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類高職教育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7-10 09:58:12

導語:航海類高職教育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航海類高職教育教學改革論文

一、航海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不同層面中的幾個問題

航海類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不是幾個人的事,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共同努力。在此,筆者把改革大體劃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大的層面,國家社會層面;二是具體層面,各航海類高職院校層面。在大的層面上,航海類高等職業教育和其他類別高職教育沒有太大分別,需要各級教育主管機關政策的推動、引導和支持,這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基本條件。在此基礎上,更需要全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有正確的認識,吸引更多優秀的人選擇高等職業教育。因此,在國家社會層面上,筆者想強調以下兩方面。一方面,要為高等職業教育“正名分”。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曾在多個場合強調:職業教育是教育中的一個類型,而不代表層級;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職業教育被認為是層次低于本科教育的,培養廉價勞動力的教育,這樣必然導致學生寧可上三流的本科,也不會選擇進入一流的高職,進入高職院校就意味著比本科低人一等。當前,要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強調職業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就必須先給職業教育正名。認識需要一個過程,但也只有在公眾心中對現代職業教育普遍有了全新的認識之后,才標志改革已經成功。另一個方面,要為高等職業教育“找出路”。一是拓寬進入高等職業教育的路。積極推進航海類中職和高職教育的銜接,包括建立從初中畢業后開始的現代航海職業教育。同時探索改革現有高考模式,增加技術技能人才的高考,在高中階段,采用技能加文化知識的培養模式,為擅長或者立志成為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學生開辟道路。更重要的是,積極開辟走出去的路,應探索在航海類高職教育階段之后,建立應用本科、專業碩士甚至博士的后續教育階段,讓航海類高職教育能夠繼續得到延伸。科學合理的政策支持,為各航海類高職院校改革提供了動力,同時各院校的改革也來自于各方面的壓力,包括招生的壓力、學生就業的壓力,甚至是學校生存的壓力。高職院校的改革從大的方面看是為了履行高校的社會責任,同時也是為了提升學校的競爭力,提升教學質量,在競爭中謀求生存和更大的發展。航海是個特殊行業,這也決定著航海類高職院校的改革需要充分認識到其區別于普通高職的行業特點。同時,我國國情又決定著對高職教育的改革不能搞一刀切,政策只能起到規范、推動和指導的作用,需要各航海類院校充分結合自身情況制定切合自身發展的改革方案。結合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的情況,筆者認為改革中應注意把握如下幾點。

一是準確理解和把握當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政策,抓住機遇,加快學校的發展。以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為例,由于在行業內具有良好的聲譽,海上專業的錄取分數多年保持在較高水平,改革步伐緩慢,但隨著取消提前專科批次錄取,生源數量減少,招生質量下降明顯。為了拓寬招生渠道,學院已和青島某航海類中職院校聯合招收初中畢業的“五年一貫制”學生。同時正在積極推進和某航海類本科院校協商,打通直接升本的渠道,并且為在未來興辦試點本科作前期準備,讓學員進得來也出得去。二是不能一窩蜂地盲目改革,為了改革而改革,應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一般三年制航海類高職院校一般課程的安排,第一學年以基礎理論課為主,第二學年主要開展專業課和培訓課程,第三學年主要任務就是集中精力準備船員適任證書的考試。顯然,旨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課程改革,應首先在第二學年的條件較為成熟的專業課中開展。以青島船院航海系為例,首先選擇了船舶貨運等課程進行改革試點,進而帶動其他課程改革逐步展開。三是引導教師順勢而變。目前,高職院校生源質量下降是個不爭的事實,原有模式下的課堂教學往往是教師萬般努力,學生聽而不聞,教師會有挫敗感。與其抱怨學生接受能力差,不如積極地作出改變。首先要改變多年來對所從事的傳統高職教育的認識,為積極推進高職教育改革出一份力;同時也要潛下心來研究教學方法,改變原有的知識傳授型的教學模式,努力將教學中的挫敗感轉變為成就感。四是應注意到船員適任證書考試這根無形的指揮棒的影響。以青島船院為例,培養的學生是符合STCW公約等國際標準的遠洋船員,畢業前要參加滿足《海船船員適任考試和發證規則》要求的適任證書考試,然而這種考察知識點的評價機制,并不適合評價通常以模塊教學或者任務驅動型教學為特征的教學模式,同時又不能否認,現階段各院校適任證書考試的通過率是衡量學校辦學質量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無形指標,對這種不一致要給予特別考量。

二、對青島船院船舶貨運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

教學改革終究還是要落腳于每門課的教學中。各院校有各自特色,每門課特點也不盡相同,課程改革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下筆者依然結合青島船院實際情況,對船舶貨運課程改革思考如下。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是目前國內唯一一所學生適任證書考試考三門的航海類高職類院校,船舶貨運課程不是航海技術專業考證課程,這是在船院開展船舶貨運課程改革中最有利的條件。沒有考大證的壓力,為大膽進行課程改革提供了很大的發揮空間。第一要合理設計教學模塊或者教學任務。首先要改變原有列知識點式的教學大綱,設計以模塊或任務為主要結構的課程標準,規范教學內容,避免上課的隨意性。同時應注意設計模塊的內容要覆蓋相關國際公約和國內法規的要求,同時要保證適度夠用。當然對教材的改革也要同步進行。第二要逐步加大形成性評價在成績評定中的比重。形成性評價是指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學習態度、策略等方面的評價。由期末一張試卷來評定學生成績,顯然不能科學地反映出學生完成既定任務和模塊設定要求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性評價不是簡單的平時成績,是通過在學習中設定學習進程、學習目標以及成功標準等環節,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取得成就感和自我認同,促進學生學習。第三要靈活適度運用雙語教學。英語對于國際船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學中使用雙語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在STCW公約中對船員英語水平的要求僅限于工作語言的使用,因此就船舶貨運而言,由于課程本身也有一定難度,教學中應重在加強常用專業英語詞匯的使用,以及實際工作中特定情境下專業英語的表達方式,著重提升英語實戰能力,而不必過多使用英語。

三、結語

當前,我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把船舶貨運這門課程放在整個改革大背景下似乎微不足道,某個航海類高職院校的興衰也不會多大程度上影響改革的進程,但改革關系到千萬青年學生的發展就業,甚至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從事航海高職教育的每個人把自己放在這個大背景下,作出自己的努力,這是我們航海類高等職業教育者的責任。

作者:齊紹江 李笑鹿 單位: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 中國船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