些有經驗的教師常把深層次啟發式教學的板書設計為相互配合的“一主三副”:
“一主”,即寫在黑板中央的主板書,主要根據教學目的展示教學的思路,逐步地條分縷析而又言簡意賅地寫出課文的有關內容,主板書的內容要巧妙地顯示著所要總結的規律性東西。
“一副”,寫在黑板左側的副板書,主要寫導讀提綱,導讀提綱的問題要與主板書所展示的內容相互配合。
“二副”,即寫在黑板右側的副板書,主要寫教學目的外而又重要的散見于課文中的“字、詞、句”及相關的語文知識,這種補充使課文的教學既突出了重點又兼顧了全面。
“三副”,講述時使用過小黑板的可寫在小黑板的反面(講時翻過即可),主要寫該課文講述在最后總結出的規律性認識。
例如《小桔燈》的主板書設計(圖略):
主板書的中線(從“回憶”到“懷念”)是課文內容的脈絡;中線上方展示的是課文如何從所敘說的小姑娘的故事中刻畫出人物鮮明的性格;中線下方所顯示的則是課文如何以物為貫串線索組織敘寫、刻畫人物的。由于講課的思路與課文的有關內容清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就很好地發揮了啟發學生思維的作用。
4.教學的落腳點在于把思考引向規律性的認識
填鴨式教學其落腳點在于把知識灌入學生的頭腦,如果說有思考,也只是引導學生思考把握對于課文內容與藝術的結論,這樣的教學既沒有意義,又沒有效果----試想一個初中生三年學了近三百篇課文,又怎能記住關于課文的那許多大“一、二、三”、小“1、2、3”的結論呢?深層次的啟發式教學其落腳點在于把學生的思考引向規律性認識。初中語文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范文,因此課文本身不應是目的,目的在于講清課文是如何很好地起到示范的作用。這種示范作用是通過規律性的認識來顯示的。語文是一種有規律可循的現象,“文成而法立”,“法”即規律,優秀的文章顯示著語文規律,找出這種規律,并按規律辦事,這是語文學習的根本。一篇課文的講述成功與否就看是否把這種規律性的認識講清,讓學生通過思考真正掌握,并進而能在實踐中運用從而轉化為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師的所有講述都要求緊扣這種認識,而學生進行的思考核心也就是認識這種規律性東西。
怎樣從所教的課文找出規律性的認識呢?(1)要能透過課文中具體材料的現象與過程,把決定著事物面貌的本質的東西抓出來;(2)既是規律就不僅只存在于這一篇課文中,在同類的其它課文中也能得到驗證,它也不僅停留在已有的課文中,它將能在未來的語文實踐中得到驗證。在深層次啟發式教學中總結規律性的認識,要求:(1)緊扣前面的課文講述(特別是已有的板書)得出;(2)著眼于總結課文所顯示的藝術創作經驗;(3)采用“條述式”,一條條地把規律性認識的要點講清楚。
例如《小桔燈》一課,就可緊扣主板書的內容由前面的講述總結出以下的規律性認識:一、怎樣通過描繪社會生活刻畫性格鮮明的人物?(1、把人物置身在典型環境中;2.細致地描寫人物的行動;3.從人物的故事與行動中顯示出人物的鮮明性格。)二、怎樣巧妙地以物作為貫串線索組織敘寫、刻畫人物?(1.在記敘中自然巧妙地引出物;2、在記敘中具體生動地描寫物;3、運用象征手法由物抒發出深刻的感情。)深層次啟發式教學就在對這種舉一反三的規律性的講述與思考的過程中,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地達到教學目的。
二、討論式教學的方法與規律
初中高年級和高中語文課文深層次啟發式教學,與初中低年級語文課文的深層次啟發式教學,在原則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初中高年級學生和高中生知識基礎好一些,思維能力已有增強,再較多地“牽著走”就成了一種束縛,這時深層次的啟發式教學就宜采用“討論式”?!坝懻撌健笔且环N思想的碰撞,在討論中能活躍思維,通過討論把認識引向深入,它符合當前倡導的素質教育的要求。
1.討論要有科學的理論的指導與武裝
討論不是信口開河,討論也不能無風起浪,糊里糊涂地討論一氣是達不到教學目的、收不到好的效果的。例如教學朱自清《荷塘月色》,組織學習與討論,就必須交兩個方面的理論:
第一,關于文學作品的內容。作家絕不是純客觀地反映生活,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客觀因素,即作品所寫的人、事、景、物;二是主觀因素,即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使學生認識散文中的寫景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通過描寫荷塘月色的景象,抒寫作者矛盾而苦悶的心情。這樣討論的方向就明確多了。
第二,文學作品所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受社會與歷史的制約。不同社會、不同時代的作家會帶著不同的思想感情去反映所寫的生活,是“社會→作者→作品”。因此了解、認識作品的內容必須有“社會→歷史”的觀點,由作品再去追溯作者、社會,了解作品是在什么社會背景與思想背景下寫作的。如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必須了解大革命失敗后的中國社會,了解朱自清這一類典型的知識分子當時的思想狀態,由此可引導學生去思索作品通過描寫荷塘月色的景象,所抒寫的矛盾而苦悶的心情的內蘊,這樣討論的方向就更明確了。這種理論的武裝與指導,就成為了打開作品思想與藝術寶庫的一把鑰匙,它本身就是一種思維科學化的訓練。
2.討論要以理清思索的主線與課文脈絡為前提
討論不能搞天南地北,它必須根據教學目的確定討論的中心,形成一條思索的主線。特別是一篇課文有兩個以上的教學重點時,討論就不能時而這,時而那,亂“談”一氣,使教學內容成為雜亂的堆砌,那樣達不到啟發式教學的目的。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其突出的特點有三:一是通過荷塘月色的景物抒寫作者矛盾而苦悶的心情,二是景物描寫的生動優美,三是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如果按課文的內容見什么講什么,這樣討論一定會散亂。這時討論就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居主導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解決得好,次要矛盾就能迎刃而解。在《荷塘月色》的三個特色中?!耙弧笔侵饕?,因為“二”的景物描寫是服務于抒寫作者心情的,“三”則是服務于“二”的寫景,抓住“一”,“二”“三”也就有了歸屬,討論就形成了一條思索的主線。
討論也不能脫離課文的實際,它必須在了解課文的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這就需要理清課文脈絡。課文脈絡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它必須與因教學目的而定的思索主線相適應,教學目的定得不同,課文脈絡也有異。如果《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學目的定在講景物描寫,那課文的脈絡就是:
附圖{圖略}
關于荷塘的景物描寫及博喻、通感手法的運用只能依附于這條思索主線與課文脈絡中“荷塘”這個部分上,于是散文的三個特色就有機地組織在一起了。
3.討論必須抓住問題的癥結充分展開
討論不但必須有武裝、有中心,而且應談到“點子”上。這個“點子”應是了解課文內容與藝術的關鍵點,是宣泄思維洪流的閘門。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討論題就應抓住這樣的“點子”擬定:(1)在散文中作者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作者的心情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問題的答案是作者的心情經歷了“抑----揚----抑”的變化,變化的原因就在作者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抑),而想到大自然中去尋求解脫(揚),然后作者又不能不回到黑暗的現實中來(抑)。(2)作者怎樣描寫了荷塘月色的景色?荷塘月色的景象為什么能給作者帶來淡淡的喜悅?前問的答案是:
附圖{圖略}
討論問到“點子”上不能是點到為止,而應充分展開。怎樣充分展開,真正討論起來?這是一門頗費心思的藝術。有經驗的教師常作這樣努力:(1)一定要設法引出認識的對立面。沒有認識的對立面就沒辦法討論起來,學生的思想只會是一邊倒,形成“一言堂”。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對作者的心情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就可引出學生這樣可能存在的認識作為對立面:“作者長期伏案筆耕,呆在屋子里自然悶,到了大自然中,心情自然舒暢,因此要到大自然中去?!睂商猎律木吧珵槭裁茨芙o作者帶來淡淡的喜悅,就可引出學生這樣可能存在的認識作為對立面:“是因為荷塘月色的景色美,是自然的美使作者產生熱愛喜悅之情?!?2)由課文引向寫作實踐。語文知識的學習全在于運用,要通過實踐而讓知識轉化為能力,而實踐的過程就是一個深入的思索的過程。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就可引導學生這樣思考:a、設置一種景象,請學生寫出自己的心情;b、設置一種心情,請學生選擇恰當的景物抒寫;c、設置不同的景象,抒寫不同的心情;d、設置不同心情,選擇不同的景象抒寫。這樣討論也就展開了。(3)討論作品的藝術缺陷或思想局限。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就可進一步討論:a、作者為什么會出現矛盾的心情?(答案:不滿于現實而又找不到出路。)b、作者為什么會在現實中看不到出路?(答案:因為沒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武裝。)c、現實的正確出路在哪里?(答案:武裝斗爭,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岡山之路,去建立一個新的中國。)這樣討論也就深入了。
4.討論要有一個科學的總結
像打魚一樣,網撒開了,魚進來了,不等于打到了魚,還得收網??偨Y就是收網的功夫。
這種總結一是邊討論邊總結。這適宜于對具體的局部的問題的討論。例如教學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前面一個個具體問題的討論,都應以正確的答案進行總結,并分析不正確答案、認識的錯誤所在。
這種總結另是全課討論的總結,這種總結是至關重要的,它關系到教學的落實。這種總結可抓兩個方面:
第一,關于課文中顯示的語文知識的規律性認識。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就可總結這樣的規律性認識----怎樣借景抒情:(1)景為寫作的主體,并且要“文中有畫”,描繪出景物的動人圖畫;(2)情為寫作的主旨,要“畫中有詩”,在景物中揉入作者的思想感情;(3)要情景交融,要使“文中有畫”與“畫中有詩”形成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既要巧妙地以景寫情,又要巧妙地緣情繪景。
第二,關于思想方法的歸納。例如從本課的教學中就使學生認識與掌握了:(1)從現象到本質的挖掘思索(《荷塘月色》的景物實是在抒寫作者的心情);(2)聯系思維(把作品與作者的思想經歷、所處的社會時代聯系起來認識所寫出的作者的心情);(3)換位思索(我處在荷塘月色景象中會有怎樣的心情)。
中學語文課文深層次啟發式教學是一門高妙的教學藝術,不能把上面介紹的方法與規律也變成模式,而要根據具體的課文與教學對象進行創造性的運用,教師的創造性思索本身就能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索,而學會這種創造性思索正是啟發式教學的目的所在。
- 上一篇:語文興趣教學培養論文
- 下一篇:經貿企業職工檔案管理規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