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病理學教學策略
時間:2022-06-03 03:19:00
導語:醫學病理學教學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針對醫學相關專業的培養目標,調整教學計劃,修訂教學大綱,優化教學內容
對傳統教育而言,醫學專業和其他專業的課程安排從開始學習到最終可以學以致用大約都分別需要4-5年的時間,而醫學相關專業的課程安排時間也大都是四年。從學習時間上講,醫學相關專業學生的學習時間短、學習任務重。因而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就成為此類專業學生的授課重點。此外,醫學相關專業人才主要是指既具有醫學專業知識,又具有一門其他專業技能的人才。其培養方向與傳統的臨床專業有明顯差別。現有教學大綱一般都是針對傳統的臨床專業制定,主要是為培養臨床相關職業的人才而設定的。本著有效提高病理學教學效率與質量,實現素質教育,為培養高質量“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做貢獻的目的,我們首先修訂了針對這些專業的教學大綱,修改了教學計劃。根據教學大綱,進一步我們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優化、合理取舍。例如對于某些機制性內容(動脈粥樣硬化癥的病因、發生機理或組織修復的分子機制、各種炎癥介質的特點等),傳統教學大綱要求是掌握或了解內容,對醫學相關專業學生的授課中我們將這些內容的地位降低,只要做到了解相關內容即可;再如對于腫瘤章節的授課,要詳細講解腫瘤的命名、分類、分級、浸潤與擴散、對機體影響等,還要對送檢要求、病理報告書寫格式及診斷術語的使用等進行適當介紹,而對于過多強調顯微鏡下的改變沒有太大意義,授課時一掠而過。通過對課程內容的優化、合理取舍,進一步明確了培養目標,減輕了學生不必要的負擔,提高了學習效率,為教學方法的進一步改革、實施奠定基礎。
2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上入手,改革理論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病理學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學習起來相對枯燥,再加上醫學相關專業學生的一個普遍觀點認為病理與自己將來從事的工作無關,因此對病理學毫無興趣。當然一個人的學習興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就病理學教學而言,則需要教師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對醫學專業學生的授課方式上,我們針對教材的具體內容采用多種形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如學習到“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時,采用“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中心”的討論式教學。課堂上先選擇性地講授教材內容,介紹重點和難點后提出問題。問題的提出由先導入病例入手:孕婦趙某某,因產程異常作剖腹產,手術過程順利,術后當天下床解大便時死亡,家屬認為是醫院的手術過程有問題導致的產婦死亡。教師提出問題“這是否是醫務人員的責任為什么”,學生紛紛討論,形成不同的觀點,課堂氣氛活躍。然后向學生展示尸檢左骼總靜脈血栓和肺動脈主干栓塞的大體標本,隨后將學生分組,組間的同學相互提問回答問題。此時教師必須作引導、點撥,控制整體局面,避免學生偏題、跑題,成純粹的辯論會。討論完畢由教師統一總結、歸納,形成正確的理論。
這種方式在完成教師的“啟發、點撥、引導”和學生的“自思、自問和自答”中,實現了教學相長。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鍛煉了學生的科學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學生的心理素質也大為提高。這種“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中心”的討論式教學中的“問題”的提出我們是針對不同專業而設定的,往往與他們將來從事的職業有關。像特別針對法學專業學生的與醫療糾紛有關的問題再展開討論;醫學心理學專業學生的與心理障礙有關的問題展開討論(如腫瘤病人的心理)。這就需要教師有較嫻熟的教材內容把握和靈活的課堂提問、誘導等課程協調、控制能力。再如學習“妊娠滋養層細胞疾病”時,采用了“讀書指導法”先給學生講授“葡萄胎、絨毛膜癌”,然后提出問題“侵襲性葡萄胎與葡萄胎、絨毛膜癌的聯系”,隨后學生自學“侵襲性葡萄胎”,找出三者的異同,在這期間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循環播放課件專為學生自學制作,作為他們自學指導。然后由學生到講臺參照多媒體課件專為授課制作敘述,其他同學可以提問、質疑,最后由歸納總結。通過這些形式的采用,學生感覺上課自己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不僅學習的效率和興趣大為提高,而且學生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鍛煉、提高了能力。這些形式培養了學生科學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敏銳的觀察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為他們將來從事行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3由點及面、思維創新,通過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雙向提高,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傳統的病理學實驗以清晰的多媒體圖片配合教師的講解,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對病變的感性認識。但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盡管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在學生智力的發展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只有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才能最終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1]。這對法學、心理學等專業的學生來說尤其重要,因為他們將來要從事的行業要求有較強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所以在授課中要注重培養他們這方面的能力。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對部分內容采用了以問題為基礎的PBL教學法。這是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它強調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提倡以問題為基礎的討論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2]。PBL教學法以問題為主線貫穿基礎與臨床,擴展橫向知識,通過解決臨床問題來學習基礎理論,在解釋各種現象時學習與運用基礎知識。應用這種教學方法可彌補傳統教學中偏重知識傳授,輕視能力培養的弊端,對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有幫助[3]。例如在學習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慢性肺淤血這張組織學切片時,我們先給學生觀看心力衰竭慢性肺淤血患者呼吸困難、咳鐵銹樣痰等臨床表現的影像資料,然后提出問題:患者的癥狀體征與病理變化之間的關系怎樣?病變是怎樣發生發展的?然后將學生分組學習,查閱相關臨床、病理資料,并聯系相關學科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疾病的發病機制(左心衰-左心腔內壓力增高-阻礙肺靜脈回流-肺淤血)、病理改變(肺泡壁毛細血管擴張充血、肺泡壁變厚、部分肺泡腔內充滿水腫液及紅細胞,巨噬細胞,心衰細胞)及臨床表現(呼吸困難、咳鐵銹樣痰)聯系起來,不僅學習了慢性肺淤血的病理變化,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創新性思維,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也得到增強。
- 上一篇:護理帶教能力提升思索
- 下一篇:區交通局年度防汛防災工作意見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