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背景下古代文學教學概述

時間:2022-07-15 09:41:22

導語:人文教育背景下古代文學教學概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文教育背景下古代文學教學概述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綜合發展的趨勢愈加明顯。因此,高等教育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教育,更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并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質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1]從這種意義上看,人文性是高等教育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教育的基礎所在。中國古代文學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了歷代作家生活經歷、思想感情的真實體驗與感受,是先人生活信念和人文情懷的藝術外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文學作為文學類專業的主干課程,其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古典文學知識和承接傳統文化,還擔負著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完善其道德修養,提高其對美的感知能力的重要任務。

1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人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即在于“通過對人類千百年來積累下來的精神成果的吸納和認同,使學生有獨立的意志,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有健全的判斷能力和價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養和同情心,對個人、家庭、國家、天下有一種責任感,對人類命運有一種擔待。它使受教育者在提升自己的時候也超越自己,看到自己作為人類一分子對于全人類的責任”[2]。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層級推進,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當代大學生推崇個性和個人價值,對集體、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日益淡化,存在著一種忽視精神力量的物質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傾向。在物欲橫流的喧囂社會中,傳統民族精神的回歸尤為可貴。強烈的道德意識及責任感不僅是古代文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基本主題。從有記載的中國歷史開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一直是先人思想行為的核心。例如,屈原為實現美政理想,“雖體解吾猶未變”,“雖九死其猶未悔”;李白在61歲尚且主動請纓殺敵,為國效力;以婉約風格著稱的女詞人李清照在靖康之難后,寫下了“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悲愴之句;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在病重之際還在不斷地告誡子孫“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辛棄疾在66歲高齡時仍發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感慨;文天祥被俘后雖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還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律;林則徐貶謫伊犁時,常吟“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秋瑾在留學途中寫下“如許傷心家國恨,那堪客里度春風”;面對近代中國備受西方列強凌辱的社會現實,梁啟超滿懷豪情寫下《少年中國說》,對祖國的前途充滿了信心,等等。在古代文學教學中,講述先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及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陶冶大學生的心靈和震撼其思想,提高他們的責任意識,從而使其樹立起“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價值觀。

2完善大學生的道德修養

早在一百年前,蔡元培已在《一九零零年以來教育之進步》一文中就已經明確指出:“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僅僅為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類也。”人文教育是育人的關鍵環節,其目的即為培養大學生的人格精神和情操。然而,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的構建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學生不當行為的屢屢出現,反映出高等教育人文素養的缺失。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科內容和特點,使其成為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有效組成部分。對古代士人理想道德影響深遠的“四書五經”,其中不乏古人對人格修養的記述。例如,《周易》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君子的基本要求;《中庸》載“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要求君子具有修身、事親的美德;《論語》載“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主張君子應取物有道;《禮記》載“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明確指出完善個人道德修養是達到理想人格的基本途徑;等等。除此之外,古人還通過自律內省作為傳統的道德修養方式來實現理想人格,形成道德自律,以期最終成為“君子”。中國古代文學家的成長無一不與自我道德的完善密切相關。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古代杰出人士的理想人格教育,使之成為大學生的道德典范,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內省與自律意識。

3提高學生對美的認識和感受能力

德國哲學家希勒認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詩人在其純粹自然狀態的生活中也受到形式的支配,使其在美的王國所涉及的領域里成為審美的人。因為道德的人只能從審美的人發展而來,不能有自然狀態中產生。”[3]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物欲膨脹,拜金主義、功利主義橫行,審美或美作為不實用的存在受到冷落,在觀照事物的過程中,人們在審美體驗中把美的特性遮蔽起來,偏重感官性與審美盲目性。面對當代大學生對美的認識與感受能力的缺失,開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不失為一個尋回美的好舉措。古代文學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藝術形式,決定了古代文學在當代大學生審美教育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1)古代文學在創作中多追求一種含蓄蘊藉之美,這種表現方式要求閱讀者只有穿越時空,從作者的生活時代及作品的創作背景出發,才可真正欣賞到其中所蘊含的美感。例如,《錦瑟》不僅是詩人李商隱最為著名的一首詩,也是最難索解的一首詩,素有“一篇《錦瑟》解人難”的慨嘆。文學作品的文本與內涵之間并非簡單的對等關系,讀者需要對文本反復閱讀,“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咀嚼作者用詞行文的深意,進而體認作品中凝結的深厚情感。

(2)古代文學是五千年民族文化的精髓,其中凝結著先人的審美感受與認知,是中國古代審美發展的藝術再現。例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五種不同的意象,又以月為主體,使得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等諸多意象,在月光的照耀下,組成了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一生僅存留兩首詩的張若虛,因這一首詩,被王闿運喻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通過學習古代文學作品富有美感藝術形式,學生可提高審美鑒賞水平,激發對古代文學的學習興趣,提升吸收知識內涵的能力。

4引導學生積極對待人生挫折

古代文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體味文學作品的美感,也要注重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積極對待人生道路上遭受的挫折。例如,在筆者給大一學生布置的一次作業中,一個學生這樣描述自己的經歷:“然命運多舛,與理想學府擦肩而過。”我們姑且忽略以“命運多舛”形容“與理想學府擦肩而過”中存在的用詞不當,這句話明顯反映出學生在求學生涯遭受挫折后消極的人生態度。學習古人面對挫折時采取“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人生態度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處理人生中遇到的困難。例如,鮑照《擬行路難》第六首:“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半個世紀之后的李白亦有《行路難》三首,其中第一首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兩首詩是鮑照和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受挫折后的感慨,雖然時代相隔久遠,但作品中昂揚的自信與氣勢正是當前許多大學生在遭受挫折后所缺乏的品格。學習這些作品,有助于學生正確處理學習和生活中遭遇的挫折,引導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觀。由此可見,每一篇古代文學作品都是感情浸潤之作,它有助于打破功利社會人與人的隔閡,讓大學生沐浴在和諧、共融、共歡的境界。人需要情感,同時也需要釋放情感,社會正是在這樣吐納之中保持著其樂融融,生生不息。

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素質教育是一種全新教育行為,是向傳統教育提出的挑戰。人文素質教育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的教學目標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在不斷更新專業知識之外,教師還要更新思想、轉變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把素質教育理念融入教學過程。教師只有具有了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遵循學科特點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才能培養出合格人才。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只有在人文教育理念引領下,才能真正實現提高學生綜合能力與人文素養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