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維在學前教育的運用

時間:2022-08-21 09:28:04

導語:逆向思維在學前教育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逆向思維在學前教育的運用

一、教學理念“逆向思維

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科學的教學理念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教學理念,尤其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他們是以后的幼兒教師,更應樹立全面的、科學的教學理念。逆向思維的辯證性,有助于舞蹈創編課程的教學理念在理論層面和操作層面的改變和創新。從理論層面來看,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師多以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為主,注重學生的個人創編能力發展,這一教學理念雖然培養了學生的個性化,但卻因學前教育專業舞蹈創編教學的“特殊性”,使得在這種單一的個性化教學理念下,只有極少數的學生真正得到了培養和發展,而大多數學生則“渾渾噩噩”,一知半解的結束了該課程的學習。沒有個性化就難有好的創造力,可以說,舞蹈創編需要個性化。但這種個性化是需要建立在共性化的基礎上的,對于舞蹈專業的學生來說,這個“共性”就是所有學生都具備相當的舞蹈基礎,而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則根本不具備這種“共性”。因此,這種凸顯個性化創編的教學理念并不適用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筆者認為,利用逆向思維,反其道而行之,將“以培養學生的共性為主,鼓勵個性化發展”作為舞蹈創編課程的教學理念,是非常適合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當然這種違反常規的逆向教學理念不能僅僅停留的在理論層面,必須要落實到操作層面,才能驗證其科學性和有效性。從操作層面來說,教學理念由傳統的“個性培養”轉變為“共性培養”這種逆轉是一種極大的顛覆,需要將整個教學計劃逆向實施,這樣的教學理念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實踐上都賦予了教師極大的挑戰。傳統的舞蹈創編教學計劃都是“獨舞——群舞”的過程。這種教學計劃要求學生有較好的舞蹈基礎,因為獨舞對舞蹈動作的要求很高,舞蹈語匯要豐富,并且要有更多個性化的獨白,這種要求對于大部分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導致很多學生到了課程結束還無法完成一個獨舞的創編,群舞的教學內容也就更沒有時間去涉及了,可以看出,這種“個性化培養”教學理念下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而依照“共性化培養”的教學理念來操作,則可以將教學計劃逆向實施,即“群舞——獨舞”的過程。這種逆向的教學計劃打破了傳統模式,在實際操作上反而更加適合學前教育專業的“特殊性”:首先,群舞的創編主要以營造氛圍,烘托背景,抒發情緒為主,對舞蹈動作的要求并不高,不需要大量的舞蹈語匯。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雖然舞蹈基礎層次不一樣,但是在群舞創編學習中需要的是創新思維,舞蹈基礎水平在這個環節的作用不會太凸顯;其次,群舞注重空間感,要求舞蹈造型和構圖要美,學前教育專業以大課形式為主,在群舞創編中,人數充足,利于造型和構圖。同時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都有一定的美術基礎,可以利用學科交叉滲透的方式,啟發學生借鑒美術的構圖方式進行群舞的創編。在這個環節,所有學生的起點都是差不多的,不同的是每個人的想法差異;最后,群舞的創編需要團體的協作、配合。在這種團體的協作中,舞蹈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幫助舞蹈基礎弱的學生,有利于共同進步;由此可見,群舞在教學中一直在利用學生的共性化特點,而學生在創編中想法的差異性則是他們的個性化特點,但是這種個性化特點始終是建立在共性化特點之上的。因此,這種舞蹈創編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共性為主,鼓勵個性化發展”的逆向教學理念,并沒有絕對性的扼殺了學生在創編中的個性化,反而在共性化的教學中得到了保護,體現了教學的層次性,同時兼顧了學生整體的良性發展,保證了有效教學的合理實施。

二、教學方式“逆向思維”

教學方式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同時也是教學理念的最終實施。在舞蹈創編課程中,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由教師講解創編理論和技法,學生再進行創編練習,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會涉及很多的層面,如作品分析、主題、結構、空間等等。這就需要學生和老師之間在思維方式上要達到一種默契,老師的講解要深入淺出,學生的理解力要強,并且要懂一些相關的舞蹈專業術語。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對于有舞蹈基礎的學生來說,通過一段時間與老師的交流與磨合,能夠掌握一定的知識;對于沒有舞蹈基礎的學生來說,從頭到尾都是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因此,在教學方式上同樣需要依照“共性化培養”的教學理念進行實施。首先,要根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找到他們的“審美共性”。學生的舞蹈基礎不一樣,但是他們的審美能力是相似的,相同的年齡段,即使教育背景不同,但對于美的認知是有共性的。因此,在教學方式上可以從審美入手。教師不用急著講解創編知識,而是選出一些較為經典的、簡單的群舞作品讓學生欣賞,讓他們在欣賞美、感知美的過程中找到“共性”,縮短學習能力的距離,找到彼此在審美上的默契。其次,要在模仿中完成舞蹈動作的積累,找到他們的“模仿共性”。“模仿說”是舞蹈起源說之一,模仿是人類的原始本能,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從孩提的時候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對于模仿的作品總是感到快感。”[4]利用學生們共有的本能去完成舞蹈動作的積累,不但可以避免舞蹈基礎差異帶來的學習上的困難,而且對于學生來說不管有沒有舞蹈基礎,這種模仿學習都是新的學習方式,都會激發新的學習興趣。同時,由于是群舞的模仿學習,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最后,要以作品學習為切入點,找到學生的“思維共性”。將傳統的“教師教學——學生練習”方式轉變為“學生練習——教師教學”。把學生的欣賞、模仿學習放在課堂教學之前,讓學生自己去感知作品、模仿學習作品,總結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課堂中教師只是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他們分析作品,在分析作品和檢查學生模仿學習情況的同時解答學生的疑問,從而講解舞蹈創編技法。學生可以在自主學習中提出疑問,在課堂上向教師提出,并得到解答,種方式會使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明確。學生模仿舞蹈時對舞蹈的動作、結構和調度等內容都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在課堂上教師再對所學作品進行分析講解時,學生的對于創編的思路就更加清晰了。通過對學生的審美共性、模仿共性和思維共性的培養,使所有學生都能整體性掌握舞蹈創編的知識要領,在“共性化培養”的同時完成舞蹈素養和素材的積累。這種逆向的教學方式避開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共性華培養”為宗旨,實現了教學進度和因材施教的和諧統一。

三、結語

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創編教學來說,傳統的教學模式并非是最適合的,在長期的程式化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面對現實中的“特殊性”,固守著不變的“傳統性”,使“教”與“學”都陷入“兩難”的境地。當“逆向思維”打破傳統,逆向實施時,新的局面便隨之打開,在“逆”中求得了“創新”。“教”與“學”在這種逆向思維的方式下,因材施教和教學進度的達到了科學合理的統一,實現了真正的有效教學。

作者:向科霖 單位: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湯義勇.圖形設計中的逆向思維與創意表現[J].藝術百家,2008,04.

[2]樸紅梅.多元智能理論在高職舞蹈教學中的運用[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01.

[3]劉宇.藝術設計中的逆向思維[J].藝術教育,2012,08.

[4]亞里士多德.詩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