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杜詩的煉字藝術精煉簡潔論文

時間:2022-07-09 03:21:00

導語:論杜詩的煉字藝術精煉簡潔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杜詩的煉字藝術精煉簡潔論文

論文關鍵詞:詩圣詩史煉字藝術杜詩

論文摘要:杜詩的煉字藝術歷來為學界所推崇。文章重點論述了杜詩煉字的體現、規律及成就、原因。

昔人有云:“詩要煉字,字者眼也。”杜甫作為詩之大家,其錘煉字句的功夫向為學界所推崇。宋代的黃庭堅斷言,“拾遺句中有眼,篇篇有之。”對杜詩的煉字作了極高的評價——一句煉一字乃至數字即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全句頓生異采,煥發精神。

一、杜詩煉字的體現

(一)煉動詞

1.“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蓮”——《宿贊公房》

通過“荒”之與“倒”寫出了秋色闌珊,物之凋零。

2.“天風隨斷柳,客淚墮清笳。水靜樓影直,山昏塞日斜。“——《遣懷》

“隨”寫出有意無意之伴隨,“墮”狀無聲無息之滑落,邊塞之悲寒飄然而來。

3.“青冥亦自守,軟弱強扶持。味苦夏蟲避,叢卑春鳥疑。”——《苦竹》

煉“自守”、“扶持”、“避”、“疑”,寫出了一叢苦竹高高低低相互扶持,倩影扶疏的畫面。言外之意是狀似苦竹一類的人,不怕地位低,身份賤,自守清白,相互扶持奮發向上。清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說,“唐人工于寫景,杜詩工于摹意。”通過錘煉動詞以見詩人幽微之深意,即意在詞外。

4.“羌婦語還笑,胡兒行且歌”。——《日暮》

用“語”、“笑”、“行”、“歌”4個動詞點染出了少數民族婦女、男子的粗獷、豪放、率真,與唐朝子民形成了鮮明對比。“羌婦”和“胡兒”的形象呼之欲出。

5.“葉稀風更落,山迥日初沉”。——《野望》

“風更落”是因為“葉稀”,“日初沉”是因為“山迥”!真乃鬼斧神工之狀物!寫出了人想不到的角度。

(二)煉形容詞

1.“晝刻傳呼淺,春旗簇仗齊。退朝花底散,歸院柳邊迷。樓雪融城濕,宮云去殿低。”——《晚出左掖》

通過“淺”、“齊”、“散”、“迷”、“濕”、“低”6個字表現了唐宮廷散朝時的場面,既嚴肅又熱鬧,寒冷中透出春意。《杜臆》云:“杜詩妙在氣象,此于退食時,能寫出委蛇氣象。”煉6個字寫出了下朝官員在宮廷政治面具下掩飾不住的要趕回去吃飯的濃厚的生活氣息。

2.“落花游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題省中壁》

煉“靜”、“深”2字,寫出了春光無限,鳴鳩與與乳燕自在享受美好時光,花自盛開,花自飄零,美麗的菟絲子在春日里靜悄悄地長。在靜中寫出了動,在深中寫出了撲面是春的淺。葉夢得《石林詩話》,“禪宗論云間有三種語,其一為隨被逐流句,謂隨物應機,不主故常。其二為截斷眾流句,謂超出言外,非情識所到。其三為涵蓋乾坤句,謂泯然皆契,無間可伺。其淺深以是為序。予嘗戲為學子言,老杜詩亦有此三種語,但先后不同。如‘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當為涵蓋乾坤句,‘落花游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當為隨波逐流句,‘百年地僻柴門遠,五月江深草閣寒’,當為截斷眾流句”。認為杜詩通過煉形容詞達到了禪宗要求的3種語言藝術境界。而“落花游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更是宮廷內的景色,那么“靜”、“深”之外更透露了百僚和睦,一心事君的政通人和之氣。這就是葉夢得講的“隨物應機,不主故常。”

3.“苔蘚山門古,丹青野殿空。”——《秦州雜詩二十首》

以苔蘚襯托山門之古,以丹青襯托野殿之空,傳神。

4.“塞上傳光小,云邊落點殘”——《夕烽》

以“小”、“殘”見之于“塞上”、“云邊”,寫出了夕陽下烽火連綿的壯觀。

5.“翠乾危棧竹,紅膩小湖蓮。”——《寄岳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

“干”和“膩”兩個形容詞置于翠、紅之后寫出了翠竹的蒼勁,紅蓮的粉韻。

(三)煉數量詞

1.“紫萼扶千蕊,黃須照萬花。”——《花底》

千萬是言其多,見花之開,喜不自禁,人在花海,歡悅更難禁。

2.“山連越嶲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野望》

“三蜀”與“五溪”對仗工整,而且貼切地寫出了射洪山水的雄勝。

3.“百年雙白鬢,一別五秋螢。”——《戲題寄上漢中王三首》

“百”、“雙”、“一”、“五”四個數詞點出了韶光易逝,青春易老的無窮感慨。

4.“樓下長江百丈清,山頭落日半輪明。”——《越王樓歌》

“百丈”與“半輪”相互映襯,寫出了江水如練,殘陽如血的畫面。

5.“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水檻遣心二首》

都市“十萬戶”的熱鬧繁華與草堂水檻附近“兩三家”的冷清幽僻形成對比,狀寫回歸鄉村后心情之寧靜超脫。

(四)煉名詞

1.“頭上銳耳批秋竹,腳下高蹄削寒玉。”——《李酃縣丈人胡馬行》

以“秋竹”寫馬耳之銳,以“寒玉”可削寫馬蹄之堅,神駿之姿颯然而來。

2.“東走無狀憶鱸魚,南飛覺有安巢鳥。”——《洗兵行》

秋風起思鱸魚,明月升有戀巢鳥,在錘煉名詞中使用典故,表現了郭子儀收復兩京順應民心。古人對杜詩的這種手法稱為“用事”。杜詩“用事”信手拈來,不牽強附會,不掉書袋。以天才為詩。

3.“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懷李白》

以鴻雁南飛對江湖零落,形成對仗。這樣的錘煉名詞,多見于頸聯,頷聯,尾聯。葉夢得曰:“杜詩《寄高詹事》云:‘天上多鴻雁,池中足鯉魚’。鴻、雁二物也。鯉者,魚之一種,疑不可以對鴻雁。然《懷李白》云:‘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以鴻雁對江湖,為正對矣。《得舍弟消息》云:‘浪傳烏鵲喜,深負鶺鸰詩。’烏、鵲二物,疑不可對鶺鸰,然《偶題》云:‘音書恨烏鵲,號怒怪熊羆’。以烏鵲對熊羆為正對矣。《寄李白》云:‘幾年遭鵬鳥,獨泣問麒麟’。鵬鳥乃鳥之鵬者,疑不可以對麒麟。然《哭韋之晉》云:‘鵬鳥長沙諱,犀牛蜀郡憐。’以鵬鳥對犀牛為正對矣。《寄賈嚴兩閣老》云:‘貔虎閑金甲,麒麟受玉鞭。’以貔虎對麒麟為正對矣。子美豈不知對屬之偏正邪,蓋縱橫出入,無不合耳。”認為杜詩在錘煉名詞形成對仗的問題上,達到了“縱橫出入”,偏正相生,自然成趣的境界。

4.“塞柳行疏翠,山梨結小紅。胡笳樓上發,一雁入高空。”——《雨晴》

塞柳翠,山梨紅是寫色,胡笳發,一雁孤飛高空是寫聲,狀形,秋天雨后晴空的清、艷、涼、曠歷歷而來。

5.“塞外苦厭山,南行道彌惡。岡巒相經亙,云水氣參錯”。——《青陽峽》

岡巒見云水之中,云水飄曳于岡巒之上,山川巍峨,鐫然紙上。江盈科《雪濤詩評》曰:“少陵秦州以后詩,突兀宏肆,迥異舊作。非有意換格,蜀中山水,自是挺特奇崛,獨能象景傳神,使人讀之,山川歷落,居然在眼。所謂春蠶結繭,隨物肖形,乃真詩人,真手筆也。”就是說杜甫在狀寫蜀中山水時善能抓住特定的“物”即對象,進行“隨物肖形”,“春蠶結繭”的藝術加工,達到“挺特奇崛”、“象景傳神”,使人讀之,過目難忘,所寫對象,歷歷在目。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說,“蜀道山水奇絕,若作尋常登臨覽勝語,亦猶人耳。少陵搜奇抉奧,峭刻生新,各首自辟境界,后來天臺方正學入蜀,對景閣筆,自嘆無子美之才,何況他人乎?”方正學沿杜甫入蜀之路走一遭,對著杜甫曾描寫過的景物同樣來作詩,結果自嘆弗如,沒有辦法做到“搜奇抉奧”,“峭刻生新”,“自辟境界”,隨物換景,篇篇不同。

二、杜詩煉字的規律

1.所煉之字在一句詩中的位置各不相同。(1)煉句中一字,如“飛星過水白,落月動沙虛。”“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2)煉句末一字。如“地坼江帆隱,天清木葉聞”;(3)煉第2字。如“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4)至少煉句中2字。如“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一句中錘煉2字。

2.因實事實情實景實物而煉字。如《從人覓小胡猻許寄》中二句“舉家聞若咳,為寄小如拳。”這只小猢猻叫聲聽起來象人在咳,形體只有人拳頭那么大。通過聲音和形體的特征寫出了小猢猻的獨特。杜詩的煉字是圍繞實事實情實景實物著筆,就避免了虛妄浮華的流弊,避免了應景化,庸俗化,將詩藝引向了現實主義的新天地。學界評價杜甫入蜀后,詩藝達到了頂峰,清昆山王履曰,“文章縱不宜規規傳神寫照,亦豈宜泛然駕虛立空?駕虛立空以夸其多,雖多亦奚以為?少陵則不然,其自秦入蜀詩二十余篇,皆攬實事實景以入乎華藻之中,是故高出人表,而不失乎文章之所以然。”認為杜甫高人一等之處就在于“攬實事實景以入乎華藻之中,”實事求是地煉字。周綖曰:“少陵入蜀諸篇,絕脂粉以堅其骨,賤豐神以實其髓,破繩格以活其肢,首首扌離幽擷奧,出鬼入神,詩運之變,至此極矣。”認為是從“骨”、“髓”、“肢”三個層面進行創造性煉字。如《草堂即事》中二句,“雪里江船渡,風前竹徑斜”。煉“里”、“渡”、“前”、“斜”四字寫出了草堂門前的一派自在且實在的雪景。

3.煉字與結句、謀篇結合起來。如《后游》一首,“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首聯煉“憶”、“處”、“憐”、“時”4字以擬人手法讓山寺、野橋戀戀隨人;頸聯煉“潤”、“薄”、“暄”、“遲”4字寫出了極目四望的景物,移步換景;尾聯煉“為減”、“何之”4字,以疑問加強氣勢,寄形山水之意水到而渠成。特別是頷聯煉“有待”、“無私”四字,寫出了風物依舊,景色宜人的感慨。趙氵方曰:“杜詩有兩等句,皆嘗自言之。其一曰‘新詩改罷自長呤’。凡集中抑揚開闔,與造化爭衡于一字間者,皆是。其二曰‘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如此章‘有詩’、‘無私’之類是也,蓋與造化相流通矣。”煉字不脫離律詩的實際要求,貫穿于結句,謀篇的全過程,既“與造化爭衡于一字”,也“與造化相流通”。趙方;曰的話也從側面驗證杜詩煉字有二條途征,兩重境界,一是字斟句酌,通過反復“改詩”、“呤詩”的辦法,爭衡于一字;二是詩緒飛動,才氣縱橫,在長期煉字的積累上,下筆如有神,出現神來之筆,不需爭衡于一字。既遵循格律,又敢于突破格律的束縛。

4.煉字講究獨創、特色。歷代詩家都講究煉字,杜詩煉字在疊字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明楊慎曰:“詩中疊字最難下,唯少陵用之獨工。”認為杜詩在疊字的錘煉上獨步百家。杜詩疊字(1)用之句首,如“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短短桃花臨水岸,輕輕柳絮點人衣”,“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江魚入饌來。”(2)用之句尾。如“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小院回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客子入門月皎皎,誰家搗練風凄凄。”(3)用之句上腰。如“宮草霏霏承委佩,爐煙細細駐游絲”,“江天漠漠鳥雙去,風雨時時龍一吟”,“云石熒熒高葉晚,風江颯颯亂帆秋”,“山木蒼蒼落日曛,竹竿裊裊細泉分”。(4)用之句下腰。如“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風含翠筱娟娟凈,雨浥紅蕖冉冉香”,“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碧窗宿霧濛濛濕,朱拱浮云細細輕。”一般的詩家也能煉名詞、數量詞、形容詞、動詞等,但獨不能煉疊詞,那么能煉疊詞就成了杜詩的獨創。

三、杜詩煉字藝術的成就及主要原因

杜詩煉字取得了巨大成就:(1)煉字出現句句有眼,篇篇有眼的行文習慣,下筆如有神,字字珠璣;(2)煉字把詩歌創作引向了全方位的現實主義,將歷史上的“筆法”引入“詩法”;(3)形成了杜詩勁氣內斂,奇崛雄勁,含蓄耐讀,余音繞梁,余味不絕的創作風格;(4)絕高的煉字藝術奠定了杜甫“詩圣”、“詩史”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影響。<BR>杜詩煉字藝術取得的原因:(1)渴求完美的藝術追求。《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中有語,“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對自己“耽佳句”的要求是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要求,這種個性造成他一生對自己的詩作精益求精,即出語驚人,語人之所未語,語人之所不能語;(2)沈約聲律的巨大影響。漢魏古風在沈約聲律學的促進下發展成隋唐的格律詩,格律詩對詩句的斟酌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就是說作格律詩務必煉字。煉字一是在摹形狀物寫意上的準、真;二是聲韻上的合符聲律美。杜甫從事的律詩創作受聲律的制約,促使他反復推敲;(3)社交圈子的潛移默化。其一是與李白高適等名詩人交游砥礪,促使他標新立異,以期自成一派,出現煉字上求“新”,求“異”;其二是與達官顯貴,高僧高道等相往來,詩作唱和,引導他在煉字上求“不俗”,求“雅”;其三是與下層百姓相處,引導他在煉字上求“簡易”,求“流暢”,如《兵車行》、《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4)身世的飄零困苦。杜甫遭遇坎坷,歷國破家亡,官場立功無望,圖詩名垂后世,所以致力于詩作的錘煉,以提高質量。在《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中有句,“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饑走荒山道,長安卿相多年少,富貴應須致身早。”杜甫對自己不能成名取富貴感慨萬千,不甘淪落埋沒,又身懷大材,一旦用之于詩藝,便日臻進步。

總之,杜詩的煉字藝術頗值今人借鑒、學習、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