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高校就業創業教育教學改革途徑
時間:2022-08-21 09:25:54
導語:淺議高校就業創業教育教學改革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就業創業教育教學的基本內涵
對當代大學生而言,畢業后首當其沖的便是就業問題,這是由于能否高質高效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或者尋求到良好的創業項目,對其未來的長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作用。目前,我國高校的常規性教學依然以理論知識教育為主,對就業創業教育不夠重視,這就造成多數大學畢業生對自己面臨的就業形勢與創業形勢缺乏深入了解,對實際形勢的分析也不夠到位,極容易在就業過程中碰壁或者創業失敗。[1]因此,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一切教學的中心,根據大學生的發展變化、發展階段以及社會的實際需求,對大學生開展系統的、長期的就業創業教育,并為其提供必要的就業信息與創業咨詢。
二、當代高校就業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國在2010年提出的“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強化對高等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教育。而近年來,我國教育部每年也都會下發相關文件對高校提出要求,即高校必須強力促進大學生的自主創業與創新創業教育,廣泛性地組織各種實踐活動和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并強調科技以及人力資源是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堅實基礎。另外,黨中央也明確提出,我國的重大發展戰略之一就是建設創新型國家,這就需要借助于人力資源的功能與優勢,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等。因此,對當代高校就業創業教育教學進行改革,是促進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二)高等院校改革發展的要求。新時代背景下,創新性人才不足是阻礙我國綜合國力、競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有效提升的關鍵因素。因而,積極培育具有較強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的現代化人才,是21世紀高校發展與改革的理性選擇。我國教育部也強調高校必須強化就業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性服務,不斷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的改革,切實提升教育質量,培育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與社會責任感,并鼓勵多形式、多渠道就業,著力通過創業帶動大學生就業。(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人才競爭歸根到底就是具備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的創新型人才之間的競爭。根據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來看,多數高校培育出的大學生同社會實際需要之間存在差異性,即培養出的人才與現實社會需求相脫節,高等教育的主動性與開拓性明顯不足。[2]而就業創業教育屬于較高層次的綜合素質教育,其不僅可以最大程度滿足社會發展需要,而且彰顯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三、當代高校就業創業教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就業創業教育觀念不夠清晰。由于計劃經濟的長期影響,導致我國大部分高等教育都以擇業、就業的教育觀念為主,具體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家庭與社會對培養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另一方面是諸多高校沒有指定明確的就業創業教育教學目標,忽略了對人才的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培養,造成專業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相脫節,大學生的就業創業素質以及發展潛力等明顯不足。雖然一些高等院校也設置了專題培訓與就業指導課程,但卻將就業創業教育視為業余教育,甚至少數高校將就業創業教育歸列為企業家的速成教育,忽視了專業課程與創業教育之間的緊密邏輯關系,從而導致大學生的就業率以及創業成功率等都偏低。(二)就業創業教育師資力量較為匱乏。就業創業教育師資一方面肩負著理論知識的講解,另一方面則承擔著指導與教育創業者的具體實踐。因此,就業創業教育師資不但要具備扎實的、系統的就業創業基礎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最新的就業形勢與創業風險有全面的了解,對就業方法與創業手段有自己獨特的認識。[3]然而,目前我國多數高校的就業創業教育師資都是兼職,缺乏必要的實踐經歷與實戰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代高校就業創業教育教學的改革推進。(三)就業創業教育環境不夠濃厚。濃厚的就業創業教育環境可以說是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根本與基石。其中,環境指的是社會文化環境與高校文化環境,當前我國絕大多數高校還未形成有助于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相關環境,無論是評價體系與激勵措施,還是培養目標與校園文化等都未能對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培養予以傾斜,大學生難以感受到勇于創新、堅持不懈、積極探索的就業創業氛圍。與此同時,應試教育的思想影響,也導致諸多大學生按部就班或者循規蹈矩地進行學習,加之國家雖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優惠政策,但由于在投融資機制、人事制度以及企業機制等方面還未形成相配套的系統性法規,從而造成當代高校就業創業教育教學改革依然缺乏強勁的推動力。
四、當代高校就業創業教育教學的改革途徑
(一)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雙師型”師資隊伍是促進高等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要素。具體而言,“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措施如下:一是強化師資培訓,加強校企之間的聯合力度,為教師培訓提供充足的實踐基地,定期組織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與研究;二是選派師資進修,定期選派青年骨干教師到國內外的知名高校、企業中進行實踐鍛煉,讓教師深入體會優秀高校與企業的文化建設,增強教師的綜合素質;[4]三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根據專兼結合、校企合作、培養骨干的基本原則,積極引進理論知識雄厚、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精尖人才擔任就業創業教育教學工作,為教學質量提供堅實的保障。(二)創建就業創業孵化園。積極創建就業創業孵化園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具體來講,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孵化園的創建離不開有關企業、工商部門、行政部門以及稅務部門等的大力支持,這是由于就業創業孵化園不但需要充足的資金投入,而且需要各方面的政策指導以及信息服務,只有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資源具備的條件下,才能確保高校就業創業孵化園的成功建設與有效運轉,也才能讓大學生在其中組建起自己的創業團隊,推進就業創業教育教學的順利開展,培養出競爭能力強、創業能力強的創新型人才。(三)建立考評反饋機制。就業創業教育的成效滯后、強實踐性、高成本等特性,促使其考評發揮機制必須多元化,即不但要有效激發高校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而且還要給予科學合理的判斷,杜絕形式主義考評。從本質上講,當代高校就業創業教育的考評內容所涵蓋的范圍極其廣泛,如課程設置、社會影響力、就業崗位、創業項目、企業創建、教師的著作與、畢業生成就等等。因此,要想建立完善的就業創業教育考評反饋機制,就必須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國家根據高等院校的具體類型制定出科學的評價機制,即將同類型的高校進行對比,以此激勵各大院校不斷提升自身的就業創業教育教學改革成效;[5]另一方面是高校要緊密結合自身特征構建評價機制,努力將所有因素都考慮進去,并對評價信息予以及時反饋,從而調動就業創業教育教學的競爭意識,有效強化本院校的就業創業教育教學水平。
總而言之,就業創業教育是當代高校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化的大環境下提出的,是解決大眾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舉措之一。根據實踐檢驗發現,在現行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構建適應時展需要的就業創業教育體系,促使大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受到就業創業教育,樹立就業創業的觀念與意識,從而有助于高校畢業生做好充分的就業創業準備,確保其更為順利地適應社會環境,滿足社會發展的用人需求。
作者:張遵理 單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參考文獻:
[1]王立新,趙哲.安陽師范學院轉型發展探索與實踐———以創業教育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引領學校轉型發展[J].中州大學學報,2017(02):85-86.
[2]蘇海泉,余嵐.大學創業教育比較———以中國、印度、日本為個案[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62-63.
[3]鞏麗霞.應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基于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探討[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05):21-22.
[4]趙彥剛,王志臣.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探究———以石家莊鐵道大學為例[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101-104.
[5]張旭,郭菊娥,郝凱冰.高等教育“供給側”綜合改革推動創新創業發展[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
- 上一篇:高職體育教育教學方法研究
- 下一篇:逆向思維在學前教育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