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論文
時間:2022-02-07 02:11:00
導語:剖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標”的施行,網絡教育的發展,給教育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也深深地影響著課堂教學。課程改革呼喚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求我們樹立新的教師觀、學生觀、教材觀、課堂觀。
以往的教學,我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中扮演以教師為中心的角色,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都得不到體現。而只要以學生為主體,就能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我認為語文教師要抓好下面幾點。
一、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
《學會生存》一書中明確指出:“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使學習者“成為他們獲得的知識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極的知識接受者”。因此,“未來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在學生自學自勵。”教育學認為,學生具有主觀能動性,學生不僅接受教育,同時還自覺主動地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終生愛好學習的自主學習者。語文教學應確立“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教師必須從思想上徹底轉變指導觀念,真正樹立以“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不是容器,而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課程改革要求我們的課堂更重視學習的過程,重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重視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的學習活動。
但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卻常常為“完不成教學任務”、“教學進度不一致”而埋怨,于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常常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盡快地將教案中設計的步驟“走”完。至于學生在此過程中是從容品讀了還是走馬觀花,就顧不了那么多了。其實,這仍然是沒有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沒有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一篇文章,學生能理解多少,哪里有疑惑,可能于何處反復質疑討論,即使教師在備課中“備”了學生,也仍難以完全確定。因而,我認為,教學中,教師應適時、適當調整教學設計方案,不能為了追求單位時間完成了多少“任務”而牽著學生走。如果學生明明在此有疑惑卻置之不理,那么,即使教學設計中各環節都完成了,又怎能說是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以往在設計教學時,我常常注重“備課的細致”,所謂“細致”,即將每一個環節細化,細到每個問題分解為幾個子問題,教學中每句話應當怎么說等等,甚至每一個環節所需的時間也要精密設計。這樣的設計,恰恰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課堂上的不確定性給忽略了。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及學習過程,課堂中就充滿了不確定因素。因而,設計教學時,在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的基礎上,只能設計教學的大致程序,而不可能將每個環節細化成條條框框。教學設計應當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留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教學設計也應要有整體性,更應突出學生的活動。我的教學設計突出下面兩點。
1、教學設計要具有整體性。課堂教學是一個整體,教學設計要環環相扣,一氣呵成;文章本身也是一個整體,只有設計從整體著眼,學生才能整體把握、深入理解。
2、教學設計應突出學生的活動。學生的學習是活的,教學設計應多考慮怎樣讓學生在動中理解、體驗、感悟,少考慮教師如何講,教師的講只是引導和點撥,不能代替學生的學。
三、變“教學”為“導學”
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學生是認識和學習活動的主體,他們的活動主要源于內部動機,他們的學習是一種“內在的學習”。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最早的教育論著《學記》就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教育主張,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更坦誠地指出“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教學生發現真理”,語文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導學生“學”,不能滿足于學生“學會”,更要引導學生“會學”。在語文教學中,學生不應是消極的聽眾,而應是主動的求知者、探索者。因此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要在尊重學生主體的基礎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中要逐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主體地位形成正確的認識,培養起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學能力,要讓學生去參與作者的創造,去對作品中的“未定點”與“空白”進行創造性的補充與組織,從而形成自己新穎獨創的見解。
四、給予充足的空間和時間
教學應當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留下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帶著問題學。但是讓學生帶著什么問題學,問題由誰提出來是值得研究的。教學中比較多的問題是由老師提出來的,如果老師提出的思考題只是讓學生從課文找出答案來回答提出的問題,那么,學生的思路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是在老師設計的框框里轉,學習還是被動的,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就受到束縛。因此要從學生學習過程的實際出發,讓學生談談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明白不清楚的,然后讓大家帶著學生提出的問題學。問題來自于學生,再引導學生自己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比較大,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習中學生往往是從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提出問題的。有的是表面的、膚淺的;有的是比較有深度有廣度的。教師要加以疏理、組織,分別對待,逐個解決。因此問題無論是老師提出的還是學生提出的,教師都要給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打破學生學習上的被動局面,才能為自主學習開拓充分的空間。
綜上所述,學生自學能力的高低是判斷該生能否主動地、創造性地進行學習的重要標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學生為主”、“自學為主”的原則,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善思、會思,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當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我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觀念,有意識地在課堂控制中運用各種策略,培養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探究、學會創新,那么語文課堂教學就能勃發出生機和活力,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真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 上一篇:分析政府非稅收入管理革新
- 下一篇:剖析如何更好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