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應用型人才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2 11:32:00
導語:復合應用型人才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為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這種人才應該在三個層面復合,即基礎、能力和專業三個方面復合。獨立學院應該從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素質拓展體系和公共保障體系四個領域構建培養體系。
【關鍵詞】復合應用型,人才,獨立學院,培養體系
我國高等教育逐步跨入大眾化初級階段,高等教育的類型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高等院校的分類和定位日漸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獨立學院新型的高等教育機構,如何定位是其發展中的戰略問題,特別獨立學院“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這樣的人”已經是獨立學院健康發展的首要問題。筆者認為,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應該定位為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本文就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內涵、特征及獨立學院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討論,以期得到同行們的指教。
一、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內涵及特征
我國學者楊志堅認為,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本科教育人才的實際需求情況,政府政策導向和高等院校改革趨勢,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基本定位應是復合性應用型人才[1]。
(一)復合性的內涵
“復合”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在一定意義上說,復合是一種變化。因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事物結合在一起,往往會產生出具有不同意義的新的復合體。我國本科教育培養目標把復合性概念與人才概念結合起來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高等學校的改革中,提出了復合性人才或復合性人才培養目標。這種復合性人才,主要表現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層面的復合。
1、知識層面。復合性是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基本知識的復合,兩個以上專業的知識的復合,理論知識的復合。知識層面的復合是復合性人才的基礎條件,不是復合性人才的根本目標。知識的復合是要促進能力的復合和素質的復合,形成知識、能力與素質三位一體的有機體系,才能成為復合性人才的終極目標。
2、能力層面。復合性是指在復合的知識結構平臺上各種能力或潛能的相互交叉、滲透和融合。這是知識復合的外在表現形式,不同性質、體系間的互補、交叉和融合,會產生新的能力,使一些潛能變為現實的能力,形成整體能力水平的提高。
3、素質層面。復合性是指在復合的知識結構平臺上各種素質的相互交叉、滲透和融合。這是知識內化的結果。在知識的內化過程中,每一種個別素質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形成最能體現人才基本質量的綜合素質。筆者認為,在大學的培養中,最重要的是思想素質、心理素質、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形成。這些素質的提高,必將促進社會適應性、理解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增強。
(二)應用型人才的內涵
“應用”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使用,如應用新技術;另一方面是指將有關原理性知識直接用于生活或生產。將“應用型”與“人才”結合起來就成了“應用型人才”。它是與“專門人才”、“學術型人才”相對應的不同的人才類型。應用型人才是指從事利用科學原理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將科學原理或新發現的知識直接用于與社會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實踐領域。[2]從知識結構來看,應用型人才的知識結構主要由應用科學的知識體系組成。從學理上說,應用科學是與基礎科學相對應的一個詞,指和人類生產生活直接聯系的科學。從其工作職能來看,應用型人才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學術型人才發現的科學原理以服務于社會實踐。
(三)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復合應用型人才就是了解一般的人類關于人、社會和自然的基礎理論知識,對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主要面向生產第一線,從事各種實際工作的人才。[3]這種人才是溝通基礎學科與技術學科的橋梁,是連接科技與社會、理論與實踐的紐帶。主要有三個特征:
1、知識面廣,結構合理。復合應用型人才強調知識的復合,既具有一般的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知識,又具有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因而知識結構比較合理。
2、能力強,素質高。復合型人才由于知識結構比較合理,因而能力與素質結構也比較合理。具有多種能力和發展潛能,能在本學科專業或相關學科專業內多方位地開展工作,有較強的適應、理解、探索和創新精神。
3、上手快,后勁足。不僅有專業技能,上手快,而且由于知識面廣,結構合理,能力強,素質高,因而后勁也較足,彌補了過去一些應用型人才上手快,后勁不足的缺陷。
二、獨立學院復合應用型人才分析
獨立學院作為第三批本科院校,其定位主要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具有鮮明的技術應用性特征。獨立學院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復合是人才的基礎,應用是人才培養的落腳點。在培養規格上,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在培養模式上,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重視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這樣的人才在復合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基礎知識的復合。獨立學院是本科院校,其人才培養目標首先要符合本科規格,使人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也就是后續學習能力。因此,要注意人才基礎知識的寬厚度,堅持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的復合,把握好兩者的度。這個度就是使學生對人類發展的一般科學原理的了解和知曉。
二是能力的復合。學生的能力可以分為公共能力和專業能力,公共能力主要包括語言交往能力、信息技術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對于獨立學院而言,筆者認為,重點是英語應用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與專業能力的復合,這是獨立學院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的核心和歸宿。
三是專業的復合。從獨立學院的專業發展來看,其趨勢逐步向民辦高校的應用型復合專業方向發展。如旅游英語、商務英語、商務旅游、英韓雙語、計算機+英語等等,這也是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獨立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其人才培養必須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從其人才培養目標的復合定位上,體現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的復合,其落腳點主要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技術應用性能力的復合。
從上述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的復合性的目標來看,復合只是人才的基礎,而其復合的目的是形成人才的應用能力。我們認為,獨立學院復合應用型人才應具備以下五方面的能力:
第一,以問題為中心的整合能力。復合應用型人才必須圍繞應用為核心掌握豐富的知識面,會綜合運用多學科、跨學科的知識和方法,能將各種知識整合為一個創造性的綜合體來全面解決問題。
第二,以實踐為導向的科技轉化能力。具備知識整合能力只能更好地分析問題,要解決問題還必須具有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該過程又是以實踐為導向的,不能僅僅停留在認識層面。
第三,以協作為方式的團隊工作能力。團隊工作關系的建立能夠滿足當今生產社會化的要求,是快速解決各類復雜問題的有效途徑。個人能力的開發是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礎,團隊協作能力的訓練更是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不可缺少的環節。從社會發展的趨勢來看,未來社會必將是不斷的整合。所以,以協作為方式的良好的團隊工作能力,是復合應用型人才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
第四,以溝通為目標的國際交往能力。良好的溝通可以保證思想和信息如實交換。在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下,無論從哪個角度理解,都離不開多方融合或是多方參與。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借鑒國外先進科技、開展科技合作,必然要求復合應用型人才具有較強的國際交往能力。不僅僅指外語的水平,還包括對各國政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了解,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
第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創業能力。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人才培養的要求僅僅定位于以就業為導向是不夠的。獨立學院必須為學生創業奠定良好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素質,為學生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提供平臺和基地,鼓勵學生發展創業能力,推動更多的學生為創業而學習,而不是消極就業的觀念。
三、獨立學院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獨立學院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內涵和能力特征,要求我們必須圍繞復合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的目標要求,以能力培養為重心,構建系統的人才培養體系。筆者認為,這一體系主要包括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素質拓展體系和公共保障體系四個方面,現分述如下:
(一)理論教學體系
首先,在課程結構上形成“平臺+模塊”的課程框架。在平臺建設上,建立三大平臺,即公共基礎平臺、專業理論平臺、應用能力平臺。每個平臺由不同的模塊組成,公共基礎平臺包括公共必修模塊課程和院級公共選修模塊課程;專業理論平臺包括必修模塊(科類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限制性選修模塊(專業方向課程)、任選模塊(自由選修課程);應用能力平臺包括職業技術模塊、活動課程模塊。通過平臺加模塊的課程體系建設,保證人才的基本規格和多樣化、個性化發展,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其次,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上突出內容的整合性和知識的應用性。圍繞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加強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改革。打破傳統按學科范疇設計課程的就框架,有目標地增強主干理論課程的整合,從總體上設計出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和能力發展要求,對各類課程進行大膽的裁并、整合和內容的更新,設計、組織并開設全新的課程,構建出較為完整、系統的理論教學體系,為實踐教學預留充足的學分學時。
第三,在課程選擇上注意根據若干行業應用技術為背景,把職業資格認定類課程整合進課程體系中。讓學生能以行業需求為主線,將所學知識串聯起來,為綜合技能的構建提供相對系統的理論知識和技術原理。同時,為學生進入相關行業做好準入的資格準備,為順利就業打好基礎。
(二)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教學環節,是學生應用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徑。因此,獨立學院必須建立相對獨立而又與全程教學計劃有機融合的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循序漸進、分類與綜合并舉的實踐教學方式,有效形成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樹立全程實踐觀念,確立最低實踐學時學分要求。打破傳統大學人才培養中把實踐僅僅視為最后一環,安排在畢業前夕,一個月左右時間的方式。把實踐教學納入全程教學計劃,從學生進校開始全程安排,有機融合進每一個階段的學程之中。同時,納入學時和學分的總要求中,規定實踐教學的最低學時和學分標準,實踐教學學時不低于全程教學學時的三分之一,不低于總學分的25%,以保證實踐教學的剛性要求。
其二,規范實踐教學環節,建立分層分類實施的實踐教學體系。從應用能力形成的規律出發,圍繞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目標,實施分層分類的實踐教學形式。按照獨立學院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我們認為,其實踐教學應建立四個必須的教學環節,規范各環節的要求,分步驟實施。一是認識實習。一般安排在學生入校的第一學期,時間為一周左右,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初步環境和行業狀況,建立相應的專業觀念,明確學習目標。二是課程設計或課程綜合實踐環節。根據專業課程的實踐環節,按照專業課程綜合實踐的思路,把各專業課程的實踐要求編排成課程設計或綜合實踐項目,合理安排在各個學期的課程體系之中,在整體課程安排中,每學期留出兩周時間用于課程設計或課程綜合實踐,其目的是形成專業技術應用能力。三是實驗教學。圍繞社會對應用型、創業型人才的要求,整合實驗內容,確定相應的基礎實驗技術系列、專業實驗技術系列和模塊實驗技術系列內容,建立實現技能綜合訓練的實驗課程體系。形成少而精的驗證性實驗,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實驗基本操作能力。綜合技能的綜合性實驗,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創造性的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四是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這是學生綜合應用專業知識和技術的能力體現環節,作為應用型人才,其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必須體現理論知識、科學原理和科學技術的應用。因此,從論文或設計的選題、完成過程、主體內容和結果都充分體現應用性特色,通過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五是畢業實習。畢業實習是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術,形成綜合應用能力的核心環節,必須保證其實習時間和實習場景的真實性,從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來看,學生的實習時間一般在三個月到半年,個別技術性特別強的專業可以安排一年時間,實現方式是在行業情景中的頂崗實習,通過“真刀真槍”的工作鍛煉,完成學生公共能力和專業能力的社會性轉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三)素質拓展體系
復合應用型人才不是培養精于技術的工匠,而應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的創新人才和創業人才。因此,必須把建立綜合素質拓展體系納入人才培養的整體方案,構建項目化管理、學分制認證、規范化運作的教育體系,建立復合應用型人才養成的綜合校園文化環境。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確立明確的素質拓展體系的內涵。素質拓展的內涵包括專業技能、技術創新的專業素養的拓展,社會綜合能力的擴充訓練,精神氣質的陶冶,身心品質的全面提升。[4]通過社會綜合能力的訓練和專業外延的訓練,促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機融合,推動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與課內教學的結合,規范和加強課外教育管理工作。
其次,建立多元化的素質拓展訓練活動和形式。獨立學院應通過形式多樣、方式靈活的活動開展素質拓展訓練。這里提出五種途徑供借鑒和參考:一是與學生社團工作相結合,組織學生參與各類科技、文化活動,提高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團隊協作意識;二是組織學生參與各類綜合競賽(如網頁設計、數學建模、多媒體制作、英語演講、導游技能、創業計劃等等),提高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使學生在科學技術活動的實踐中提高素質、獲得技能;三是開展各類專業證書教育和專項培訓,使學生通過培訓和專業資格證書考試使專業應用能力轉化為技術資格和技術成果;四是與科研工作相結合,推進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鼓勵學生較早參加科研和創新活動,以培養學生科研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與科研積極性;五是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構思、設計與實施,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第三,建立素質拓展訓練成果的認證制度??梢詮娜齻€方面建設:一是以學分形式列入教學計劃,學生只有取得相應的專業素養拓展學分、綜合素養拓展學分才能順利畢業;二是把素質拓展學分以評獎評優、深造和就業結合起來,學生只有達到相應學分要求,才有評獎評優、深造和就業的資格;三是學生以項目形式申請素質拓展內容,經管理機構審核批準,確定項目學分,學生按設計達到訓練要求是,取得相應學分。
(四)公共保障體系
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除上述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和素質拓展體系建設外,還需要提供人才培養的保障條件,即公共保障體系。這一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專家系統、師資隊伍、實訓基地和管理制度等的建設。[5]
1、專家系統建設。現在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脫節,其原因是專業設置不合理、人才培養目標建構與人才培養過程封閉性等。獨立學院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復合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獨立學院必須樹立面向社會開放辦學的思想,充分吸納社會信息和資源為學院人才培養服務。通過建立校外專家委員會是實現學院與社會結合的有效途徑,用專家系統的方式把行業協會領導、企業家、政府官員聚集起來,共同討論、研究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設,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是保證復合應用型人才適應社會需求的根本保證。
2、“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教師隊伍的質量是培養應用本科人才的關鍵?;趹帽究迫瞬诺奶攸c,教師不但要求有較高的理論知識,而且還應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教師必須將生產、管理、服務等的知識和能力吸收內化,并能有效的再現、傳授給學生。因此,要結合應用本科人才培養特點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教育觀念新、改革意識強、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較強實踐能力、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通過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專業實踐和現場考察,支持教師參與產學研結合、專業實踐能力培訓等措施,提高教師自身的技能水平,以提升現有教師隊伍的“雙師”素質。同時廣泛吸引企事業單位既有工作實踐經驗,又有較扎實理論基礎的高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員,到學校擔任專、兼職教師,提高具有相關專業技術職務資格的教師比例,充實“雙師型”教師隊伍。
3、實訓基地建設。提高應用本科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于切實加強技能性和實踐性環節,因此要突出技能培訓這一重點,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6]一方面,根據應用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針對地區、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按照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實際要求設置和調整專業,在確定專業設置的基礎上,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對學生進行專業崗位群基本技術技能的訓練。另一方面,積極拓展校外實訓基地,依靠企業建立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形成有效的運作機制,逐步形成教學、科研、生產、培訓四個層次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教育培訓基地,讓學生直接參加生產和實際工作,進行現場頂崗實習。同時也進行教師的實踐技能培訓。
4、管理制度建設。建立以學分制為手段的教學管理制度,充分考慮教學管理制度的靈活性、彈性,保證學生的個性發展空間。建立鼓勵學生鍛煉應用能力、發揮創新和創業能力的制度環境,引導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建立開放的實驗實踐平臺,為學生能力的形成和訓練提供物質條件和空間。
參考文獻
[1]楊志堅.中國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7—179.
[2]鄭曉梅.應用型人才與技術型人才之辨析[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5,(1).
[3]楊志堅.中國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9.
[4]錢國英.本科應用型人才的特點及其培養體系的構建[J].中國大學教學.2005,(9).
[5]趙月望.普通本科、應用本科、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及其定位的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研究與實踐.2004,(6).
[6]來茂德.獨立學院: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探索[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118.
- 上一篇:我國超常兒童教育現狀分析論文
- 下一篇:三拼音節教學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