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方法對漢語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16 04:33:00

導語:統計方法對漢語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統計方法對漢語教育論文

關鍵詞:統計方法對外漢語教學中國論文職稱論文

[摘要]本文對2000年至2001年三種漢語類核心期刊發表的446篇論文進行了調查,發現目前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中統計方法的運用還不普遍,有相當數量的論文僅采用簡單統計方法;運用統計方法研究的領域比較狹窄;運用統計方法的人員數量少,相對集中。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議。

為了了解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界在科學研究中運用研究方法的狀況,本文僅以統計方法的運用為對象,對近年來對外漢語教學界所發表的論文進行調查,了解現狀,分析問題,提出建議。

1總體調查《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漢語學習》三本刊物是中國語言學-漢語類中文核心期刊,所刊論文內容主要為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語言學習和語言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漢語言文字研究等,在2000年至2001年的兩個年度中三本期刊共446篇,我們認為從這些刊物的學術地位、的時間及論文數量考察,這個范圍內的論文基本可以反映出對外漢語教學界科學研究的現狀。三本期刊兩年間共446篇,其中使用了統計數據的論文70篇,占總數的15.7%。在這70篇論文中,只進行了簡單算術統計的論文有47篇,占使用統計數據論文總數的67%;對數據進行過統計處理的論文,我們姑且稱之為使用復雜統計方法的論文,有23篇,占統計類論文總數的33%。如果將這兩個年度使用統計方法論文的篇數相比:2000年29篇,2001年41篇,增長率為41%;而使用復雜統計方法的論文:2000年為9篇,2001年為14篇,增長率為56%。從總體情況看,不使用統計方法,不依賴數據的論文占有絕對優勢,因此,統計方法的使用還不夠廣泛。但是從走向上看,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中,統計方法的使用呈上升趨勢。

2統計方法調查在前面的統計中,我們將論文所運用的統計方法分為簡單統計方法和復雜統計方法兩大類。所謂簡單統計方法,我們將其定性為使用算術方法進行統計的方法。在被考察的70篇論文中有47篇所采用的統計方法屬于此類,其統計結果一般表現為數字統計和百分比。這些論文又可以根據統計對象的不同分為兩種:一是以一定數量的文字資料或被稱做語料庫的語料為基礎,根據研究專題的需要,對語料進行窮盡性統計,進而依據統計數據再進行具體研究,或做更具體的計算統計。比如《對漢語水平詞匯等級大綱甲乙級詞聲調規律的調查》(尚秀妍2000《,世》)。此類論文有30篇,占總數的63.8%。二是對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所得結果亦為數字統計、百分比。比如《韓國留學生口語中使用介詞“在”的調查》(丁安琪2001《,語》)。此類論文有14篇,占總數的31.1%。另外還有3篇,如綜述等,統稱其他類,占總數的6.4%。所謂復雜統計方法,實際也包括兩類,一類是利用數據庫進行統計,得到數據;一類是利用統計學方法處理過的數據。在我們劃定的23篇文章中,有2篇屬于第一類,占總數的8.7%,有21篇屬于第二類,占總數的91.3%。我們認為,復雜統計法中第一類論文所得數據,與一般的語料庫所得的數據有質的差別。比如《現代漢語詞典》專題數據庫,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語料庫,在形式和結構上都是經過特別處理的,在每個詞條下分別設立了各種字段,可根據需要靈活使用。盡管我們在論文中看到的數據也是統計數字和百分比,但這種計算機數據具有更高的準確性和可信度(參見蘇新春2001《,世》)。

另外對于使用了經過精加工的語料庫的數據統計,我們也將其歸入此類,以有別于為某一專題研究建立的純個性化的語料庫(參見邢紅兵2000《,語》)關于第二類,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統計學方法。為了進行心理實驗或者認知方面的驗證,通過設計實驗、建立模式,取得數據。在現有論文中,我們見到的方法,主要有描寫性統計方法集中量數-平均數、離散量數-標準差,方差分析,相關系數t檢驗,雙元相關分析與顯著性檢驗、點雙列相關系數與卡方檢驗、斯皮爾曼相關系數及顯著性檢驗等。下面我們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初探》中的一段文字為例加以說明:“107名被試在6個分量表上的平均數和標準差見表一(本文略)。對被試在各個分量表上的平均數進行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策略的主效應是非常顯著的(F(5,530)=56.356,p<0.01)。多重比較的結果顯示,被試在社交策略、元認知策略、補償策略上平均數都顯著大于被試在認知策略上的平均數(p<0.05)⋯⋯。”(江新2000《,漢》P.63)在這段話中涉及到以下一些術語和方法:平均數:把一組數據中的每個數據相加,然后再除以該組數據的個數,得到的值即為該組數據的平均數。方差:把每個原始數據與平均數之差的平方值加起來,得到的是每個原始數據與平均數之差的平方和,用這個平方和再除以數據個數所得的值。標準差:因為方差值相對比較大,一般使用標準差。標準差是方差的平方根,表示數據的離散程度。方差分析:在實驗中,有多種因素起作用,尋找主因素時,用方差分析。主效應:各種因素造成的影響,統計學稱為主效應。交互作用:各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F(5,530)=56.356,F檢驗,通過查F分布表對比可知影響是否顯著。(5,530)為分子與分母的自由度。p<0.01:顯著性水平overallsignificancelevel。交互作用:兩因素方差分析,可檢驗出因素與因素相結合共同發生的影響(交互效應),這是兩因素方差分析的最主要的功能。當一個因素的水平(情況)發生變化時,另一因素的效應也發生變化。我們知道,統計計算過程通常是利用計算機完成的。我們在這類論文中常常見到標明各種數據是通過SPSS統計軟件分析的。所謂SPSS是“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s”即“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它由多個模塊組成,每個模塊分別具有完成某一方面統計分析任務的功能。調查發現,雖然現在利用統計學方法的論文不多,但是論文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程度是較高的。

3研究專題調查我們對70篇采用了統計方法的論文進行了調查,現按照論文專題內容,以上調查說明,統計方法已經被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各個方面,但是使用的比重并不相同,語言習得和本體研究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教學方法。在統計中我們特別關注使用了復雜統計方法的23篇論文所涉及的領域以上調查表明,在語言習得與學習的研究中較多地使用復雜統計方法,占總數的60.9%(見圖1),而其中認知類的論文數量最多,有8篇:研究漢字認知的5篇,多從形音關系方面進行分析;語義研究2篇,從音義關系方面進行分析;量詞認知1篇,是從多維空間進行分析的。由此說明采用復雜統計方法的文章,往往著眼于兩個以上因素的相互關聯、交互作用,反過來說,復雜統計方法使語言教學研究得以深入?!?/p>

4對運用統計方法人員的調查在進行以上調查的時候,我們發現兩年間三本期刊發表的446篇文章中嚴格意義上使用統計方法的只有23篇,占總數的5%,這個比例且不說與國外應用語言學界的研究狀況,就是與國內外語教學界的研究狀況相比也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們特別調查了這23篇論文作者(合著論文限第一作者)的基本情況以上數據統計表明,23篇論文是由17名作者完成的,其中兩名心理學博士各有3篇,并幫助其他做了1個統計,一名心理學碩士有2篇;另外多數作者集中在個別學校。統計說明,目前已經從容地使用復雜統計方法的人多是接受過心理學、語言學嚴格訓練的博士或碩士。由此我們可以類推,在對外漢語教學界了解和能夠運用此種方法的人還是比較少的,甚至可以說對于期刊上所發表的此類論文能夠真正讀懂的人數可能也不是很多?!?/p>

5啟示和建議

5.1根據以上調查,我們認為,當前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中提倡科學方法論,普及包括統計方法在內的各種方法勢在必行。劉潤清曾指出:現在外語教師閱讀雜志感到困難,原因之一是不懂科研方法“,如:有人不懂什么叫subjects,什么叫instruments,有人看不懂p≤0.5是指什么;有人連標準差是什么也不知道?!?劉潤清1999,P.1)。在對外漢語教學界可能也嚴重地存在著這種現象。為了加強方法論,特別是統計方法的普及,我們提出三點建議:(1)建議出版方法論方面的書籍,在期刊上發表普及性的文章。(2)在青年教師、研究生的培養中,開設方法論方面的必修課。(3)在目前人們對統計數據、統計方法的理解還有欠缺的情況下,作者在發表使用了統計方法的論文時,應充分考慮數據在實際中所能發揮的效應。因此對于論文涉及的統計過程和統計結果不宜使用過于簡單的數據式,應該加以必要的說明。比如在進行方差分析時如果列出方差分析表可能就會更加清晰易懂。論文在展示研究成果的同時,也應肩負起培養讀者的任務。

5.2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中,應該給統計方法一個準確、恰當的定位。以往的研究注重經驗式的、定性式的研究方法,現在提倡定量研究,統計方法勢必會受到重視。但是不能以此為時髦,不能以為使用了統計方法就是科學的研究。事實上,現在有些使用了統計方法的論文已經表現出這種傾向,以純數據化的表述為時尚。方法畢竟是方法,不能代表一切。方法使用得不恰當,必定產生錯誤的結論。

5.3進行數據統計的必要前提是語料的豐富、準確與完備,否則,所得到的結論的效度將受到質疑。我們看到有些論文的語料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不列書目,不說明字數,使讀者無法驗證,得出的結論也不做抽樣調查的概率性分析。做調查類論文,按照規定,被調查人數一般來說應該不少于30人,但是有許多調查統計是低于此數的,所得結論的可信度就大大減弱了。既然采用統計方法,就應該嚴格按照規范的統計方法的程序操作,而且得出的結論要進行驗證。我們相信對外漢語教學中科學研究方法的運用會越來越完善,理解和掌握統計方法的研究者會越來越多,這個領域的科研成果會更加豐碩。

參考文獻:

[1]曹秀玲.漢語“這/那”不對稱性的語篇考察[J].漢語學習,2000,(4).

[2]陳慧,王魁京.外國學生識別形聲字的實驗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