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思想探討

時間:2022-11-23 03:42:21

導語:“精準扶貧”思想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精準扶貧”思想探討

摘要:習針對現實情況,總結實踐基礎,提出“精準扶貧”的思想。其主要內容包括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在內的“六個精準”以及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在內的“五個一批”。“精準扶貧”思想的提出對全面推進新時代的扶貧工作,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完成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關鍵詞:;“精準扶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

貧困問題一直是中國發展進程中面臨的重要難題,中國歷經幾代領導人和全體國民的努力,已經取得巨大成就。與此同時,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困類型多樣化等問題依舊突出,這急需我們提出新思想新方法,確保全民奔向小康的路上不落下一人。針對現實情況,總結實踐基礎,習提出“精準扶貧”的思想。這對全面推進新時代的扶貧工作,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完成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精準扶貧”思想可以簡單概括為“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

一、“六個精準”

雖然農村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造成貧困的原因以及類型也愈加復雜多樣,出現綜合特征,扶貧工作難度向縱深發展。針對出現的問題,在貴州考察調研期間,提出“六個精準”作為“精準扶貧”的基本要求,豐富發展了“精準扶貧”思想,同時也為“精準扶貧”工作指明方向。“六個精準”的主要內容包括: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等六個方面。(一)扶貧對象精準。“精準扶貧”首先要確保扶貧對象的精準,準確地找到需要幫扶的貧困家庭和人口。這有助于完善傳統扶貧對象調查的方式方法,增強扶貧對象瞄準的準確性、全面性和公正性。2014年,中央經濟會議上強調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體人口,實現精準脫貧”。針對貧困家庭和貧困人口的不同特點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扶貧措施,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文化修養和精神境界等,增強貧困人口自主發展能力,做到可持續發展,避免出現脫貧又返貧的現象。可以說“精準扶貧”思想是把貧困單位降到貧困家庭和貧困個人,不再是對貧困地區、貧困縣和貧困村的大面積幫扶,而是更有針對性地運用扶貧資源來幫扶貧困對象。我國統計識別貧困人口主要通過大面積普查、民主評議等方式,可以從全局把握我國貧困狀況,為中央決策部署提供數據支持。首先,這些方式僅是單方面從人口收入來定位貧困人口,確定貧困人口時缺失多維度的考察。比如,貧困人口的消費大于支出、教育貧困、災害貧困等因素考慮較少,可能會導致對貧困人口定位的偏差,造成少部分貧困群眾遺漏幫扶范圍之外。其次,貧困人口的調查深入基層,需要考慮人為因素的存在,包括人際關系的和諧程度、鄉鎮村負責人的執行能力等,都會影響貧困人口的識別和定位。最后,個別地區為得到政府的幫扶資金,虛報夸大貧困事實,將資金挪作他用,存在貪官腐敗的現象,這些都是在貧困對象識別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根據現階段貧困人口識別中存在的問題,充分分析“精準扶貧”思想中扶貧對象精準的部分,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加強對基層干部的監督和管理,促進貧困人口識別工作的公平、公正,對工作人員進行思想教育工作,徹底杜絕隱瞞欺詐行為;其次,多方面考慮致貧原因,全面、系統地對貧困人口進行有周期性的排查,適當擴大調查范圍,特別是在識別貧困人口的過程中,要注意對貧困人口的動態管理。(二)項目安排精準。項目安排精準是在扶貧對象精準基礎上,針對扶貧對象多樣的貧困原因、貧困需求進行相應的項目安排,按照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精準施策。貧困人口致貧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以缺乏資金、技術、人力資源、教育和疾病為主。對于地區而言,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貧困原因有較大差異。東部地區在改革開放中最先發展,農村的人力資源大量涌入城市,為城市建設提供勞動力,導致農村缺乏適齡勞動人口,農業種植面積減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問題突出,造成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現象。西部地區自然環境特殊,交通相對閉塞,人口密度稀疏,經濟及城市建設較東部地區而言相對落后,由于地區地理位置的現實條件,高校教育建設速度相對較慢,產業項目缺乏資金、技術的支持,勞動人口就業率低。對于貧困個人而言,致貧原因復雜多樣,可能存在多個致貧原因,包括內外部原因、短期長期原因等。這些致貧原因成為扶貧項目安排的重要因素。扶貧項目安排要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家庭個人的需求和實際能力進行,對于生產勞動力不足的家庭,可以將土地等資源承包或轉讓出去,請專門的公司、個人進行打理,定期收取分紅,這樣可以提高扶貧效率和資源利用率。在項目安排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消除產生貧困的因素,還有注意項目安排的具體實踐、長期成效的可能性,項目安排要注重保障貧困人口生活質量,將社會保障項目與產業扶貧項目相結合,加大社會企業項目的投入比重,確保貧困群眾的基本生活,利用教育產業的發展,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的自主可持續發展。長期項目和短期項目交叉進行,改善貧困地區產業結構,豐富貧困地區產業數量。(三)資金使用精準。1.扶貧資金主要通過中央政府根據扶貧需求下放到各個貧困地區,但在地方資金的使用和管理上,有多重的限制和約束,資金管理缺乏靈活性,導致部分不符合規章制度的潛力項目因為沒有資金支持而被擱置。這不僅會降低扶貧工作的效率,還會打消企業和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對“精準扶貧”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地方政府要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地調整下放資金的條件,靈活地運用扶貧資金,切實地為貧困人民扶持好項目。2.“精準扶貧”強調精準二字,在扶貧資金的使用上,要根據具體項目的實施情況,有主次、有層次地分配資金,把錢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同時要嚴厲監督相關工作人員的資金使用行為,防止貪污腐敗現象出現。3.政府的各類扶貧資金在做到貧困全覆蓋的同時,要避免資金的重復補助。我國扶貧資金種類多樣,包括專項扶貧資金、地區扶貧資金、各部門扶貧資金等,要確保這些資金的數額及使用方向,各個部門定期整合溝通。防止過多資金流入同一貧困地區、家庭及個人,避免地區或個人偷取扶貧資金以及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對幫扶資金過分依賴,對其自身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4.扶貧要做到以政府財政收入為主體、以社會幫扶資金為輔的綜合幫扶投入,整合社會企業的力量,加大社會產業的競標比重,在政策和制度上為信譽良好的企業設置便利條件。利用貧困地區的自身優勢,尋找適合的企業產業,精準選擇扶貧項目,運用企業資金精準發力,帶動貧困地區人民擺脫貧困。(四)措施到戶精準。措施到戶精準是“精準扶貧”在實施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是實現“精準扶貧”效果最大化的關鍵實施步驟。指出“堅持精準扶貧,認真落實每一個項目、每一項措施,全力做好脫貧攻堅工作,以行動兌現對人民的承諾”[1],可見措施到戶精準對于扶貧的重要意義。措施到戶精準實際上是要確保貧困人口通過扶貧項目精確到戶,家庭及個人積極參與到扶貧項目從而實現脫貧。在實際操作中,經常出現很多項目難以到戶或者到戶后收效不好的現象。造成這樣后果的原因主要是配套措施不到位,比如,政府的項目安排精準較適合貧困戶的個體需求,政府也補助了所需資金,但是在后續經營和管理中,貧困戶因為缺乏市場信息、技術指導、經營管理、教育培訓等,導致項目經營不善,難以脫貧甚至返貧。針對這種現象強調要“教會農牧民先進生產技術和市場經營方式,幫助農民增加收益”[2]。措施到戶精準就要求政府及社會企業,在幫助貧困戶落實項目的同時,要結合貧困戶的發展階段,提供持續的經營幫扶,提高長期生產效益,增強個體競爭力,促使貧困戶真正地加入社會生產產業鏈中,并實現自主可持續發展。要做到措施到戶精準需要多方面的共同配合,政府、綜合企業和社會福利組織聯結力量,為貧困人口扶貧項目到戶措施的實施提供長期、多重保障,逐步解決貧困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后顧之憂。(五)因村派人精準。因村派人是指在原有的村級領導組織的基礎上,由中央向地區調派專門的扶貧工作人員,幫助“精準扶貧”工作順利實施。因村派人精準是“精準扶貧”順利實施的領導保障,在《擺脫貧困》一書中就闡述過基層工作的重要性,他說:“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基層是基礎。”[3]“精準扶貧”的實施重點在基層地區,由村級的領導負責組織實施,對于貧困地區來說,地區領導事務繁忙,外界交流機會較少,特別是貧困村的村級領導年齡普遍偏大,思想老舊,文化程度低,這些都可能會導致“精準扶貧”在地方開展中障礙重重,這就需要在扶貧工作實施期間,向存在問題的村級組織調派相應的工作人員。首先,向貧困村輸送書記及工作團隊可以為貧困村帶來新鮮血液,注入工作活力,增強基層組織的工作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激發貧困人口的生活、生產熱情,提高扶貧工作的運行效率。其次,配合原有村級單位人員,了解貧困村實際困難,精準識別貧困人口,貧困成因,制訂扶貧計劃,運用多種技術手段以及社會力量,培養貧困人口可持續的發展能力,促使扶貧項目協調順利開展。最后,可以培養派出隊伍的工作能力,積累實踐經驗,為“精準扶貧”的理論和實踐創新做出貢獻。因村派人精準首先要了解該村該地區的貧困原因、貧困人數、扶貧措施,然后在各個機關工作單位挑選合適的人才,確保幫扶村的需求與調派人員的條件相匹配。對于選派人員方面,指出:“鼓勵和選派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愿意為群眾服務的優秀年輕干部、退伍軍人、高校畢業生到貧困村工作。”在人才選聘的工作中要秉持自愿原則,廣開渠道,選派條件可以適當放開,給予調派人員一定的獎勵措施和生活補償,激發各機關單位有識之士的工作熱情,為“精準扶貧”的實施提供人才保障。(六)脫貧成效精準。脫貧成效精準是在“精準扶貧”措施實施完成后,對扶貧工作成效進行考核和評估,以及時有效地監督考察“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結果,促進貧困人口脫貧目標的實現。“精準扶貧”的最終目的在于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精準扶貧”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目標是要到2020年實現7000多萬貧困人口的全面脫貧。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可缺少的是對“精準扶貧”后脫貧成效的考核和評估。考核和評估可以及時有效地查處扶貧工作中的虛假信息,并促使有關單位修改完善扶貧計劃,防止返貧現象的發生,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如期實現。要完善扶貧工作考核評價制度,建立多維度的考核評價制度。評價主體要全面,包括受幫扶群眾評議、地方政府評議、專家評議等,考核內容要覆蓋貧困人口脫貧成效的多個方面,比如,貧困人口收入、貧困人口教育培訓、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可持續脫貧、綠色生態脫貧等。幫助扶貧工作單位及時修正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脫貧人口數量及質量,考核評價制度還要設定相應的獎懲條款,重在監督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激勵扶貧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提高脫貧工作效率,實現脫貧成效的精準。“六個精準”是“精準扶貧”的基本要求,作為“精準扶貧”的中心要義貫穿于“精準扶貧”過程始終,是“精準扶貧”工作順利實施的原則保障。“六個精準”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保證“精準”精神覆蓋于“精準扶貧”工作的全過程,促進“精準扶貧”工作落到實處。

二、“五個一批”

在充分考察貧困人口生活和扶貧政策的基礎上,對貧困群眾進行分層分批脫貧,提出“精準扶貧”的主要途徑,即“五個一批”,主要包括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一)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在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中,對“五個一批”提出重要指示,針對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指出,要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明天,立足當地資源,實現就地脫貧[4]。在貧困地區著力發展生產,提高地區整體經濟水平,有利于吸納貧困人口解決就業問題,同時增加貧困人口收入,促進貧困地區和諧穩定發展,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致力于變革原有扶貧模式,強調重視扶貧效果的持續性,增強貧困人口自主可持續發展,通過發展生產可以調動貧困人口的積極性,增強其自身的脫貧能力,實現脫貧效果的可持續。發展生產要貫徹“精準扶貧”思想,重視產業的精準性,充分利用貧困地區資源,尋找和建立適合該地區的長期產業,拓寬思路,針對地區特色,創新發展特色產業,吸引客戶實現增產創收。(二)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針對難以就地脫貧的貧困群眾提出,貧困人口很難實現就地脫貧的要實施易地搬遷,按規劃、分年度、有計劃組織實施,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貧困地區脫貧難度大,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貧困人口居住地自然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發,交通閉塞,導致居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其次是這些地區生產規模小、銷量低、收入少、貧困程度深。考慮到這些地區人民的生活狀況,提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的方案,可以徹底從生活環境方面解決貧困人口的后顧之憂,改善貧困人口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充分體現我國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的執政思想。易地扶貧搬遷要充分做好事前調查工作,規劃設計搬遷方案,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易地搬遷工作。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過程中,要落實“精準扶貧”思想,對于搬遷戶精準定位,遷入地的精準幫扶,確保“搬遷一戶,穩定脫貧一戶”,精準規劃遷入地區后續產業發展和遷入貧困群眾就業增收問題。在思想上動員基礎干部群眾,嚴抓工程質量,幫扶資金使用,增強自身責任感,使命感。促進扶貧工作的順利進行,打贏扶貧攻堅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更大貢獻。(三)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經濟高速發展伴隨對生態環境的加速掠奪,個別地區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環境承載力突破極限,隨之而來的是自然災害的頻發,威脅當地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對這一問題有過深刻闡述,在“五位一體”總布局中著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補償脫貧方面,他強調指出,要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擴大政策實施范圍,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生態補償脫貧既是對生態環境的修補,也是對貧困地區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措施。生態補償脫貧可以通過政府政策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生態旅游事業,促進貧困人口就業,資金方面切實落實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適當放寬政策,聘用貧困人口轉成生態保護人員,在環境保護和扶貧過程中形成雙贏局面。(四)發展教育脫貧一批。貧困人口的教育問題一直是牽掛的問題。在寧德工作期間積累了大量扶貧實踐經驗,形成富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扶貧戰略。其中在《擺脫貧困》中多次強調發展教育脫貧的重要性,他指出:“越窮的地方越難辦教育,但越窮的地方越需要辦教育,越不辦教育就越窮。”[5]在發展教育脫貧過程中,強調:“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國家教育經費要繼續向貧困地區傾斜、向基礎教育傾斜、向職業教育傾斜,幫助貧困地區改善辦學條件,對農村貧困家庭幼兒特別是留守兒童給予特殊關愛。”發展教育脫貧實施中要運用“精準扶貧”思想,對于缺乏義務教育的兒童青少年,需要技術培訓的青年,要精確定位,精準幫扶,制訂適合的教育方案,采取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等教育種類全覆蓋模式,扶貧資金向貧困人口教育傾斜,保證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五)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根據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計劃,指出:“基本社會保障的制度建設,編織一張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社會安全網。”[6]社會保障制度是貧困人口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直接影響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指出:“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問題時有發生,扶貧機制要進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醫保、新農合方面給予更多扶持。”[7]對于貧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由社會保障來兜底,統籌協調農村扶貧標準和農村低保標準,加大其他形式的社會救助力度。要加強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保險政策要對貧困人口傾斜。要高度重視革命老區脫貧攻堅工作。社會保障兜底是保障貧困人口生活水平的基本手段,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在社會保障實施過程中,要注重“精準”思想,深入基層調查走訪,確保社會保障兜底既不漏缺一名貧困人口,也不縱容虛報信息、危害人民群眾利益的行為。社會保障資金、政策向貧困地區、人口傾斜,制定相關政策促進國家、社會、個人等三方協同努力,共同致力于貧困人口就醫、養老等群眾重點關心問題。

參考文獻:

[1][7]杜尚澤.考察安徽金寨:扶貧機制要進一步完善兜底措施[EB/OL].人民網,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425/c1024-28300355-7.html.2016-04-25.

[2]把祖國的新疆建設得越來越美好———新疆考察紀實[EB/OL].中國共產黨歷史網,www.zgdsw.org.cn/n/2014/0504/c218988-24970700.html.2014-05-04.

[3][5].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60-161,174.

[4].脫貧攻堅戰沖鋒號已經吹響全黨全國咬定目標苦干實干[EB/OL].新華網,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28/c_1117292150.htm.2015-11-28.

[6].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30.

作者:蘇丹 梅杰 單位:東北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