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障礙語言訓練基礎及影響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21 02:13:00

導語:聽覺障礙語言訓練基礎及影響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聽覺障礙語言訓練基礎及影響探究論文

近幾年,助聽器設備越來越廣泛地使用,以及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開展,使聽覺障礙兒童的聽覺補償和聽覺重建比以往有了新的發展,讓聽覺障礙兒童學會說話、學會與健全人溝通交流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奢望。由于家長的重視,確實有一部分聽覺障礙兒童在早期干預下得到了康復,他們的聽話、說話能力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也清楚地知道這些聽覺障礙兒童仍然存在著一些言語障礙。

聽障兒童無法像正常兒童一樣經過聽覺渠道自然地發展語言,他們常顯現嚴重的語言發展遲緩現象。此外,他們還常常有言語清晰度及構音錯誤的問題。因此,為能克服溝通上的障礙,他們必須發展適當的語言及說話技能。大部分為聽障兒童所發展的早期干預計劃或教育計劃中,都會將言語——語言訓練包含在內。

言語——語言訓練,或稱之為說話——語言訓練,指根據正常兒童說話——語言發展的順序、內容,設計有系統的訓練計劃,以幫助聽障兒童發展清晰的言語,以及適當的語意、語法、語用技能,其最終目的乃在增強聽障兒童的溝通能力,讓他們可在不同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口語形式的語言與人溝通。

一般而言,為聽障兒童所設計的訓練計劃都會將說話、聽能及語言訓練整合在一起,如此方能獲致最佳的效果。此外,訓練的技能并非是各自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因此,某項言語動作技能,或是某項語言技能,都是承續前項訓練的技能,而且也是聽障兒童言語——語言能力往前發展的基礎。雖然正常兒童的語言是如何發展,至今并無一定論;而且其發展的內容會因人、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研究者仍確信語言是可學習的,只要我們能提供適當的語言刺激及訓練方法。

聽覺障礙兒童與健全兒童有著相同的言語語言處理的神經生理基礎,這就為聽障兒童的言語語言的訓練提供了可能性。

1言語——語言處理的機制

1.1言語的轉換。雖然人類的說話行為看似再簡單不過的事,但是它卻包含著非常復雜的神經、肌肉傳導及協調的歷程。為能清晰地說出一個語音,一個音節或是一句話,我們的身體需要協調,整合不同的系統、部位。首先,神經系統將概念以語言的形式編碼,并負責控制與語言產生有關的肌肉協調工作。第二,呼吸器官中的肌肉會產生足夠的氣流以啟動發聲器官(即聲帶)。第三,在喉部中負責發聲的肌肉會產生足夠的振動能量,使個體說出來的話可讓別人輕易地聽到。第四,負責構音的肌肉必須將此振動能量快速地消耗掉,如此,由構音器官所塑成之語音方能快速地消失而不相互糾纏在一起,造成語音模糊不清的現象。第五,耳部中聽覺系統會將個體發出的語音轉換成神經傳導訊號,因此說話者可以監控自己所說出來的話。

1.2語言的神經生理基礎。一般而言,人類的左半腦是控制言語及語言處理的區域。在處理語言時,95%的慣用右手者及70%的慣用左手者的左半腦之神經電子化學活動比右半腦多,其它30%慣用左手者,有15%的人其右半腦掌控語言的處理能力,另外15%的人則是由左右半腦共同控制。

人類大腦中的語言活動是由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傳導所決定及執行的。神經元主要工作就是傳遞訊息。當嬰兒剛出生時,在他的腦部中,有一些神經元已因基因的決定,而與周邊神經系統聯結,用以控制心跳,調整身體體溫等。但是剩下來的神經元,則并未與其它神經元建立神經聯結。因此,環境刺激、訊息特征乃會決定這些神經元的聯結。當嬰兒重復聽到一個語音,他耳部的神經元就會與腦部聽覺皮質聯結,稱為知覺連配圖。例如在漢語中,師與思是完全不同的語音,神經元對師與思反應也不一樣,因此其聯結路線自然不一樣。而這種知覺連配圖的建立則是人類語言習得的基礎。

同樣的,當嬰兒重復聽到某些音節,聽覺皮質區的知覺連配圖也會與視覺區域的知覺(建立聯結,而這也正是人類詞匯學習的基礎。在人類左半腦的中下部靠近聽覺中樞(聽覺皮質區)的區域,主要是控制聲音語言的接收與理解,稱之為維尼克區,語音與意義的聯結主要就是在這區域進行。

另外,在左半腦額葉的下部有一區域稱之為布魯卡區(Broca''''sarea),主要負責控制語言的發聲與表達。布魯卡區的聯結主要是靠一束束神經纖維叫“拱形神經束”。因此,當我們要說話時,詞匯會先從維尼克區形成,通過拱形神經束,送到布魯卡區決定詞匯的形式及發音,然后再將具體的指令送到控制言語表達的運動皮質區。

最后,雖然左半腦是控制口語的處理區域,但這并不表示右半腦完全不活動,不處理語言。應該說,左半腦神經元參與語言處理活動的比率較高。因為,研究發現,右半腦在處理言語的時間順序性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影響言語語言訓練效果的因素

任何為聽障兒童所設計的溝通訓練方案,其最終目標乃在確保他們可以獲致最佳的言語——語言發展。然而,雖然經過特殊教育相關人員多年來的努力與研究,很多聽障兒童的整體說話清晰度仍然極為有限,而且其語言發展比聽力正常兒童落后許多,更不用提其閱讀能力始終無法超越小學四年級。究其原因,下列幾項因素可能是造成聽障兒童說話——語言訓練效果不明顯的原因:

2.1說話——語言訓練的內容不當或不適:有意義的口語刺激的質量,都會影響聽障兒童學習的進步。說話、語言訓練的計劃、內容也是是影響接受人工耳蝸植入術兒童聽語復健效果的一項重要因素之一。

2.2家長或照顧者的參與程度:語言并不是憑空發展出來的,兒童是在其生長環境中習得語言的。因此,父母或是照顧者才是最適當的教師或語言治療師,因為他們可以隨時隨地把握每一個語言學習的機會,提供質量適當的語言刺激。由于父母在聽障兒童的說話——語言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此重要,因此很多訓練計劃都以訓練父母為重點。其目的在幫助父母獲得說話——語言訓練的技能,并應用于其聽障子女的語言介入活動中。父母的期望與父母參與的程度也是影響言語——語言訓練的一項重要因素之一。

2.3聽障兒童接受早期說話——語言訓練的時間:發現聽障兒童開始接受訓練的年齡,是其語言發展的最佳預測因素。

2.4聽力損失年齡:一般而言,語言前失聰兒童的語言能力比語言后失聰的兒童差,即使只有一小段時間的正常聽覺語言學習仍然有助于聽障兒童的語言學習。

2.5早期鑒定早期配戴助聽器或接受人工電子耳蝸植入術:由于口語的學習是根基于聽覺刺激的接收、理解,因此善用殘存聽力自然能幫助聽障兒童的說話——語言發展。公務員之家

2.6聽力損失程度:雖然聽力損失程度愈低,語言學習的效果愈好,但是仍然有些聽力損失程度極重之聽障兒童一樣可發展出很好的語言能力。因此,聽力損失與語言發展之間的關系并未有一致之看法。然而,一般而言,重度及全聾聽障兒童的語言發展仍有較大問題。

2.7教師或語言治療師的能力、風格、態度,教師的專業能力、進行說話——語言訓練的風格、態度等,也是影響聽障兒童聽語復健進步情形的重要變項之一。

綜合上述,影響聽障兒童聽覺言語康復進步的主要因素為:①聽障兒童是否能或是有機會善用殘存聽力(如:早期鑒定、早期配帶助聽器或接受人工電子耳蝸植入術、早期接受訓練等)接收、辨認、理解聽覺刺激;②教師、語言治療師或家長是否能提供質、量恰當的語言刺激,并且具備足夠的語言訓練能力將這些語言刺激教給聽障兒童;③家長的參與程度更是一決定性的因素。

大部份聽障兒童并非全聾,他們都有殘存的聽力。因此,如果早期鑒定出來,他們就可受益于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蝸植入術。由于這些先進科技、知識的幫助,使得聽障兒童的語言、說話發展變成一件潛力無限之事。在整個聽障教育史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像現在一樣,我們有更多的知識,技能及醫學科技來幫助聽障兒提升其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昭鳴.言語障礙的評估與矯治.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