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農村學校家教難題初探

時間:2022-07-18 03:55:00

導語:透析農村學校家教難題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透析農村學校家教難題初探

在11月份舉行的家長會上,我瞠目結舌:我班到來的家長只有5個是男性,教室一眼瞧過去倒像是在開農村婦女代表大會。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其中居然還有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走路還要孫子攙扶著,試問這樣的情況下,精心準備過家長會,會有什么結果?我真不知所措了……

等我穩定好情緒,照例先介紹了班里的情況,但是有個婦女嘟嚷了:怎么沒有成績表的,不是說中段檢查完了嗎?……這句話瞬時引起了共鳴,下面一下子議論開了……5分鐘后,等我發下相關的成績表時,她們又紛紛向我投訴:怎么沒有寫上孩子在班里的排名?又怎么沒有級的排名?……當時的我可真的是“秀才遇著兵,有理說不清了”!

家長會后,我不禁多了一份重重的憂心:長期以來,在我們這些農村小鎮,相當大比例的家庭由母親承擔了幾乎全部的教育責任。我們在一項調查中發現,從5歲孩子到14歲的孩子,除了家務勞動外,母親排在第一位的都是“管教孩子”,而父親排在第一位的則是“看書報”或“看電視”,顯然父親們為教育孩子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過少。我在班中粗略了解一下,家中父母因為工作而兩地分居的就有15戶,超過1/3,要知道長期只由母親單獨負責對孩子的教育,會對子女的性格形成、人生觀、世界觀會造成很大的不良的影響。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一種不正常現象呢?

我以為,這可能來自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國傳統的(其實不止中國)“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影響到了家庭教育分工。

二是做母親的帶孩子的主動性和“慣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父親和積極性。在孩子小時候,養育的事情多于教育,母親們的確比父親們細致、耐心、主動,但一旦從養育為主過渡到以教育為主時,就不再是母親具有優勢了,這時孩子更需要的是父親的引導。

現在的孩子接受新信息較快,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標準。孩子在變,但我們很多母親的母愛卻一直延續著“母雞式”的傳統模式。很多母親在乎孩子的物質要求,注重對孩子生活上的照顧,卻忽視了孩子的內心情感世界,對子女的健康成長和心理健康非常不利。

具體表現如下:

1、長期在母親單一的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容易造成性格偏差。一般分為“聽話型”和“逆反型”這兩種類型。

“聽話型”主要表現為性格懦弱、膽小、怕事。這類是老師和家長心目中的“好學生”和“乖孩子”的典范,沒有鋒芒,缺少棱角。乖孩子多不是壞事,但所有的孩子都是乖孩子卻是整個民族的悲哀。這是母親們片面要求孩子“聽話”的“成果”。

“逆反型”孩子的表現與“乖孩子”相比剛好處于一個極端,好勇斗狠、喜歡滋事、無心向學?!澳娣葱汀焙⒆赢a生的根源是,母親們經常以簡單說教的方式來教育子女,久而久之使孩子滋生厭煩的情緒,產生逆反心理。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上失去沖勁,乃至破罐子破摔。據我在班上調查:一個月內與媽媽發生爭執超過10次的就有22人,占51%;有10人曾試過離家出走,占23%。極個別還發展到與媽媽打架,造成母子關系惡化。

可見,以長輩意識為主導的傳統母愛,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阻礙了兩代人的溝通,母親和孩子,成了兩本互相讀不懂的書……

2、在母親長期家教的“圍城”中,母親利用分數衡量學生,難以使他們發展自身的特長。學生容易變得沒有主見,缺乏創造能力。

我班中有一個男生,成績在班中是最好的。有一次,我把“對峙”的“峙”的注音弄錯成“shì”,而這位學生通過查工具書發現正確的讀音應該是“zhì”,他還把這讀音用紅筆注在了書上。但在測驗中卻照寫“shì”,問起他這樣做的原因是:怕失分!怕分數低回家被媽媽罵……據這位學生在日記反映,有一次他感冒了,她媽媽討來“神水”逼他喝,他明知這是迷信,卻只有照做!

如此家教,對我們下一代的毒害是何等嚴重!這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優秀”學生,如何能肩挑建設祖國的重擔呢?

3、母親與子女缺乏了解溝通,使學生的受挫能力越來越差。

我班的一個女生,接受力強,思維敏捷,開朗、活潑,喜歡新鮮事物,成績優異。其父長期在外工作,擔心女兒學壞,就讓妻子留在家里全職照顧女兒,及時報告“軍情”,他進行“遙控”……一次,因女兒到西南為班錄制元旦晚會的歌曲,母親不分青紅皂白,不讓她吃飯,并下令以后不準踏出家門一步!女兒一氣之下離家出走……致使母女關系惡化。

這樣因覺得與父母難以溝通,發展到厭惡父母,離家出走甚至走上自毀的事例早就屢見不鮮的了!但是,難道我們可以置若妄聞,任其發展下去嗎?!

4、母親對孩子的教育重情感不重理智,導致“問題”學生越來越多。

因為父母追生男孩,鐘某從小就被放到江西與祖父母相依為命?,F在雖回到父母身邊,因家境困難,父親嗜酒,母親常把怨氣發泄在她身上,她變得敏感而致使成績一落千丈……還有李某,因與弟弟爭執被父母罵了兩句就說要自殺……

更甚者,邱某怕進行體育鍛煉,寧愿用磚頭砸傷自己的腳指!有一次,他偷了奶奶500多塊的退休金,買了游戲機,他媽媽知道后痛罵了他一頓,他發脾氣后反鎖自己在房里……這倒弄得她媽媽方寸大亂,苦苦哀求,并答應既往不咎…還有一個女生,父母承包了50多畝的魚塘,經濟環境不錯,但女兒卻經常偷東西,父母不但不配合學校教育,反而怪責老師冤枉她的女兒……有一次,其女發脾氣,其母親竟為此從木棉村到學校(大約3公里)來回多達6次之多………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使兒女變本加厲,有恃無恐!

“問題”學生的增多,對學校和社會的負面影響就越來越嚴重……

面對種種問題,我嘗試從發揮班主任的主導因素這方面著手:

班主任是學校班級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聯系班級中各科教師的紐帶;是溝通學校與各種學生組織、家庭和社會的橋梁;是學校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骨干力量。

一、自己注重學習有關家教的理論。注意在新形勢下家長心理變化及他們對孩子教育的影響,不斷地改進家教的方法和措施,努力去提高家教的水平。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家庭教育的工作計劃及措施,工作中按計劃去進行實施。并根據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作出總結和修正。

二、要想方設法整合家長的力量,督促家長參與對孩子的教育。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獨立,但是,家長對于孩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甚至是終生的。如果能得到家長的積極配合,對孩子的教育必定會事半功倍。雖然現在許多家長的家庭教育定位不對,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輕能力、重文憑輕素質的現象相當普遍,需要想辦法加以糾正。但要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家長的觀念、性格和所處的情境,設身處地的站在家長的角度思考其教育方式的合理性,并予以充分的肯定,至少是予以充分的理解。只有與家長心靈相通,不知不覺中“改造”家長才會成為一種可能。

A)用激勵法,調動家長的積極性。

許多時候,我們找家長聯系,常常是因為孩子出了紀律問題、思想問題,或者學習不好。把孩子的問題反映給家長,讓家長去教育幫助孩子,這樣做有時會適得其反。結果是,孩子怕老師見家長,想盡辦法騙、拖、瞞,另一方面家長也覺得沒面子,消極應付,甚至躲避家訪和校訪。既然如此,那為什么不反其道而行之呢?于是我經常把學生的點滴進步情況及時反映給家長,以激發其教育子女的信心。結果得到了眾多家長的積極配合,同時特別注意調動父親對子女教育的積極性。

例如,班中有一男生的成績由班的第6名跌至17名,在日記里常說要把學習趕上來,但該生情緒化嚴重,自制力差,上課時有趴桌子睡覺……我私底下約來他媽媽,及時將其兒子在校運會中,居然拿了1500米亞軍的好消息告訴了她,他媽媽很高興,……接著我又道出其反復、令人費解的表現,雖然老師們對其子甚為關心,但苦于不知原因,難以根治……她媽媽深受感動,說出藏在心里的私隱:因丈夫有了外遇,夫妻倆在家經常吵架……想不到影響了兒子。于是我就建議她嘗試抽也一些時間多關心一下兒子,每星期定期與班主任聯系。果然,她照做了,而我則注意及時將其兒子取得的進步情況向她匯報。當她聽到有一天晚自修,兒子一個人拿了凳子頂著大風到課室外小聲地背英語單詞時,她非常高興并及時地鼓勵了兒子……就這樣,兒子的行為很快得到了明顯的扭轉……

B)結合家長實際,注意對癥下藥,加強與家長的溝通。

對于能夠與老師配合,共同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家長。我十分注意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與他們保持密切聯系。

對于喜歡護短的家長,我主動聯系,主動承擔責任,注意不損傷家長的感情,在交換意見時,選擇不使他們感到難堪的環境,多用鼓勵性語言,對于一些敏感的問題要采取迂回的處理。并且,以信心和耐心,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忍耐力感動家長。例如,我班中的邱某,初一時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又經常上夜班,他缺乏管教,打游戲機,偷東西……被老師批評時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毫無悔過之意。我接手后每天和他談話一次,還帶他到我家里打電腦,國慶放7天長假時我放心不下,每天打電話到他家里詢問情況,我相信“人心是肉做的”,總有一天,他會明白我的苦心……當他向我投稿時,當他語文測驗得了班的前6名時,我第一時間告知一度打算放棄他的媽媽,……慢慢地她也發覺兒子是有了很大的轉變……所以,當她和兒子鬧僵時,她第一個就想到尋求我的幫助,尋找解決辦法,避免了事情的惡化……

對于對孩子放任自流的家長,我主動地多家訪或請家長訪校。在召開家長會時,有意請那些與學校積極配合的好家長談自己的認識和作法,使他們從中得到啟示,慢慢的他們也會熱心起來。

4、注意與家長保持融洽的關系。家訪時,我不是開門見山說明來意,而是拉家常似地和他父母親談了一些無關緊要的事,諸如孩子的吃飯問題,干家務問題等,談到熱乎、投機時,才指出學生的存在問題,并提出自己反復衡量過切實可行的方法,與家長進行交流,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如此“和風細雨”式的家訪,家長易接受,學生也滿意,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5、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技巧,是非常有效的。沒有不希望子女進步的家長。當家長與子女發生問題時,我往往教給家長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引導他們自己把家庭問題解決,使他們從中嘗到成功的喜悅。

面對家長們普遍對教育子女不知從何著手,我教給他們的原則是:多表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減少啰嗦,多與子女談心……我還注意多讓父親對孩子施加有益的影響,對于一些特殊情況的家庭,當其子女每獲得一次成功,我還會寫信給他遠在外面的父親告之喜訊,并建議他也寫封信到學校給子女鼓勵……久而久之,我發覺學生的思想不再象開學初那么動蕩了……

三、進行換位教育。嘗試發揮學生的紐帶作用:孩子始終是父母心頭的一塊肉,假如能引導孩子主動出擊,必然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我利用語文課和班會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諒父母。班中有一個學生,抱怨父母經常出海打漁,他生日時,只有一個很小的蛋糕……于是,我利用班會進行討論“你知道你媽媽的生日嗎?”同學們都慚愧地低下了頭……我教他們凡事要將心比心,引導他們加強與父母的溝通……

還有,我班的班長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好學生,有一次語文測驗他只考了68分,按慣例是要回家給父母簽名,他在日記反復要求,允許他這次不簽名,我答應了他的要求,他非常感激……后來并主動告訴我他父親曾患有精神病,長期在家養病,全家的重擔壓在他媽媽肩上,他實在不忍心再看到她失望的樣子。我也幫他分析對失敗要坦然面對,要放下思想包袱,成績才會更上一層樓,并引導他不管是好的還是不理想的成績,他都會主動告訴媽媽……后來,她媽媽深有感觸地說:其實,成績好壞,這只是其次,最擔心的是孩子有心事不講出來,造成隔閡,容易出事……

另一方面,我還在班上對積極配合的學生家長公開表揚,既樹立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通過學生的互相傳誦,間接為其他家長樹立一個好榜樣。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家長們變得主動配合我的工作,定期校訪或電訪,同時我班的班風有了很大的扭轉:一個學期下來我班向《萌芽報》投稿共50多篇,而所謂“問題學生”的稿件占了相當一部分,大多都是寫自己獲得的可喜進步的;在學?!胺鲐毣饡本杩钪?,我班的捐款數是級中之首;中段檢查中,鄧偉健由級的20多名躍居全級的第一名;在校運會中,我班獲得了第二名;還以全校第一的分數獲得“文明標兵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