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信息化的教師教學改革探索
時間:2022-03-21 04:04:00
導語:校園信息化的教師教學改革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化建設逐漸應用于各行各業。而在高職院校中。校園信息化建設能夠轉變教師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有助于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關鍵詞:校園信息化;高職教育教學;應用與實踐
一、信息化的內涵及作用
信息化就是在經濟、科技和社會各個領域,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建設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發展信息技術和產業,信息化在高職教育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課程目標追求多元性、時代性、可操作性
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教學強調課程功能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把21世紀人才必備的一些基本素質設置在課程的目標里面,如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交往、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學會學習的能力,特別是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教學的每門課程的教學目標都包括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強調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這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標志性變化。也是實施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教學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
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變原來單一的、被動的、死記硬背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為自主探究、親身實踐、合作學習的方式;如何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如何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如何滿足于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所有這些,將關系到課改的成敗,關系到教育的質量,關系到師生的校園生活質量。
(三)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教學倡導面向未來的、以發展為目的的評價觀強調評價指標的多元化,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改變單純通過書面測驗、考試檢查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倡導運用多種方法綜合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進步與變化。
二、教師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學方式的改變
(一)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師角色
傳統課程模式中的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絕對的權威。教師習慣了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把各式各樣的學生按自己的思路“格式化”,最終成為規范的、知識淵博的、但已沒了創造性的所謂合格、甚至優秀的人才。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建構主義的課程觀強調用情節真實復雜的故事呈現問題,營造問題解決的環境,以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在設計各個教學環節中,我們要求實驗教師重點考慮了設計什么樣的問題及問題的呈現方式,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我們要提供什么資源,如何表現;什么資源要同學們自己查找,如何引導學生搜索,如何整理總結、如何進行體悟與反思。
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教學改變了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也將大大增加。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需要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向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和指導者轉變。雖然教師的知識的傳授者的角色不會被淘汰,但它不再是教師唯一的角色。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營造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參與學習和探究,與學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并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二)重建教學方式。重構課堂教學
有人說,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是對未來教師最大的挑戰。比如研究性學習,學生要進行有效的研究,就要求作為“參與者與指導者”的教師首先應該是研究者。這意味著教師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學方式。當教師以知識傳授為重點時,他的基本做法是,分解知識、技能,并有效組織呈現部分甚至整體,學生通過傾聽、練習和背誦,再現由教師傳授的知識,回答教材中的問題。而在探究性課程上,情形則大不一樣。在這樣的學習中,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不斷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并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
利用信息技術先進的教學手段,展示豐富生動的教學內容誘發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是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創新思維能力和創造想象能力。對信息技術學習要有穩定的興趣,或是學習信息技術的成功,或是老師引人人勝的教學情景,或是先進的教學手段等諸多因素形成的。在課堂上我們可以選取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或資訊,如實物圖片、動畫、音樂、影視素材等等,增加內容的生動形象性。同時拓展學生的視野,積累豐富的經驗,誘發創新動機。
(三)摸索出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的手段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自主創新的愿望:興趣是自主創新的前提,是學生學習及激發學生自主創新的強大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而傳統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性。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新個性受到壓抑和扼制。
作為技術創新的產物,信息技術為教學活動提供了極為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時時更新的各類知識,給學生的主動參與提供了廣闊空間,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創新。因此在研究過程中,研究教師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運用多媒體課件集光、形、色于一體,直觀形象,新穎生動的特點,創設情境,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做鋪墊。
2.重視操作,給予學生培養自主創新能力的機會:動手操作的過程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進程,是培養學生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學生自主性的一種體現,是培養創新思維的有效方法。有很多新思想、新發現就是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產生的。在美國,許多博物館的門口都寫著這樣一句話:聽了,忘記了;看了,記住了;動手,理解了。由此可見,動手操作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3.教給方法,尋找培養自主創新能力的途徑: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努力引導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學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學會與同伴相互合作學習,學會帶著問題探究性學習。
學生基本掌握了信息技術的運用,教師要給學生以自主的空間、選擇的機會、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通過探究性學習自我解決問題。
4.獨立搜集信息,增強了信息處理能力:研究表明,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使學生清楚地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還能促進學生進行探索,使學生敢于打破常規,勇于標新立異,尋找不同途徑。學習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面對校園網、互聯網提供的大量教學信息,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有機的篩選、瀏覽。通過操作、思考、討論、辨析,激發思維能力,提高觀察能力,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也不斷地得以提高。
5.運用信息技術條件,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以前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由下面五個板塊構成:復習舊課——導入新課一講解新課一鞏固練習——布置作業。這種教學模式反映了“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是“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它的缺點是明顯的,就是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這與現代提倡的教學觀相違背,對此我們需要有機整合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充分利有利用多媒體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先后總結出兩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模式一:復習思考——創設情境——探究新課一鞏固反思——總結練習;
模式二:自學思考——師生交流——總結反思——鞏固練習——檢測反饋。
這兩種教學模式的運用,有效地加強了學生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確立了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 上一篇:畢業生車間實習小結匯報材料
- 下一篇:實習班主任工作小結匯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