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不該被遺棄的幾種傳統教學方法

時間:2022-04-18 02:51:00

導語:透析不該被遺棄的幾種傳統教學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透析不該被遺棄的幾種傳統教學方法

一些好的“傳統教學方法”經過了歲月的考驗,肯定有存在的價值性和合理性,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有很大的幫助,簡單地否定無疑是因噎廢食,是非常不可取的。因此,教師在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要具有一雙慧眼,保持清醒的頭腦,善于分析,合理運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傳統教學方法”的優勢,努力優化自己課堂教學。以下是筆者認為這幾種傳統教學方法”的存在是合理、有效的,應加以繼承和發揚。

一、手把手教學生寫好漢字

現在,指導起始階段學生寫好字的方法非常多,而且效果也不錯,現在的小學生比筆者那時的字寫的要入體的多,但不能回避的是,現在還有許多學生的握筆姿勢和書寫姿勢是錯誤的,還有許多學生寫字的基本筆畫是不到位的,還有許多學生的字的間架結構是不美觀的,還有更多的學生不懂得欣賞漢字的美……筆者認為,教師手把手寫字是一個比較不錯的方法,這是以前教師慣用的教法。誠然,教師手把手寫字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切,體會到教師對自己的重視,從而有效地讓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感受到書寫時的運筆規律,注意到起筆、運筆、收筆時的有力變化,在老師的精心講解下,學生還能會心地感受到漢字的優美,另外,更能有效地糾正學生的握筆姿勢。可謂一舉多得呀!

二、示范性給學生朗讀課文

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廣大的教師的確重視朗讀,在課堂上也讀了起來,但是效果卻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是教師在朗讀指導上缺乏有效的指導,沒有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因此,讀起來感覺不好。

筆者認為,教師示范性的朗讀是一帖非常好的“良藥”。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由于自身的水平和年齡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好把握文章的精髓,因此,從學生口中出來的文字往往使聽者感覺情感沒有讀到位。教師的示范性朗讀使學生通過聲音這種媒質對文章的把握更加的直觀,知道課文該用何種基調朗讀,知道如何處理朗讀時候的“輕重緩急”,這比教師枯燥地講解朗讀技法效果肯定要理想的多。因此,在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加上教師示范朗讀顯的尤為重要,對于一年級學生的朗讀指導,教師甚至可以讀一句,學生跟讀一句的方法。

三、優美的板書展示給學生

不少在一線的教師可能都見到過這樣的課堂:在一個黑洞洞的連課文上的字跡也難以辨認的教室里,教師站在一幅巨大的屏幕前,先是播放背景音樂,板書課題,接著立即運用電腦顯示有關課文背景的圖片和課文內容,一堂課上顯示的畫面和文字竟有十來幅,令聽者目不暇接。下課后,看看黑板,依然是課文的題目,有時,連課文的書寫也免了。

這樣的課究竟給學生留下些什么印象呢?這樣的課熱鬧有余,真正對學生的發展有多大的作用呢?

傳統的板書是一項非常實用的教學手段。它是根據教學要求,用精要而醒目的文字或圖形,提綱挈領地把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概括化、系統化、圖表化的一種形式。板書與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同步進行的,伴隨著學生與文本的逐步對話,教師將預設或靈感的文字逐步書寫在黑板上,也是一個“時間上連續不斷的行動”,步步為營,層層推進,最終形成“固定的一個瞬間,”給學生留下深刻的記憶。同時,黑板上優美、規范的文字,又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是競相學習模仿的楷模。

因此,筆者呼吁廣大的語文教師多多拿起粉筆,留下“優美”板書給學生。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記能力

現在我們幾乎所有信息和知識都來自視覺,所作出的判斷和決定也由視覺決定,娛樂活動更離不開視覺……學生也是如此,他們接受的信息基本上都是眼睛獲取的,很少靠耳朵獲取,而現在的教師也很少有這方面的訓練。其實,這樣的習慣危害是非常大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講解向學生傳遞著知識,而學生主要靠聽記獲得應該掌握的知識,課堂上很少有靠視覺獲取的知識,而學生如果聽記能力差,那課堂效率肯定不高。

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記能力,其意義是非常深遠的。首先,它拓寬了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和完善。其次,有利于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使學生能夠更快、更牢靠地掌握課堂中的知識,再次,學生具有良好聽記能力的提高,將是受益終身的,在以后的生活中用處是非常多的。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記能力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繁忙的課余生活少看看電視,多聽聽收音機,聽過后每天能記錄幾條消息。教師也可以給學生讀一些有趣的故事,讀好后要求學生能夠復述出故事的大概內容。總之,教師在教學中千萬不要忘記學生聽記能力的訓練,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學會聽,學會記。

五、培養學生勤查字典的習慣

現在社會,由于網絡的發展,不備字典的老師和學生不在少數,在課內外閱讀中隨時查檢字典的人更是極少。大量似懂非懂,其實不懂的詞語在我們的教學中特別是語文教學中溜過去了,教師雖然推之于“預習”,但是這樣的連字、詞的讀音意思都沒有吃透的預習其實是流于空泛,作用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其實,確切知道讀音,理解詞義,是培養學生朗讀時語感的基礎,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關鍵。因此,在教學中,筆者認為教師應該把教學詞語的重任推給“詞典老師”,而不是靠教師的傳遞,也不是靠學生胡亂的猜測,教師要把學生必備一部詞典并逐步養成勤翻詞典的習慣作為一項重要的基本訓練來抓。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養成了勤查字典的習慣后,對學生積累詞意,讀準字音都有好的幫助,有了這個基礎,學生的閱讀才能更加通暢,更加趣味盎然。

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少傳統的教學方法固然有它的局限之處,特別是新課程改革之后,其弊端越來越明顯,但中間有不少的方法堪稱經典,作用極大,我們廣大教師應該加以選擇和發揚,讓它們在新時代下煥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