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焦慮對學生學習實踐的情感影響
時間:2022-02-13 10:40:00
導語:探討焦慮對學生學習實踐的情感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焦慮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情感因素之一。焦慮的產生與人們所感受到的對其自我或自尊的威脅有關,為此本文提出了如何在教學中克服學生的焦慮情緒,發揮師生的積極作用,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焦慮;英語學習;積極作用
著名教育家贊科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就能發揮高度的作用。”在英語學習中,情感因素的研究價值不亞于認識因素的價值,這是一個不言自明的現象。焦慮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情感因素之一,我們每個人都有焦慮的體驗。焦慮被認為可能是最妨礙學習過程的情感因素,因為它與不安、失意、自我懷疑、憂慮、緊張甚至絕望等不良感覺有關。(Arnold,1999:8)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或恐懼的學生學習的更輕松、迅速。”(張曉燕,2001)但一些研究指出:在小學階段,焦慮一般抑制了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到了中學階段,焦慮的積極作用往往超過了它的破壞作用,在焦慮水平增加或學業成就的下降之間出現負相關;到了大學階段,焦慮與學業成就普遍為弱的負相關或零相關,或者為他們的正相關所取代了,從這一研究成果我們不難看出焦慮對學習的影響與認識水平有一定的關系。
英語學習中的焦慮主要指學習者需要用英語進行表達時所產生的恐懼或不安心理。焦慮的產生與人們所感受到的對其自我或自尊的威脅有關,英語學習正是一個充滿自我威脅與挑戰因素,存在容易引起焦慮的特殊情境:操作一種新的語言容易出錯,并且這種活動過程通常暴露在他人評價之下,因此學習者常處于擔心遭到否定的困憂之中。英語學習焦慮就是由外語學習中自我威脅引起的各種不愉快情感反應和心理不適的集合。學習任務難度太大,擔心出錯或否定評價均可導致焦慮。焦慮給語言學習造成惡性循環,導致緊張和害怕,從而進一步增加了焦慮的可能性。那么焦慮的表現形式和分類是如何的呢?
焦慮的表現形式因人而不同:有的人臉紅心跳,有的人渾身冒汗,更有甚者全身發抖甚至說話結巴,詞不達意。有的人大小便頻率增加,皮膚或手心出汗,面色木然或蒼白,有的坐臥不寧,惶惶不安。
Arnold(1996:66)書中總結出的語言焦慮跡象大體有四類:①回避(如“忘記”答案,裝出粗心的樣子,遲到,早退等)。②身體動作(如扭動,玩弄頭物或衣物,抖動身體等)。③身體不適應癥狀(如抱怨頭痛,肌肉抽動,身體部位有莫名的疼痛等)。④其他跡象(如用功過度,有完美主義思想,回避社交,不感正視他人,有敵意等)。
從辯證法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應從正反方面看:焦慮除了類型有別外還應該有一個程度問題,盡管焦慮的程度難以確定,但在學習一種新的語言前都一定的焦慮,擔心學習不好的心理有時能產生更大的動力。焦慮感過多或過少都可能成為阻礙英語學習獲得成功的因素。所以對焦慮的認識不應該只停留在它的不利方面。
來自家長、老師、考試的壓力再加上急于求成的心態都會使學生產生焦慮的情緒。如果壓力適中,就會起積極作用,但壓力過大,又會轉化為消極作用。因此,老師一方面讓學生明白英語學習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外語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另一方面也應該讓他們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使他們能動起來,而不是無所事事。這樣既可以促進學習的動力又可減少情感障礙,對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學習任務,我們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趨利避害,盡可能地抑制焦慮在語言學習中的消極作用,同時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因為有些研究者發現一定程度的焦慮有助于學習,那就是焦慮的積極作用。比如由于競賽和競爭意識而引發的適度焦慮,有時能激發人的潛能。與“不思進取”的平靜比起來,這時的焦慮可能是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筆者在實踐教學中在針對焦慮問題的處理上提出了幾點建議和設想。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設輕松的課堂氣氛
古諺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師生關系好了,距離接近了,師生之間溝通與交流暢通無阻,課堂環境輕松愉快。輕松愉快的氣氛是的師生雙雙的教與學達到理想的最佳效果。良好的師生關系,輕松的課堂氣氛是英語課降低焦慮提高效率的一個前提條件。
2.不糾錯或少糾錯,幫助學生建立模糊容忍度
心靈主義者認為:錯誤是走向完全的路標,人很難不犯錯誤,應予容忍,不加以糾正,在以后的學習中自然會得以更正。外語學習是一種“模糊情境”,學習者面臨不熟悉的語言體系和文化背景,因而交際中有大量非結構、隨機應變的因素和難以確切把握的信息暗示,這種模糊情境常被視為威脅并引起心理不適。目前“學以致用”的交際性英語教學要求要求我們轉變方法,重交際輕語法,幫助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調整,包括克服害怕出錯、羞與交往的心理、對否定評價的“脫敏”,減低監察意識和提高模糊容忍度。
但是對于那些影響交際表達和反復出現的錯誤,還是應當適時而又適當地給予糾正的。
⒊以合作學習的形式減少學習者的焦慮感
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為形式,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共同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一種教學策略。它是學習者的樂于接受的一種學習方式,能大大降低學習者的焦慮感,這是因為在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習者都是小組的一員,每個人有一種歸屬感,學習者受到關注和受到評價的范圍擴散,因而被評價的焦慮感降低了。同時在合作學習中,學習者在向全班同學表達看法之前,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并且有機會和小組成員相互交流看法,獲得及時反饋并進行必要的更正,因此犯錯誤的機率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增大,焦慮感也隨之降低。
【參考文獻】
[1]Arnold,Affectinlanguagelearning[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58-67,226-244.
[2]Stern,H.H.IssuesandOptionsinTeaching[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
[3]郭書彩.外語課堂合作學習中的情感與認知因素[J].國外外語教學,2002:19-22.
[4]黃珉珉.現代心理學全書[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56.
[5]黃萍.發揮情感因素在英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J].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學報,2000,(4).
[6]劉建達.論外語學習中的情感過濾[J].山東外語教學,1996,(4).
[7]劉學惠.我國中學生外語學習焦慮的調查和分析[J].中小學生英語教學與研究,1989,(5):8-12.
[8]張曉燕.運用情感因素進行英語教學[J].甘肅教育學院報,2001,(3).
- 上一篇:探究我國當代孝道存在的合理性
- 下一篇:探索職校英語口語教學改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