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教學思考與探索
時間:2022-08-01 11:30:10
導語:外國文學教學思考與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下高校外國文學的教學面臨很多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學是一項系統的、復雜的過程,在此項過程中面臨的因素和問題不同,因而對于教學的改革與變化應針對具體教學對象以及實際教學而進行。
一、關于教學對象
筆者授課的對象為本科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因此在授課時教學目標和重點與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有所不同。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教師等,在其今后的工作中將要面對跨文化交流的問題。成功的跨文化交流需建立在雙方相互了解對方文化的基礎上,因而,外國文學這門課程要求學生能了解整個外國文學的發展脈絡,通過外國文學作品和流派對外國文化有所了解。在教學的過程中,有兩個突出的問題:
1.對文學不感興趣。對于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重點在語言學習這塊,特別是英語學習已成為他們學習的重中之重。對于文學、文化以及文學理論的學習他們不清楚學之何用,不清晰文學是什么?應該怎樣學習文學類的課程?
2.閱讀量少。正是由于之前所說的對文學的不感興趣,因而對于作品的閱讀也就少之又少。大部分學生閱讀的積累停留在讀大學之前。一方面由于課業壓力,外語已成為學生們課內外不可缺少的學習因子,大學英語四、六級更是他們大學四年必須逾越的兩道大坎。對于他們來說,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細讀經典作品。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性,他們對于異域文學作品很難理解和把握,同時他們沒有太多的耐心讀完長篇巨著,因為外國文學作品中的人名實在是太長太難記憶,人物關系太復雜,而且說理性強,描述繁瑣。
二、教學方式探索
為提升外國文學的教學質量,針對以上問題,本人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一些初步嘗試。
1.理清思路,明確學習目標。第一堂課時,首先明確“文學”的概念,“外國文學”的概念。第二,明確對外漢語專業為何要學習外國文學這門課程。第三,明確外國文學此門課程的學習方法。一是以時間為線總括式的把握,二是閱讀,重點強調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閱讀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如果沒有閱讀,外國文學所有課堂教學、學習都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毫無意義。
2.以閱讀為基礎,展開體驗式教學。為了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筆者打破課堂上教師單邊講授的模式,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使之成為教學的主導者。教學方式其一,答疑式。首先布置學生帶著思考題閱讀作品并收集參考文獻,其次在課堂上讓學生概括作品主要內容和情節,并回答布置的思考題。當然,在與文本接觸的過程中,他們會遇到除思考題外更多的問題,由此會迸發出其他的思考。將他們不理解的問題穿插于講課之中一一解答,那么他們的課程體驗會感到有所得,注意力也會非常集中。如但丁《神曲》,大多數學生看完這部作品后,不明白詩人要表現的主題是什么,也不明白為什么維吉爾是但丁心目中尊敬的導師,但丁卻要把他放入地獄的第一層林菩獄中,荷馬、蘇格拉底等這些賢人智者為何要放入林菩獄中?那么,學生所疑惑的這些問題也正是但丁《神曲》這部作品所體現的新舊交替特征,但丁及其創作的矛盾性與兩重性之所在,也就是我們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答疑的方式將傳統教學中的內容融入進去,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方式其二,教學體驗式。首先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轉換角色,將自己設定為上課教師,講課時該如何解讀這部作品,重點、難點在哪,該怎樣把握,擬清上課提綱。其次,在課堂上,讓學生按自己所擬提綱進行實踐教學。通過學生自我參與教學環節,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深入研讀作品,積極思考問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也能借此鍛煉語言表達以及邏輯組織能力。
3.去中心化觀點,營造多維視野。文學是一門開放式的學科,主觀性非常強,沒有統一和標準的答案,也正因如此,才有了百花爭鳴的現象。傳統的文學教學中,教師會將核心觀點教授于學生。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力圖打破這樣的模式,盡可能收集較權威參考文獻中的各類觀點呈現給學生,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問題與不足
在外國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疏通信息渠道,開拓信息視野,從而幫助學生獲得豐富和前沿的學術信息和動態,同時還需要重視對文本的研究,不光依靠教材,教師自身對作品需有獨立的見解和準確的把握。因而,作為外國文學授課教師,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充電,更新教學內容。
- 上一篇:推進循環經濟發展財政戰略
- 下一篇:全區教育局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