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論文
時間:2022-08-28 08:42:00
導語: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面對“金融海嘯”和“就業難”,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盡可能給諸多個性鮮明的大學生一個共同的公平的起跑線;必須尊重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性,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必須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做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必須堅持總攬全局、統籌兼顧的方針,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農業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對接。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
如何在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真正地、更好地落實科學發展觀,引導農業高校大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和諧發展,是當前農業高校教育領域里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一、面對“金融海嘯”和“就業難”,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給諸多個性鮮明的大學生一個共同的公平的起跑線
就業是民生之本。高校畢業生就業既是大學生個人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社會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面對“金融海嘯”,經濟變差是近兩年來不爭的事實;而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更是一個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中國教育“熱點中的熱點”,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成長中的煩惱”中的煩惱。“十一五”期間,我國將有2700萬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每年凈增70萬人左右。據教育部統計,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559萬人,比2007年增64萬人;2009年達61I萬人,比2008年增52萬人;但就業市場卻是有減無增,2008年大學畢業生實際就業率不到70%。應屆高校畢業生能否找到飯碗,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f21。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對象是大學生,是諸多個性鮮明的“人”,如何更好地開發大學生人力資源、提高大學生就業成功率、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之光普照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主旨所在。作為農業高校教育整體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強調“以生為本,服務至上”,關心其疾苦,考慮其需求,盡一切可能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以家庭出身分高低,不以智力高低定親疏,不以成績好壞分優劣,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業高校畢業生的根本利益作為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領導主抓、中心統籌、院系為主、全員參與”層層落實的就業工作運行機制,大膽解放思想,更新工作方式,創新就業服務手段,完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運用信息技術,改善就業招聘工作方式,充分利用因特網,實現畢業生就業管理與服務的自動化,建立就業信息庫,提高信息的準確度和規范性,讓更多的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掌握對方的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降低畢業生就業成本,保障學生各項權益,盡可能給諸多個性鮮明的大學生一個共同的公平的起跑線,給農業高校大學生中的“每一棵小草”以開花結果,張揚主體意識、證明自己價值的機會,讓農業高校畢業生及其家長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公平。
二、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必須尊重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性.激發其創造潛能,必須改變“千人一面”的傳統就業指導模式,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因此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引導學生又好又快發展。
(一)必須更新就業指導工作理念,堅持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尊重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性,激發其創造潛能
從事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教師尤其要注意消除計劃經濟體制下和小農經濟條件下根深蒂固的“權力本位”,“重管理,輕服務”,“重共性,輕個性”,“重從眾,輕創造”,“功利性、工具性、季節性、一次性”等就業指導工作理念,克服服務內容單一陳舊,方法簡單生硬等缺陷,著眼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農村、和諧社會對大學生成材就業的新要求—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首創精神,注重激發學生發展的潛能:尊重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性;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尊重學生的意見與見解;尊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尊重學生的創造成果。要根據畢業生的就業趨向、就業質量和就業層次,配合學校有關部門適時修訂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育計劃,為大學生就業把握好方向,確立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招生導向,科學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和結構,當好人才培養的風向標,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秉承和拓展河北農業大學前身—直隸高等農業學堂“農業教育非實踐不能得真諦,非試驗不能探精微,實習、試驗二者不可偏廢”的辦學宗旨,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克服“在黑板上種小麥”、光說不練的天橋把式,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能力與加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改變“千人一面”的傳統就業指導模式,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就業擇業能力,真正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拓展能力,具有發展潛質和主動競爭能力的高校大學畢業生。
《二)必須堅持面向全體與面向個別相結合,職業生涯的常規教育與專門規劃指導相結合,進行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的全程指導
我們所辦的教育,不僅僅是面向青少年學生的教育,而應該是面向全社會、全體人民的教育;不僅僅是對在校在讀期間負責的教育,而應該是對人的一生負責的教育;不僅僅是面向少數尖子生的教育,而應該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從橫向看,是惠及人人的“普世教育”;從縱向看,是伴其一生的“全程教育”。所以,在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上應該消除三個誤區:消除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就是對畢業生指導的誤區;消除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就是就業知識與技巧指導的誤區;消除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就是學生畢業階段指導的誤區。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馬克思的觀點—學校教育就是“通過文化使個體社會化的活動”,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應該包含兩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但又不可分割更不能相互代替的方面。第一,“學生綜合素質的積蓄過程的指導—就業的準備性指導”,即既要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發展個性方面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常規教育,又要在專業發展方面要給予個別的或特殊的指導,通常由全體教育工作者來完成;第二,“勞動就業基本知識與具體操作層面的指導—就業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即除常規教育外,還要根據學生不同時期的特點和不同時期的不同要求,對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包括職業設計與規劃、職業教育與培訓、社會認識與市場分析以及就業方法與技巧等方面予以有針對性的專門規劃和指導,通常由學校就業指導部門來完成。面向農業高校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面向農業高校全體學生的教育,面向農業高校全體學生的就業指導,向社會化的下一個階段—社會輸送合格的公民“坯子”,這是農業高校高等教育的職責;具有前瞻性的專業定位和學科側重,對于學生將來的社會就業和職業發展大有裨益,以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和科學化的就業指導更好地為農業高校大學生服務,引導他們學會自我設計、自我決策、自我發展和自我心理調適,主動提高其職業發展能力、競爭能力、生存本領,讓每位農業高校畢業生在社會上都能尋求到一個合適的位置,這是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追求。
三、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必須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做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專業教育指就某一專業領域的知識對學生實施教育和能力培養的教育。通識教育是人人都必須接受的除職業性和專業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它的內容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能力、態度與價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健全的個人和負責任的公民,它的實質是“和諧發展的人”的培養。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只有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把學生培養成為健全的人、“和諧發展的人”和負責任的人,才是大學完整的教育,才是對學生將來就業最好而有效的指導川。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中曾指出:“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僅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的人。”而中國的大學恰恰陷人技術至上的誤區,一味強調學生技能培養,缺乏對人的心靈和諧的關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從事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教師尤其要言傳身教,并配合各科任教師,引導學生逐步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襟;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幫助學生學會用正確的價值觀判斷是非,學會用自己的頭腦進行學習和思考,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川;引導青年學生克服幾千年來中國傳統自然經濟、農耕文化積淀形成的“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自私狹隘心理,弘揚中華文化精華,“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處江湖之遠則優其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反對文化虛無主義觀點,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強報效祖國的自豪感。公務員之家:
四、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必須堅持總攬全局、統籌兼顧的方針,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農業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對接
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必須堅持總攬全局、統籌兼顧的方針,幫助學生樹立與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相適應的就業觀念,加強學生創業能力的教育,鼓勵學生自主創業,激活學生的就業潛力,引導學生按照時代的要求,把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專業研究方向同農民命運、農業和農村發展結合在一起,鼓勵學生學農、愛農,看到廣大農村所蘊藏的巨大發展潛力、廣闊創業平臺、實現自我價值的眾多機遇和鄉村父老的渴盼與召喚;在師生中開展與創業有關的活動,創造有利于創業的輿論導向與氛圍;在學生中經常分析創業者成功的個案,運用多種形式進行創業設計和創業計劃比賽,激發師生的創業熱情和創業理念;改變單一線性成才模式觀念,鼓勵成才之路的多樣化,淡化精英意識改變保守和依賴思想,樹立自救意識和使命意識,接受社選擇,確定合理的就業期望值,克服“非國企不行,非城不去,非白領不干”、“寧要大城市一張床,不要西部、農村基層一套房”的傳統觀念和大學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僵局,樹立行行建功、處處立業的新型擇業觀,立個人成長和國家需要的結合點,找到既能充分發揮自己干、挖掘自己潛力,又能為國家分憂、為人民盡力的位置,勵他們克服偏見,迎難而上,積極到基層、到西部去、到農去、到艱苦行業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情,豐富閱歷,磨煉意志,砥礪品格,發揮才干,不斷增強愛農村、扎根基層、服務人民、報效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腳踏實地,從培養自己的創新和創業能力的長期效應著想不要斤斤計較于短期的報酬、崗位、職務、地區等可能給己帶來不利的因素,定位于“基層廣闊、崗位成才、實現我”,從基層就業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價值認同,用知識、春和熱情去改變農民、農村、農業的現狀,服務一方水土,福一方百姓,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縮小貧富差距,實現自己的生價值。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