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教育情況及未來

時間:2022-07-22 03:24:13

導語:臨床醫學教育情況及未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臨床醫學教育情況及未來

一、醫學七年制教學模式的探索及成果

我國的醫學七年制教育始于1988年,由各醫科院校最優秀的學生組成,其錄取分數線穩居中國醫大各招生專業榜首,且呈連年攀升之勢。同時根據國家制定的七年制學生培養目標,各校也制定了具有政策傾斜性的教學培養計劃,如中國醫科大學,醫學課程使用英語授課并用英文考試;采用中文統編和外文兩套教材并行教學;各學科都配備最強的師資力量;進入碩士專業選擇階段時配備各附屬醫院強勢學科的優秀帶頭人擔任研究生導師。同時為保證英語教學的順利實施,學校要求全部七年制學生在大一下學期和大二上學期分別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此外還安排大學英語精讀、泛讀課程,全面講授TOEFL英語的詞匯、聽力、閱讀理解等,保證七年制學生的英語水平[1]。七年制這種集中優勢資源扶植重點的培養模式成為許多醫學院校的辦學指導方針,同時各醫學院校根據自身資源與特點,也逐漸總結出一套自身的教學方式和模式。如華中科技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了11種教學與教學管理運行方式、3種教學管理方式、2種辦學特色,簡稱“11•3•2”的七年制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在教育部組織的七年制高等醫學教育教學工作評估中,得到專家的充分肯定[2]。山東大學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多學科優勢,優化課程設置、改善教學資源配置、精簡更新教學內容,培養出的學生人文社科知識豐富,理論基礎扎實,科學思維活躍,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強,參加工作后適應性強、進步快、發展潛力大,深受用人單位歡迎[3]。

隨著七年制教育模式的普遍開展,我國七年制臨床醫學教育已經形成雙語教學、雙語測試、滾動淘汰的專業教學特色。帶教教師一致反映七年制學生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和接受能力強,雙語教學的知識接受狀況良好,不論是階段性考核還是綜合測評七年制成績都令人滿意。從前十屆七年制畢業生的畢業去向看,大部分就職于省級及以上大型臨床醫療機構,部分畢業后直接出國深造,少部分在大六時考取協和醫科大學八年制臨床醫學博士。從事臨床工作的畢業生大部分很快成為本學科的青年骨干,其中一些目前已成為專家級學術帶頭人;部分已走上醫院或大學的領導崗位,成為專業和領導能力兼備的新生代管理人員;還有少部分畢業生轉行從事商業、金融、IT等行業,不論他們身在國外或國內,也不論他們從事工作的性質,七年制畢業生都表現突出、成績斐然,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好評,被認為具有適應未來科技競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素質和發展潛能[4]。

一項為了客觀評估七年制畢業生的醫療、教學和科研水平的調查結果顯示,七年制畢業生在醫療、教學、科研等諸多方面都比五年制畢業生有較強優勢,特別體現在教學思維能力、語言表達和邏輯性、運用新技術能力、科研意識、掌握前沿科學知識深度、熟練應用計算機技術、相關學科知識面、外語水平等多方面都比五年制本科生有優勢[5],這說明本碩連讀七年一貫制是培養高級醫學人才的有效途徑。與綜合大學合并之后,可以建立人文、理醫結合培養高級醫學人才的最佳模式,使學生在校內學到相關的多學科的知識,這是以前不可能辦到的。1995年在我國首批七年制學生畢業之際,教育部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工作檢查和評估,七年之后的2002年又進行了第二次檢查評估。二次評估的結果與第一次相比顯示我國的七年制醫學教育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七年制教育獲得進一步發展、辦學模式特色突出并呈現多樣化的特點等一系列成果[6]。

二、醫學七年制教學的發展與問題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擴大,七年制醫學教育的辦學規模也迅速擴大,開辦院校由最初的15所發展至超過半百,年招生人數也由1988年的數百人發展至近萬人。招生規模的擴大造成了生源素質的參差不齊,學生上課效果不如擴招之前的生源,尤其是地方性單科醫學院校由于存在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條件以及教學管理等因素的制約,嚴重影響著臨床七年制學生培養的質量[7]。雖然在招生方面與五年制相比仍有優勢,但是隨著八年制臨床醫學博士的擴招,同時受國內經濟快速發展、醫療環境惡化等狀況的影響,醫學在本科生學習的熱門專業地位有所下降,臨床醫學七年制專業在高考專業的橫向競爭力明顯削弱;受學校硬件條件和師資力量所限,七年制從基礎授課到臨床實踐的資源優勢地位也不再突出;隨著省市級以上大型綜合醫院人員趨向飽和、醫務工作者的學歷普遍提高、畢業生逐年增多,七年制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的優勢有所下降;另外七年制的培養目標和學制特點決定了其專業課程學時和臨床實踐時間偏少、科研水平不高,因此與統招5+3的碩士相比在選擇研究生課程和導師方面沒有優勢。此外用人單位的調查結果也顯示,七年制畢業生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基本功方面尚待加強,在協作精神、人際交往等方面也有不足,特別表現在敬業精神、對病人態度、協作精神、應急能力、臨床基本操作、臨床技能嫻熟程度、師者操行、貫徹大綱精神、調動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5]。

三、醫學七年制教學未來之路

針對以上醫學七年制教學出現的問題,結合我國醫學教育的實際情況,筆者對今后醫學七年制的教學進行了以下思考:

1.依托綜合性大學優勢,進一步推進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與國際接軌的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可以考慮推廣八年制醫學博士的教學模式,與國外的M.D.(MedicalDoctor)概念接軌。近年來我國教育部在少數擁有綜合實力優勢的醫學院校已經嘗試推廣八年制醫學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八年制頗受有志于臨床工作的學生青睞,畢業生也很受用人單位的認可。

2.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師資與學科優勢,進一步加強公共基礎和專業基礎教育,優化課程結構,開設各類選修課,強化素質教育。

3.加強臨床教學基礎建設,完善醫學教育運行機制。基礎與臨床交叉是當今醫學發展與醫學教育改革的新趨勢。只有把臨床與基礎的教學工作融為一個整體,才能推動臨床教學、醫療、科研的協調發展,才能保證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

4.增加七年制臨床醫學教育的教學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增加臨床實際操作鍛煉的時間和力度;增加相應的師資,改善教學條件,改進教學方法,調整課程設置;實行臨床主干課程雙科并進;教師結合病例床旁講解示范,增加討論和實際動手的機會,使理論與實踐更加緊密地結合。七年制醫學教育在20多年的實踐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但隨著國家高等教育擴招、國家經濟與社會需求的發展,這一教育也暴露出很多問題,遇到諸多阻礙。為了謀求更好的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多高素質醫務工作者,我們醫學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